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敬霞節的儀式過程及文化功能

時間:2022-06-22 09:30:28

導語:水族敬霞節的儀式過程及文化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族敬霞節的儀式過程及文化功能

摘要:水族敬霞節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大型節慶。當前主要分布在三都縣九阡鎮與荔波縣境內,敬拜周期分兩年一拜、六年一拜和十二年一拜不等,主要根據水書先生依據水書選定日子進行。透過霞節的整個儀式過程,可以看出敬霞節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文化功能。

關鍵詞:水族;敬霞節;儀式過程

水族敬霞節的“霞”是水語水神之意。敬霞(又叫拜霞),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霞神和祖先保佑水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大型節慶活動。敬霞節當前主要分布在三都縣九阡鎮與荔波縣境內,活動周期有兩年一拜(荔波縣境內)、六年一拜(九阡鎮揚拱村)和十二年一拜(九阡鎮板高村)等,舉行敬霞祭祀活動主要根據水書先生依據水書選定日子進行。關于水族敬霞節的研究,當前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敬霞節的社會特征和功能分析,儀式內涵以及作為一種權利互競交換共同體,也有學者關于敬霞節儀式過程的介紹。本文將水族敬霞節作為一個個案,嘗試為研究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新視角。此外,筆者有幸在九阡鎮調研期間收集和參與了霞節舉辦的整個儀式過程,記錄的整個儀式過程與前人記載會有所差異。

一、水族敬霞節的由來

關于敬霞節的由來,不同地區、研究者有不同說法。通過對不同觀點來看,它的由來有一個公認說法——即“在很久以前,水族居住的地方條件很差,多以漁獵衛生。一天,一位老人下河打魚,連撒數網卻一無所獲,老人內心祈禱上天保佑,果然一網下去有了收獲,撈上來的卻是一塊人形石頭,老人重復幾次撈上來的都是這塊石頭。后來石頭開口說話告訴老人帶領后人沿河上溯,后來果然找到幸福家園。多年之后,為了感謝這塊人形石賜予幸福生活,便將這人形石供奉起來,以祈求風調雨順、稻谷豐產、人畜興旺。因為相信霞石是水神的化身,不能讓它丟失,以免失去庇佑,于是就有了敬真霞與敬假霞兩種祭祀儀式?!边€有另一個不同于上述的傳說是——“相傳在九阡鎮老寨的祖公上山打柴,看到兩個像人形的石頭。晚上,祖公夢見一個白胡子公公和一個白發奶奶。第二天祖公拿酒去供這兩塊石頭,當年莊稼得到豐收,六畜興旺。祖公見此將兩個霞石抬回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敬霞節。”從上述霞節的由來可以看出,敬霞節是水族先民對石神崇拜的表現,水族先民對生計方式單一帶來的生產能力低下,只能將物產豐收、人丁興旺的心愿祈求于對石神和祖先的敬拜上。

二、敬霞節的組織形式和儀式過程

(一)敬霞節的組織形式

敬霞節有著較為正式的組織形式。以居住一地的親族為單位共同舉行,其活動單位被稱為霞組織,每個霞組織一般由十二個不同支系、親族或村寨組成,每以支系或村寨為一股,以股為單位對舉行敬霞儀式承擔一定義務(物資與人力分配)。以九阡板潘姓元干公后裔2020庚子年敬霞節的霞組織為例,整個潘姓家族以支為單位,這些支系多是附近的村寨為對象,也有別的鄉鎮和縣份組成一個支系的情況。由于潘式家族舉行敬霞節并非每年都過,而是時間周期較長(十二年),為了潘式家族霞節的交流傳承特意立下碑刻為據,以丁為單位,同樣也是十二丁。揚拱楊氏納公敬霞節的組織形式與九阡潘姓家族不同,揚拱分為四支。分別是楊氏雷公、楊氏選公、楊氏留公、楊氏勇公四支。四支共同承擔組織義務,比如共同承擔舉辦敬霞活動的費用,共出一樣供品物資(豬肉、酒、糯米飯等)。

(二)敬霞節的儀式過程

以揚拱敬霞節為例,舉辦敬霞活動會有兩個儀式過程,即敬真霞與敬假霞。水族人民認為敬霞節是一個神秘且具有很大的祈福作用,為了延續霞神發揮祈福作用,得加強保護霞石的措施,且敬霞需幾年乃至十幾年一次,平日并不祭祀。因而平時是將霞石秘密地埋在一戶老實可靠的人家里,到了敬霞之時,水書先生會集四支楊氏寨老悄悄來到埋霞人家,把霞石挖出,此過程絕對保密,連埋霞人家的其他人也不能知道,以免泄漏埋霞地點。霞石挖出,霞神擺放在家中餐桌上,奉上九阡酒,糯米飯,雞肉,魚肉,豬肉,水果紅包、鞭炮、香、錢紙等供品進行敬拜的過程的儀式叫敬真霞。敬假霞不論規模還是儀式環節是霞節最為隆重的部分。白天擇時進行,楊氏霞組織四股聚齊,從各股居住的地方出發,楊氏后裔居住太遠就從居住在近處后裔的房屋四角選一個角為定點按照事先指定路線向霞坡出發,各股抬著豬肉(一般為120斤)、米酒(一般為60斤)及糯米飯(等量)、蒸煮好的魚(等份)、白豆腐、葡萄、香蕉、蘋果、李子等供品。供品數量按事前商定,各股不論人數多少,均需同等,以免神受某股豐盛供品產生偏心(人神同一的原始意識在私有制下的反映)——由水書先生率領,到指定的敬霞地(霞坡)集中一路上,各股人們敲著銅鑼銅鼓,興高彩烈,婦女們手拿巴茅草不時面向稻田搖動,表示驅鬼、趕走田間害蟲,祈禱水稻五谷豐登。持續進入霞坡。在各股進入霞坡之前楊氏家族已布置了四個盛放工品的竹篩、竹篩下面墊放稻把(稻把越長代表著水族人民壽命越長,而稻粒越多則代表水族人丁興旺、兒孫滿堂),霞坡上放置霞石——這是假霞,作為(嚴加保護的)真霞的替身,旁邊還豎著一根高高的竹竿,竿頂破開,編為竹摺,上面站著一只公雞。祭壇正中是主祭席,兩旁用稻桿做成一排席位,各股的祭品便按順序擺設其上(如圖1)。各股聚齊,祭典即按照如下過程進行:①由水書先生念禱詞,求雨水調和,邊念邊向霞神敬酒,同時要求寨老按照水書先生旨意敬(飲)酒,敬(食)糯米飯,敬(食)豬肉、魚肉等。敬酒敬食儀式三次之后,在供品四周敬供一圈,按照雷公、選公、留公、勇公的長幼順序向霞神原石敬酒、上香;②求雨活動,由另一個水書先生念禱詞,作法呼風喚雨。水書先生念禱詞,雞叫三聲,(人工搖動時鳴叫)順利完成該儀式(念禱詞時在場人員不能打傘,不能帶帽,這樣會違背雨神旨意,求雨不能順利實現),整個儀式完成后并沒有象征性的降雨(但在接近傍晚時卻有了降雨,是否受到求雨祭祀的感應);在上述儀式完成之后水書先生會將霞神原石揭開蓋布,向在座寨老與后裔們展示3分鐘時間,然后蓋上,安排專人將其運回,秘密埋藏好;③在選好的稻田邊進行祭稻田儀式,擺上酒、糯米飯、豬肉、魚肉等供品,水書先生念禱詞,祈求風調雨順,在接下來的年份中繼續保佑楊氏家族五谷豐登、人丁興旺;④進行霞塘戲豬儀式,由兩個人將豬抬到指定霞塘,同時準備鴨子,先將鴨子放進霞塘,水書先生念完禱詞后水族青年開始跳進霞塘抓鴨比賽,大家都爭先恐后跳進霞塘抓鴨比賽。抓完鴨子,將豬推進霞塘,年輕水族男性一擁而上,將豬盡力往水里下壓溺水,豬越叫,人們越開心,年輕人們還抓水田里的泥相互戲弄,不時撒向圍觀群眾。就這樣敬霞節活動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接近尾聲。水族年輕男子將祭霞用的豬抬回寨中宰殺分為四等份,四股后裔寨老分食豬肉,共同承擔義務之后共同享受均等利益的表現。接下來的活動是霞坡對唱水歌,這是敬霞節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水族年輕女性和男子盛裝打扮,向心怡的對象提出與對方對歌的請求,如果得到對方同意,雙方即可進行對歌,對歌內容大多向對方表達愛慕之情,情投意合者還能通過這一形式找到人生伴侶。但現在由于水族青年受到網絡平臺的影響,男女之間交流形式開始變得多樣,對歌的人逐漸越來越少。主要體現為中年婦女較多,但更多的是圍觀群眾。

三、敬霞節的文化功能

拉帕波特認為:“儀式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它與社會內部構成有關,它給予社會成員信心,趕走他們的恐懼,整飭了社會組織。”從水族敬霞節的儀式行為來看,這個節日不僅給予了水族人民信心,趕走了水族先民面對自然災難時的無力和恐懼,整飭了水族霞組織的發展。還具有加強水族的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水族民族文化交流的功能。

(一)加強民族文化認同

這里所說的民族文化認同是比較狹義的理解,主要表現在水族人民對本民族的文化、習俗、節日傳統自覺的接受和繼承。雖然敬霞節的舉辦只在九阡鎮的一些村寨或親族之間進行,但會把屬于親族范圍內不管住在何處都要歸入相應的霞組織之下,盡相應的義務,享受節日帶來的祈福和心理安慰。霞塘戲豬、霞坡對歌等娛樂活動中,通過娛樂和對歌等不同方式,加強了水族人民之間的交流,增強親族之間的了解,從而在整體上增強民族凝聚力。舉辦敬霞節的親族會邀請他們的親戚朋友在節日期間前來共度佳節,前來游玩的游客也會受到他們的款待,舉辦節日的水族人民會向這些親戚朋友、游客宣傳他們的節日特色、民族風情,水族認為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使水族人民產生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認知和廣泛的民族認同。

(二)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體現在一個民族生活的每個方面,但通常會更集中體現在這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中。水族的民族文化多數體現在端節、卯節和敬霞節中。以敬霞節為例,水族人民會著節日盛裝來參加敬霞節,女性會穿著比較艷麗水族特色馬尾繡的服飾,而男性服飾多以灰色、青色為主,體現出了水族的民族服飾文化;自家釀制的九阡酒、特制的糯米飯、韭菜包魚等水族特色食品祭祀霞神與祖先,體現出了水族的特色酒文化、特色飲食文化;霞坡對歌、進場時夾道表演的水族歌舞,體現出了水族的藝術文化等。從敬霞節的舉辦,我們可以挖掘出水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對水族民族文化進行更好地宣傳,促進水族民族文化能得到更好地形成與發展,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三)祈求農業豐收人丁興旺

水族人民定期舉行敬霞節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祭祀霞神祈求雨水能及時提供給水稻生長,從而達到莊稼豐收。他們用九阡酒、糯米飯、豬肉、魚肉、水果等這些水族認為最好的供品祭祀霞神和祖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霞神和祖先能夠收到最好的物品,討得歡心之后保佑水族在接下來的農業生產中能夠五谷豐登、金谷滿倉。從整個儀式過程來看,還可以從其他一些方面可以得出祈求豐收的農耕文化內涵。水族敬霞節祈求雨水降臨,保佑稻作豐收的文化內涵,給以體現“農民特色、農業特色、農村特色、民社特色和民族特色”為內涵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增加了水族元素。水族敬霞節作為水族祈求豐收、人丁興旺的民族節日,水族作為農耕民族,本質就是為了祈求霞神和祖先能夠保佑雨水降臨,灌溉農田,水稻得到豐收,敬霞節還有專門的祭稻田儀式,以水稻,糯米等作物作為祭祀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敬霞節的農民、農業特色;敬霞節在三都縣九阡鎮的揚拱村和石板村等村寨舉行,向外界展示水族的農村風貌是典型的農村特色,敬霞節的一系列儀式和民俗活動,也體現出了敬霞節的民俗特點;水族人民通過霞節,向游客展示的特色飲食,服飾和水族歌舞等水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是水族民族特色的鮮明展現。由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出,水族敬霞節祈求雨水降臨,保佑稻作豐收的文化內涵,給中國農民豐收節增加了水族元素。水族敬霞節作為水族人民祈求霞神和祖先保佑水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大型節日活動。從敬霞節的由來可以看出,這是水族先民關于原始宗教下石神崇拜的一個縮影。透過霞節的整個儀式過程,它有專門的霞組織,組織下的親族履行一定的義務。可以得出敬霞節體現出水族人民一種原始平均主義下的義利平等觀念的遺存、石神崇拜、祈求豐收的農耕文化內涵,同時敬霞節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使水族人民產生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認知和廣泛的民族認同,對挖掘水族人民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劉之俠,石國義著.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潘朝霖,韋宗林主編.中國水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平凡,顏勇主編.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資料選編水族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06.

[4][美]羅伊·A.拉帕波特著.獻給祖先的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張小軍,李建明.權力互競交換共同體——貴州水族霞節、艾節和善節的個案研究[J].民族研究,2013(02):60-71+124-125.

[6]覃世琦.水族敬霞節文化內涵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58-62.

[7]趙陽.“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用于鄉村文化活動的視覺設計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9.

作者:余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