城市公廁新聞輿情分析研究
時間:2022-06-15 15:03:34
導語:城市公廁新聞輿情分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自“公廁革命”開展以來,我國城市公廁在功能、生態、文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極大的改善,但其中的一些問題如關閉、無法使用等仍然沒有徹底解決。面對這些關乎民生的“小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都給予了大量關注,成為推進“公廁革命”進程中的關鍵輿論議題之一?;诖?,本研究以國內新聞媒體對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相關報道為數據基礎,通過分析其新聞輿情的話語內容和傳播特征,從而了解當前問題痛點及輿論焦點,以期進一步采取更及時、更精準的解決措施。
二、研究設計與樣本收集
首先,從海量的互聯網大數據中獲取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等負面新聞報道是本文研究的起點,本研究借助蟻坊軟件全網輿情監測系統“鷹眼速讀網”,設置了公廁不開放、公廁無法使用、公廁關閉、公廁鎖門、公廁破損等關鍵詞組得到原始數據。其次,根據新聞來源、發布時間、地域屬性、文本內容幾個方面信息作出篩選,剔除重復、主題不相關的數據,以增加樣本的可用度和準確性。最后,用圖表形式將輿情數據直觀呈現,整合分析后得出相應結論。
三、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相關新聞輿情概述
(一)時間演變特征
以時間為主軸,對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相關新聞報道數據庫中的月度數量情況進行統計,結果如上圖所示??傮w來說,媒體針對城市公廁的報道峰值出現在3月份、最低值在7月份;除第四季度呈現上升趨勢外,其他波動過程無明顯的規律性??梢钥闯?,一是“城市公廁無法使用”新聞輿情存在季節性特征,3月份正值春季開始,公眾外出旅游、活動等的需求明顯增加,新聞媒體關注度隨之增加,而冬季則呈現下降的趨勢;二是新聞報道量的多少與問題嚴重程度的大小展現出負相關的態勢,由于7月份因關門時間早、供水不足而導致的城市公廁無法使用、但大多能夠及時解決,新聞媒體對該議題的敏感度到達最低值。
(二)媒體平臺特征
從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相關新聞的平臺分布上看,APP、傳統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是排名前三位的傳播渠道,分別占比40.66%、25.57%、15.46%。APP兼具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移動平臺的便捷性,其主體既包括官方媒體也有部分自媒體,構成傳播公廁議題的主要力量;新聞媒體本身即為原創信息的提供者,傳播主體通常為官方媒體,是輿情走高的陣地之一;依托于社交媒體平臺的微信公眾號,部分官方賬號和大部分自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揮助推作用。除此之外,問答、視頻、論壇等傳播渠道共占比18.31%。由此可見,公廁管理單位、媒體以及自媒體共同影響著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新聞輿情的生發,形成集管理者、監督者和信息傳達者為一體的網絡輿論場。
(三)地域分布特征
對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相關新聞的文本內容進行地域檢索發現,河南、浙江、廣東、山東、江蘇、河北、陜西、湖北、安徽、江西居于信息量排名TOP10。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江蘇省有公共廁所數量14961座、廣東12288座、河南10890座,依次居于全國前三位。這意味著公廁數量越多、人口基數越大的地區,公廁的管理也面臨更多的難題,公眾對于“公廁無法使用”這一普遍詬病成為媒體報道的素材來源。
四、“城市公廁無法使用”媒體報道特點及網絡輿論反應
針對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這一社會話題,新聞媒體總體上保持了一定的關注度,但是相比于其他社會話題,該話題的媒體關注度總體上相對較低。從網絡輿論的反饋來看,網民的訴求及意見表達基本上與媒體報道議題相契合。通過對媒體報道內容及網絡輿論意見的聚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不開門”“故意損壞”“衛生管理臟亂差”“供水困難”“開放時間限制”“形同虛設”等成為共同的關鍵詞。其中“建好不開門”“衛生差”“供水有問題”是聚焦度最高的三大方面。除了媒體報道議題和輿論反應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之外,其各自也呈現出一定的特點。
(一)新聞媒體報道特點分析
1.地方性新聞媒體報道積極性高,網絡爆料成為重要的新聞來源從城市廁所無法使用這一話題的新聞報道來看,地方性媒體表現得最為積極。這些媒體基本上屬于本地的電視臺、都市報及地方融媒體平臺,例如“金州播報”、《包頭晚報》、“濟萊融媒”等地方媒體多次報道過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相關問題。本城市的關鍵街道、公益場所、菜市場等地方的公廁問題成為它們關注的重點。它們作為本地的媒體平臺,聚焦本地民生事件,充分表現出這些地方媒體的社會職能。這些地方媒體雖然在影響廣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基本上反映出本地市民使用公廁時遭遇的困境。另外,這些地方媒體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環境,在各大傳播平臺進行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一話題的社會影響力。2.新聞媒體報道議題公眾立場凸顯,對強化整改的議題的報道仍需加強總體來看,新聞媒體在報道城市公廁無法使用這一問題時,基本上是站在公眾立場發聲,充分反映公眾訴求。在“為何無法使用”“何時能夠開門”“設備損壞該誰來維修”等方面報道得相對集中;在報道內容上也相對具體,會具體到公廁哪些設備損壞,如水龍頭、照明燈、垃圾箱等這些設備的損壞都會報道得十分全面具體。同時不少新聞媒體在報道時也運用了多種報道類型,除了基本新聞報道之外,時評、意見征求等形式也被不少媒體所運用。在議題設置上基本上圍繞著城市公廁為何無法使用展開,而強化整改的相關議題的報道總體上相對較少。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加大對及時整改的報道力度,在呈現問題的基礎上依靠媒體力量倒逼相關部門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使城市公廁無法使用這一問題能夠逐漸消除,更好地推動“公廁革命”的開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二)網絡輿論反應情緒性表達突出,輿論負面影響不斷衍生
從網絡輿論的反應來看,網民們吐槽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言論較多,部分網友們在表達意見訴求時相對理性,以反映問題為主。但是,還有不少網友面對城市公廁無法使用、建好卻不開門形同虛設、到點鎖門、臟亂差等突出問題時,往往會呈現出很強烈的情緒化表達,如怒罵相關部門面子工程、抨擊公廁鎖門是怕有人偷屎等不雅言論充斥其中,面對為了便民卻使用不便的城市公廁,網民們的憤怒和不滿情緒十分明顯。由此可以看出,涉及到公眾切身生活需求的民生問題,網絡負面輿論極易積聚,而負面影響也不僅僅局限于網民不滿情緒的發泄,而是會衍生到對相關部門的不滿,固化對相關部門不信任的輿論刻板印象,進而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五、結論
研究發現,新聞媒體作為輿論監督者,在揭露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問題上承擔起了官方與民間輿論溝通的橋梁角色,報道時效性較強、內容有理有據,部分問題能夠迅速得到妥善解決。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并不是每一起新聞輿情都會引起官方回應和行動,針對輿論不滿的公廁負面話題,如果不能有效引導、規范處理,將導致喪失主動權、陷入輿論危機的消極影響?,F綜合2021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新聞輿情分析后作總結如下。首先,提升城市公廁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從源頭上控制媒體相關負面新聞報道、減少現實問題的網絡負面輿情反饋。提高廁所標準,使公廁發揮其最大的功能作用,滿足當下的發展需求,是城市公廁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管理者要將城市公廁問題的發現置于媒體介入和公眾曝光之前,積極主動與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最大程度上爭取理解和支持。其次,加強城市公廁的網絡輿情監測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輿情發展動向。公廁管理部門要有效利用“首因效應”,及時回應新聞媒體的發聲,從多種渠道了解公眾關切,發現負面輿情一方面要第一時間表明立場、搶占輿論高地,另一方面跟進問題切實解決,促使權威性的回應占據網絡空間,實現輿論情緒轉負為正。再次,提前針對2022年城市公廁無法使用的新聞輿情作出預案,謹防“小”事件引發大輿情。根據公廁無法使用新聞輿情的季節性、地域性特征制定管理預案,地方部門加強與當地媒體的聯系,塑造出良好的輿論宣傳環境。
單位:湖南蟻坊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電競人才管理平臺設計研究
- 下一篇:視錯覺對當代藝術館室內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