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方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臨床

時間:2022-07-10 16:47:42

導語:解毒方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臨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毒方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臨床

皰疹性口腔炎(herpeticstomatitis)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口腔黏膜病變[1]。臨床表現為口周、牙齦、口唇、舌黏膜、頰黏膜出現的單個或成簇的直徑為2~3mm不等的小皰疹,局部破潰后可形成潰瘍,常疼痛劇烈,并伴有38~40℃的高熱,同時頜下淋巴結腫大[2]。該病常見于1~6歲小兒,由于潰瘍造成口腔及口周嚴重疼痛,尤其是在食物等刺激后疼痛加重,造成小兒哭鬧不安和煩躁,飲食量也隨之下降,通常潰瘍面在2周左右時才可愈合[3]。由于小兒特殊的體質,該病病情發展迅速,若治療不及時,嚴重時可引發肺水腫和腦炎等,嚴重影響小兒的健康[4]。臨床對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治療,西醫藥常以抗病毒、補充維生素等治療為主,尚無特殊有效的方法[5]。目前,中醫藥治療可減輕疼痛,縮短病程,與西藥聯合,效果好,安全性高[6]。筆者應用自擬清心解毒方聯合治療小兒皰疹口腔炎,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至2019年6月本院兒科診治的小兒皰疹性口腔炎患兒8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1~6歲,平均(5.6±0.7)歲;病程1~7d,平均(4.2±0.6)d。觀察組患兒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8歲,平均(5.4±0.8)歲;病程1~6d,平均(4.1±0.4)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1)依據《兒童口腔醫學》[7]和《口腔內科學》[8]診斷為小兒皰疹性口腔炎[7];2)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9]“口瘡”診斷屬于心脾實熱證者;3)1歲≤年齡≤9歲;4)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1.3排除標準

1)復發性小兒皰疹性口腔炎;2)因手足口病、霉菌性口腔炎、白塞氏綜合征、外傷等原因引起的口腔炎患兒;3)合并有口腔嚴重感染、狹窄性咽峽炎等疾患者;4)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患者。

2方法

2.1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囑其注意口腔護理及衛生,飯后及時漱口刷牙;多飲水,飲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軟食或流食,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患兒大便暢通;注意居室和病房的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疾病傳播。對照組患兒參考《兒童口腔醫學》[7]發熱患兒給予退熱等對癥治療,注意補充維生素B、C、鈣、鐵等微量元素的攝入,給予注射用更昔洛韋(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752,規格:0.25g/支)用0.9%氯化鈉稀釋至1g/L,按照5mg/(kg?d)劑量靜脈滴注,每次給藥時間不小于1h。觀察組在對照組上給予自擬清心解毒方治療,具體方藥組成:金銀花3~10g,黃連3~9g,知母3~9g,竹葉3~9g,芒硝3~9g,大黃3~9g,生地黃6~12g,木通3~9g,紫草3~9g,白及6~12g,白芷3~9g,焦麥芽6~12g,焦山楂6~12g,焦神曲6~12g,甘草6~12g,日1劑,上藥水煎取汁100mL,分3次溫服,共治療2周。

2.2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口瘡”的療效標準判定[10]。

2.3觀察指標

2.3.1中醫癥狀積分

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評價皰疹、疼痛拒食、發熱、流涎等中醫癥狀,每項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

2.3.2血清超敏

C反應蛋白測定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采取晨起空腹靜脈血3~5mL,離心取上清液,于-80℃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濃度。

2.3.3癥狀消失時間

記錄兩組患兒皰疹、疼痛拒食、發熱、流涎等中醫癥狀的消失時間。

2.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標準。

3結果

3.12組患兒療效比較

4討論

小兒皰疹性口腔炎可發生于全年任何季節,但以冬季為多,并且當患兒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種感染性疾病時,該病容易合并發生[1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在10歲以下的兒童群體中的發病率為9.39%,居3歲以下小兒單病種發病率的首位[12]。該病的發生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感染后患兒發病急驟、臨床癥狀重、對患兒的影響大,是家長和兒科醫生重點關注的疾病之一。小兒皰疹性口腔炎中醫學屬于“口瘡”“口糜”“燕口瘡”等范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疫毒之邪氣,直中心脾,心脾蘊熱、循經上炎,上熏口舌,則發為口瘡。火熱邪毒熏灼口舌肌肉,肌傷肉腐發為潰瘍,則疼痛拒食。正如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唇口病諸候》中曰“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此外,清?陳復正在《幼幼集成?口瘡證治》中曰:“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厚,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于上,以成口瘡。”可見本病病機關鍵為心脾實熱,病位在口舌,與心脾兩臟密切相關,治宜清心瀉脾、涼血解毒。本研究運用自擬清心解毒方治療該病,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解毒,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芒硝瀉熱通便、清火消腫,大黃瀉熱通腸、涼血解毒,生地黃涼血滋陰降火,木通瀉火行水、通利血脈,紫草化腐生肌、涼血解毒止痛,白及消腫生肌,白芷除濕止痛、排膿生肌,焦三仙固護脾胃,甘草解熱毒,和藥性;諸藥合用共起清心解毒、涼血定痛之功效。hs-CRP濃度的升高可反映機體在感染或組織損傷時炎性反應的程度,是反映血清炎癥的敏感指標,與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發生及預后均有密切的聯系[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說明清心解毒方治療可有效減輕患兒機體炎癥反應。治療后,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皰疹、疼痛拒食、發熱、流涎等癥狀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觀察組患兒皰疹、疼痛拒食、發熱、流涎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自擬清心解毒方聯合西藥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可有效減輕患兒機體炎癥反應,快速緩解患兒臨床癥狀,縮短治療周期,提高臨床療效。

作者:張軍 單位: 安吉縣中醫醫院 浙江省中醫院分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