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時間:2022-07-06 17:03:59

導語:應用型本科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用型本科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實踐教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踐證明,通過課程大綱、培養方案、教學目標、講授內容、育人模式的教育教學改革,使實踐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實現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與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結合,實現協同育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訓練”;教學模式;立德樹人

在“工業4.0”發展戰略的機遇與挑戰面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服務區域經濟和地方產業發展的高等院校,應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內涵式發展,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以工匠精神來引領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用“慢”的精神堅定職業信念,用“專”的信念提升職業技能,用“創”的理念助推科技創新,用“德”的秉性重塑教育靈魂。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程訓練”作為面向工科院校開設的實踐性技術基礎課,是學生了解機械加工生產過程,培養工程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拓寬知識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教育環節。因此,只有將專業課、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工程訓練”課程實踐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1]。

一、“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區域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始終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較單一,途徑、思路較少,思政工作整合機制不完善,已無法滿足現階段學生的思想政治育人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益補充。“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解決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價值取向偏離、責任意識淡薄、文化素養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使其成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2-4]。

二、“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落實好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抓準抓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到專業課程改革之中己經成為必然趨勢,而作為實踐基礎課的“工程訓練”課程,應在原有課程教學基礎上構建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打破了原有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傾力打造“四位一體”育人新模式。該模式分別從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深入融合、質量監控等方面,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第一,在制造工藝基礎、智慧制造、工程訓練等工程基礎知識講授環節中,以工匠精神目標為導向,樹立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工程認知。第二,從實訓教學環境入手,通過實訓室樓宇文化、實訓場所專業文化、工位工匠精神文化等方面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使學生耳濡目染,快速培養工匠精神。第三,在工程實訓模塊中,全面、深入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積極促成工匠精神實踐養成。第四,通過“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質量監控系統,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監測與反饋,促成工匠精神的養成。

三、“工程訓練”課程的思政融入

(一)思政元素的內涵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不是簡單地將思政元素強加到教學全過程之中,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工程訓練”的理論教學、演示講解與操作實訓的各環節之中,相互協同,在潛移默化中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注重從實踐課程固有的教學內涵邏輯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內涵,并與實踐教學中的固有教學環節巧妙匹配、深入融合[5],努力把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價值取向、工程倫理、職業素養、團隊精神等有機結合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力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思政元素的融合

“工程訓練”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技術基礎課,具有通識性工程實踐教學特征,是學習機械加工制造的基本方法、完成工程基本訓練、培養工程意識和創新思維的重要必修課。為此,“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深入挖掘機械加工、制造領域所承載的德育功能,提煉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針對性、選擇性地融入到工程認知、工程實踐、工程創新的教學全過程之中,讓學生全視域下理解并體會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真正能夠入腦入心,潛移默化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實踐教學的主渠道之中。“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不主張將現成的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一并灌輸給學生,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式、提問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工程教育的認知規律,通過現場的工程實驗、演示與操作設置一定的課程思政教學問題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深度參與工程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真正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見表1),大大提升了專業教學效果。

(三)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信息技術的革新深刻影響課程教學的形式和效果,在推動教育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環境下的“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采用認知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向結合、有機融合的方式,倡導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鼓勵采用混合式、啟發式、提問式教學,注重自主學習,凸顯學生主體,使學生在專業教學中慢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反哺專業教學[6]。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通過“互聯網+”整合實訓資源,借助論壇、微信、博客、微博、手機APP等新媒體平臺,創新教學方式,擴大傳播渠道,豐富實訓內容,讓課程思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其次,課程思政育人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不能僅有“你講我聽”“填鴨式”的灌輸,還要有潛移默化啟發式的滲透。在推進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創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車、鉗、銑、刨、磨、鑄、鍛、焊”等專業性強、內容死板的實踐環節中,感受課程思政教學帶來的文化素養和崇高的價值追求。通過談方法、講案例、拋問題、真實干、互點評、共提升六位一體,深度匯談、深入溝通,切實挖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最后,要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活躍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拓寬課程思政教學渠道。讓學生體驗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勞動過程,優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習主動性,培養社會責任感,切實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四、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者、主導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其是否具有相應的工程素養、工程認知和工程情感,將直接影響“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效果。因此,要加強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育人職責的認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全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一)轉變專業課教師教學認知,提高育人責任意識

對于“工程訓練”專業課教師而言,往往更重視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一個“門外漢”,從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的嚴重缺失。教師應將知識傳授、思政導向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自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并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同時以身作則,帶頭做好思想引領和行為示范。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責任意識,是切實落實課程思政的前提。

(二)提高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專業

課教師過分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普遍缺乏課程思政素養的提升。課程思政不僅要求教師要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同時還要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科學精神等眾多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教學中,而這些思政元素是十分豐富和多樣的。專業課教師必須對這些思政元素了如指掌,才能熟練運用進而引導學生。

(三)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只有全面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才能使其在育人過程中靈活掌握和運用教育教學方法,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修身立德,才能在言傳身教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職業素養。為此,高校應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增強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理念;開展課程思政專題教研活動,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舉辦課程思政公開課教學活動,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切實落地,有效發揮專業課教師課程育人功能[7]。

五、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

工匠精神視域下的“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過程,特別注重課程思政的隱性育人功能。而課程思政教學育人成效如何,最終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獲得感作為考核標準。“工程訓練”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通常以考核工件加工質量和安全文明操作為主,考核內容較少,考核標準較單一,無法全面考核人才培養質量[8]。“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將從工作態度、組織紀律、團結協作、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核,將考核貫穿整個實習過程。同時,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工程訓練”專業課教師,使其修訂“工程訓練”教學計劃,完善“工程訓練”課程標準,改革“工程訓練”教學思路,創新“工程訓練”教學方案,最終形成客觀、公正、完善的“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證明,通過思政元素融入、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及評價體系完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切實提高了“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作者:滕凱 馬秀麗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徐州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