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時間:2022-06-21 14:49:52

導語:高職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摘要:立足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法學法、考核評價、創新與特色等方面,對《物流經濟地理》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進行設計并開展實踐探索,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以期學生能夠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建設事業中,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接班人。

關鍵詞:《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思政;高職院校

物流是我國人才最為緊缺的12類專業之一,培養高素質物流專業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為滿足學校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瞄準現代服務業需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地方現代商貿類人才需求,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通過對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滿足物流崗位需要的管理、操作專業人才。《物流經濟地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物流與地理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關于國內分區及國際物流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我國農業、工業、商業及交通線路的布局特點與分布現狀;掌握物流經濟布局的條件和原則并具備初級的物流布局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對物流布局規劃直觀的認識,形成一定的經濟布局意識。本課程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屬基礎性、知識性課程,深奧難懂的理論并不多,學生可以較容易理解教科書的內容,但是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因此需要及時根據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添加最新的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

1教學目標

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立足黑龍江省區位優勢,主動適應“互聯網+”服務業的發展趨勢,結合學校培養職業道德高尚、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以及學院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培養適應地方現代服務業需求的商貿類人才的教育宗旨,制定了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精英型技術技能物流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作為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物流經濟地理》不僅承擔了培養物流專業學生使用地理思維分析和解決物流問題的能力的課程教學任務,更扮演了為物流專業教學補充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思政營養的重要角色。基于上述培養目標,以及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要求、物流“1+X”職業技能中級證書考核要求(見表1),我們設置了本門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如表2所示。重點以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民族自信心等思政價值為引領,以物流經濟地理課程內容為載體,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以探究式、合作式和自主學習等授課形式為支撐,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物流職業能力,堅持將核心素養培養和立德樹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該課程從內容上整合為5大項目、11個任務,并依據知識和能力目標,分別設置了每個任務的教學重點,如圖1所示。我們對該門課程的授課對象———高職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從認知習慣上看,大一新生團隊協作意識較差;喜歡邊學邊操作,對于實操的興趣遠大于理論學習;關心時事,但了解并不深入;喜歡讀故事,但對故事的深刻含義理解并不透徹。從知識儲備與技能基礎上看,文科生普遍具備一定的地圖識圖能力,相比而言,理科生的地圖識圖能力較弱;本學期同步開展了《現代物流基礎》課程的教學,學生對于物流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基于學情分析,我們設置了每個任務的教學難點,如圖2所示。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思政育人要求,找到思政元素得以滲透的靶點進行融入,力求從知識拓展、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等維度全面提升學生素養。本課程思政融入點如圖3所示。由此形成了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地圖,如圖4所示。

3教法學法

為將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以間接性、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到學生素養目標,本課程除常規的分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外,瞄準知識目標和思政目標的結合點,重點采取專題嵌入和元素融入的方法來進行素養培養。如在國際物流地理部分整塊嵌入“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專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討論“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事新聞,使學生在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培養全球戰略眼光,增強民族自豪感;而在講解中國高鐵“八縱八橫”主通道時,為讓學生在無形中感悟到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則在教學中結合圖片、視頻等手段,讓學生切身感受中國的“大國擔當”以及中國力量的強大。

4教學過程

從教學過程上看,在課上,本課程從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出發,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問題導入(如鐘南山院士乘高鐵逆行抗疫、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闖關東、絲綢之路等)。通過日常各環節的要求和知識點的潛移默化,讓德育元素貫穿全過程。而在課下,結合物流專業職業能力要求,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利用物流研習社將學習研究延伸到課外,并有效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第二課堂”,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比如,在講到第三章交通運輸地理中的鐵路運輸時,選取中國制造的黃金名片———高鐵作為思政融入點,以鐘南山院士逆行抗疫來導入課程,帶領學生分析中國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突出課程重點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國家發展,提高對中國制造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中國力量;同時,以分組討論、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八縱八橫通道的繪制,在突破難點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良好的競爭意識,潛移默化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國家版圖意識。

5考核評價

首先,本課程每個任務共設置四個維度評價:通過考查學生預習、作業完成情況,設置完成度分;通過考查學生課堂學習狀態,課堂發言積極程度,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設置態度分;通過考核小組任務完成情況,設置正確度分;通過考核學生的思政素養成長情況,設置思政素養分。而在最后的課程總評中,我們除將上述四個維度的評價以40%的比重計入總成績外,還在試題中融入相關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思政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量化考核,由此來評定學生課程最終成績。

6課程特色與創新

(1)構建了適用于《物流經濟地理》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除注重專業知識外,還注重將中國夢與現代化強國戰略、“五大發展理念”等思政基本理論知識以恰當的方式融進去,將地理技能培養與提高政治水平、理論水平、審美水平等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知識、技能和思政素養方面全面提升。(2)從課程內容方面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找準“思政元素”與物流專業知識的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建立內在契合關系結合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思政目標維度,根據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性質要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中,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建設事業中,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接班人。(3)采用適合于《物流經濟地理》教學的專題嵌入法和元素融入法:將課程思政教學和社會發展的主流有機統一,通過日常各環節的要求和知識點的潛移默化,融入課程思政,讓德育元素貫穿全過程,同時加強對課程中重要內容的分析和練習,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權國,張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德育價值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1):54-56.

[2]韓冰雪.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2).

[3]馬雯慧.思政元素融入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32).

[4]梁品文.高校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7).

作者:姜湄 何巖松 溫文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