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嚴格管控和人性化訴求矛盾思考

時間:2022-07-06 11:00:40

導語:化解嚴格管控和人性化訴求矛盾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解嚴格管控和人性化訴求矛盾思考

切安排。”媽媽徐娜,今年34歲,女兒2歲。她的微信簽名也許表達了許多在疫情中艱難生存的媽媽的心聲。6月1日,兒童節,街頭上的市民越來越多,上海這座城市正在逐步恢復日常。感染新冠的家庭,如何度過之前的艱難兩個月?徐娜一家人感染新冠的經歷,向人們證明,沒有什么困難是過不去的。4月中旬,徐娜被封控在家中一個月后,婆婆首先感染,隨后是2歲的孩子,接疫情之下,如何化解嚴格管控與人性化訴求之間的矛盾,考驗著各地政府的治理智慧。“親子方艙”“寵物方艙”等被頻頻點贊的舉措,都凸顯官方對于人性化訴求的關注與積極回應。專家就此表示,管理與人性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二者之中有個結合點,就是人心。

一、“親子方艙”:尊重親情

“只要不和孩子分開,我愿意遵守一著夫妻兩人也病倒了。應對的過程中,這家人堅持的核心策略是:無論去哪里,不與孩子分開。4月初,上海首次開設“親子方艙”,采用親子收治模式,收治2歲到18歲的未成年人,并允許家長進入陪護。“黃浦區預約床位41個,楊浦區預約30個,浦東新區預約27個,寶山區預約24個……”3月28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接到上海市衛健委命令,24小時內集結了一支兒科醫護團隊,奔赴世博展覽館。兒童是特殊人群,需要更多的身心關懷,醫療隊決定嘗試采取“親子收治”模式,即患兒可由至少一名家長進艙陪護。3月29日至4月3日,世博方艙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病區共收治50余個患兒家庭—醫院為患兒送來了畫筆套裝、童書、玩具、五子棋等禮物;醫療隊給上網課的孩子們準備了書桌和學習資料。醫院還設計了繪本《抗疫日志》,引導孩子把隔離作為自己的一次生活經歷,用科學的態度戰勝疾病。種種富有溫度的舉措,被外界點贊。為進一步擴大兒童收治范圍,4月4日,這支隊伍轉戰規模更大的新國際博覽中心,并得到上級同意正式推廣“親子收治”模式,與當時一起入駐的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及后期加入的湖北援滬醫療隊合作共建1320個床位的“親子方艙”。截至6月1日,新國際博覽中心“親子方艙”已有700多個親子家庭陸續出院。“這不就是一個小區嗎?三棟高層,有花園、有車位。”3月23日,瑞金醫院68名醫護與嘉荷新苑“第一次見面”。3月22日,在嘉定區政府支持協調下,嘉荷新苑的原有租戶配合完成搬遷,瑞金醫院成為這個公寓的“臨時管家”。3月24日10時,嘉荷新苑開艙,總床位1900張。接手這里,除了照顧好“住客”的一日三餐等常規事件,瑞金團隊運行首日就發現一個情況:入住者,要么是一家老小,要么是鄰里朋友。為此,醫療隊決定設置“家庭房”“親友房”,“盡量將祖孫三代、母子、鄰里安排在一起”。醫務人員查房時發現,一名7歲小孩的媽媽和5歲的妹妹都收治在瑞金醫院北院,由于發病情況不同,一家幾口轉運至不同隔離點的并不少。能否調整?嘉荷新苑團隊與瑞金北院團隊聯系獲知,媽媽和妹妹也是無癥狀感染者,一周前“入住”,經醫生評估,為這個小家庭開通了綠色通道,母女三人在嘉荷新苑團聚。“中國人親情觀念重,工作人員為此得費些周折安排,但我們考慮這樣利于緩解感染者焦慮的情緒,利于康復,利于我們工作的開展。”嘉荷新苑方艙負責人邱力萍說。截至端午節前休艙,嘉荷新苑開辟40多個“家庭房”,幫助十多個家庭“團聚”。“親子方艙”,也成為了抗疫過程中一張溫暖的名片,聯結著政府與人民的心。

二、“動物方艙”:尊敬人性

如果主人隔離了,寵物怎么辦?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武漢,中國的五大“寵物城市”。有數據顯示,上海平均每10人中有1人飼養寵物。自3月底上海實行分區封控管理后,動物“寄養”的需求暴增。感染者、密接者需要接受集中隔離治療或觀察,如何更好地安置寵物成了難題。“動物方艙”,為探索疫情期間的動物安置提供了一個新思路。5月8日,上海市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在江陰街上建立了首個“動物方艙”,并安排志愿者來照顧這些“毛孩子”,讓居民們解除后顧之憂。“動物方艙”嚴格按照防疫規定,摸索出了一套標準化工作管理流程:入艙、入舍、喂食、清潔以及處理排泄物,必須定時用紫外線進行環境消毒。每日開艙到關艙期間環境消殺三次。方艙內還配備有攝像頭,讓主人們隨時看到寵物的現狀。“乖囡囡,恭喜你出艙咯,今天可以回家了!”5月26日,“動物方艙”的負責人翟江抱著一只小柯基,隔著口罩親了親。隨著最后一批小動物出艙,黃浦區綠化市容局金花姐姐消毒隊對方艙進行了環境消殺。這是一支由具有專業保潔工作經驗的女性組成的消毒隊。之后,老西門街道動物方艙正式關艙。目送4只小狗踏上回家之路,翟江很開心:“‘動物方艙’完成了使命,意味著我們距離抗疫勝利又近了一步。”

三、“管理的人性化就是放飛天性和人心”

“管理的人性化就是放飛天性和人心。”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賈征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性化的管理。管理人性化,或者人性化管理,就是順應人性的需求去管。把人員的“向上心”激發出來,滿足人的自尊心,讓人在情緒穩定的環境下,心懷實現企圖的希望。疫情防控的高壓之下,努力讓嚴格的防控管理順應人心、安撫人心,才是疫情防控的最高境界。“本輪疫情越發體現出國家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下的處置能力。此前一段時間國內疫情嚴峻,多省多地進行管控和封控,尤其是上海以全域靜態管理的方式來應對,群眾對遏制疫情的發展信心不足,出現了物質保障及就醫困難問題。”賈征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化解嚴格管理與人性化訴求之間的矛盾。第一是建立疫情數字化與人性化治理全方位覆蓋方式。防疫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總動員,因此要加強最接近老百姓的基層數字化建設。在疫情的前端要用數據手段從頂層設計上推出務實、管用、靈活、高效的舉措,讓數據真正體現它的速度和溫度。在人性化治理中要體現數據治理溯源、精準防控救治、物資調配、疫情信息公開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公眾號、微信群等親民手段,讓公眾參與到疫情防控中,將熱線接聽服務、疫情心理服務、寵物代管等人性化手段和數字化嚴格管控相結合。第二是構建疫情防控中群眾生活保障對象的全覆蓋機制。疫情防控要實行平時和戰時的平戰結合機制,做好生活保障物資調配的頂層設計,同時要結合轄區群眾建立全覆蓋資源調配應急預案,對轄區內特殊崗位群體、生活困難人員、五保戶、流浪人員進行前置摸排,重點專班服務和覆蓋。第三是充分發揮政府管控力量和社會化服務的有效結合。在政府行政力量嚴格管控之下,要在疫情防控治理的關鍵節點、任務分擔、任務執行和群眾對接中充分調動志愿服務、行業組織、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到一線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助力解決社區防控力量不足、緩解居民心理焦慮及特殊群體幫扶等方面發揮作用。

作者:蘇楓 單位:中國小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