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下中日經貿關系探討
時間:2022-07-11 16:33:56
導語:RCEP下中日經貿關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通過rcep,中日經貿關系實現歷史性突破,給中日經貿關系帶來許多新的機遇,極大地促進兩國經貿合作。在RCEP的歷史背景下,有利于構建穩定經貿格局,深化多方貿易關系,降稅安排創造新機遇,拓展投資與服貿領域合作,貨物貿易有望擴大。為加強中日經貿合作,促進中國和日本雙方合作共贏,應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加快中日投資發展進程,推動中日產業優勢互補。
[關鍵詞]RCEP;中日經貿關系;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政局、經濟格局的變動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蔓延下,對中國而言,抓住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機會是應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重要方式。2012年,RCEP協定由東盟啟動,經過多方8年31輪的協商后達成協議,不僅僅作為推進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中最為重要的成果,也是在外部環境復雜化背景下,給中日雙方的國際貿易合作帶來強勁動力。未來,RCEP的簽署會給中日經貿關系帶來了許多利好因素,中日雙方經貿合作關系也會將RCEP作為契機,迎來更多的新機遇。
二、中日經貿關系發展現狀
(一)經貿合作
近年來,中日雙邊貿易快速發展,雙邊貿易總額由2009年2320.9億美元增至2019年3175.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3.18%。2010-2014年雙邊貿易總額連續5年突破3000億美元。但是從2012-2015年期間,雙邊貿易量持續降低,貿易逆差也持續創歷史新高。其中在2014年,雙方貿易順差高達545.2億元,大約占全日本當年的貿易逆差的二分之一。由于受全球宏觀經濟發展受緩的影響,2015年雙方貿易總額持續下降,甚至雙邊直接投資數量也開始減少。但是從2015年至現在,兩國總體是平穩發展。到2018年,由于中日經貿合作關系繼續改善,中國和日本的雙邊貿易總值也比上年上升了11.2%,在華投資的日本公司數量也明顯增多。2019時,中國和日本仍然是雙邊非常重要的交易伙伴國,并且在未來交易依存性是不斷深入的發展態勢(如下圖)。
(二)進出口結構
從貿易構成上分析,海關貿易編號第84章(核反應堆、鍋爐裝置、機器、機械用具及其零部件)、85章(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部件等)、87章(車輛及其零部件、附屬、但鐵路及電車道車輛除外)、90章(光學、照相、電影、測量、試驗、醫學或外科用儀表及裝置、精細儀表及裝置;其他物資的零部件、附屬)、39章(塑膠及其成品)為中國對日本的前五種進口。中國對日本出口中,以第85章(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部件等)產品最多,實現179.76億美元,占比29.5%;其次是第84章(核反應堆、鍋爐燃燒裝置、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部件)產品,占比20.3%,第61章(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產品,占比3.5%。整體來看,機械器具、化學產品、賤金屬、運輸設備、紡織相關產品是中日雙邊貿易主要產品,雙邊貿易結構的互補性明顯,并且中日雙邊貿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性,重點是在電機設備等機械器具領域。
三、RCEP對中日貿易的影響分析
RCEP重大的歷史性意義是中日之間直接的自由貿易區伙伴關系的首次形成,表明中日自貿關系發展獲得了全新的成果,這也將成為中國首次和全球前十的經濟體簽署自貿合同。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伙伴關系或許會發揮維持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作用。
(一)構建穩定經貿格局,深化多方貿易關系
有助于中日構建更大范圍、更加穩定的經貿新格局。日本一直是CPTPP中最終推動協定形成與簽訂的主要成員國,再加上與中國、日本共同在RCEP框架內,率先建立了中日兩國間的自貿協定伙伴關系,因此中日間的經貿伙伴關系將在未來全球范圍內的經貿結構中凸顯更多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進出口商品種類方面關稅互惠性的下調,而更多的是體現在經營商品、服務貿易、投融資、技術創新等整條制造業產業鏈與供應鏈中的每一個方面中,并能構成相互帶動、加強合作的新格局。同時,隨著持續地開展中日“貿易—投資—技術”戰略伙伴協作關系,對中日,歐洲市場、世界市場以及供應鏈的穩定有著戰略意義。因此,在“CPTPP和RCEP”架構下,中日緊密的經貿伙伴將會在整個世界經濟產業鏈的分工中扮演著更加關鍵的角色,從而帶動著供應鏈、價值鏈之間的深入融合與互補。有利于建立中日韓FTA關系提供良好基礎。RCEP簽訂前,中日韓三國已分別同東盟國家簽署了自貿協議,合作的區域重點是在東盟,但由于目前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規模不夠大,因此在域內的經貿合作中產生了“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在RCEP協議生效后,中日韓FTA協商過程中的諸多障礙都可以獲得相應的參照,推動談判合作進程取得突破。另外,由十五個歐洲成員國共同參加組織的RCEP中,中日韓三個國家的實際國民經濟增長規模已平均達到80%左右。因此,在RCEP下,中日韓之間的區域戰略經濟合作會進一步走向深入,東亞的經濟區域戰略合作將由過去傳統的經濟輻條型戰略合作逐漸轉向成為經濟一體化戰略合作,可為未來在整個區域內共同構建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和創新型商業模式體系奠定了良好的戰略基礎。
(二)降稅安排創造新機遇
關稅減讓是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部分。按照RCEP協定,各締約方承諾將逐漸減少對原裝進口商品的進口關稅。當減稅期完成后,零關稅商品在本區域內進出口貨物貿易中的比例最終將達到90%。其中,對中日兩國來說,其平均關稅水平將逐年大幅度降低。目前,中國對日本的工業商品零關稅率大約為8%,按照RCEP合同,將在RCEP框架內分階段對約86%的日本商品免除進口關稅,而日方則免除約85.6%的中國商品進口關稅。以汽車制造業行業為例,RCEP簽署可能會為其帶來新的出口機遇。2018年,中國發布公告將部分整車進口的關稅稅率由20%-25%大幅降低至15%,并宣布在未來二十年內將不高于15%;部分車輛零配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由原來8%-25%大幅降低至6%;發動機及其零部件將在RCEP生效后的第17年起降至零,主要車身零部件將在RCEP生效后的第21年起取消所有關稅。從協定中公布減稅的計劃看來,短期內大部分稅率仍高于此水準,不過從長遠考慮,可能會在15—20年間降至較低的進口關稅水準,從而釋放汽車制造業的降稅紅利。
(三)拓展投資與服貿領域合作
在外商投資方面,RCEP的設立將關于雙邊、多邊的投資內容更加公開透明、簡化便利。盡管目前日本對華的外商投資發展速度處于快速增長的趨勢,但仍然會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產生較大的波動。此外,從相互投資的角度分析,日本政府對華直接投資的規模相當巨大,累計金額目前已近1200億元,而中國的對日本直接投資約合僅為40億元,且處在嚴重不均衡的狀態。RCEP簽訂后,不僅僅會讓日本在中國投資變得更為順暢和平穩,也有利于開拓日本市場,特別是有助于日本引進外商投資,提高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信心,同時隨著外商的進入,日本會增加更多的投資機遇,進而帶中國對日方投資,加強中日之間投資結構的穩固性。在服務貿易方面,日本采用了負面承諾的清單,而中國則采用正面承諾清單,且中國將在RCEP簽訂后的未來六年間轉為負面清單。目前,中國開放服務貿易的承諾,已經達到自貿協議的最大上限。同樣,在RCEP協議下,關于國際糾紛處理、金融、數字交易、知識產權等重要領域,中國和日本的經貿合作在未來幾年內將會帶來新的突破。比如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的開放,與康養醫療產業之間的合作,以及與數字經濟之間的標準對接。
(四)貨物貿易有望擴大
紡織服裝類產品和化學品等對日本主要出口商品的需求量,或許會迎來較為迅速的上升。根據大部分工業制成品都已在減免進口關稅的條件下,日本方增加在服裝、農產品、食品和化學制品方面的關稅減免,使得中國中高檔工業制品進貨來源能夠獲得有力保證。另外,中國既有的平均貿易關稅水平是比日本高,通過RCEP協議下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征收比例進行下調,使其稅率水平下降到零關稅,有利于中國對日本擴大商品的進口量。從這種角度可以分析出,RCEP對中國來說的意義正是在于,中國生產要使用的主要制造業中間品和原材料成品,經過RCEP對中國的進口關稅的逐步降低,就能從日本等類似發達國家中獲取穩定的進口商品來源。
四、相關的對策建議
在世界的去國際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現狀日益突出,以及部分國家采取并實施各種國際貿易約束措施以加強自身市場經濟保護能力的大環境下,RCEP是亞洲地區主要經濟體在危機中積極求變的重大行動。通過RCEP建立中日間的雙邊貿易協作協議,促使了亞洲市場相互之間能夠更為密切合作,也放出了各方尋求更深入協作的積極信息。
(一)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加強中日經貿合作
一個穩健的國際貿易環境,有賴于健全的國際貿易體系和機制。中國需要構建起WTO規則下的貿易協調機制和正規的貿易慣例,以降低因國際貿易摩擦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在高等教育和技術創新等領域方面積極增加政府投資,加強雙方的科技交流與信息交流,推動從高速發展的“對外貿易大國”向高質量發展的“對外貿易強國”過渡,進一步提升中國現代化工業水平,以便與日本開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經貿合作。還可以通過RCEP的構建,讓中日兩方以合作、合資方式開展市場合作,發揮雙方產業鏈生產潛力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兩國經濟的互利雙贏。
(二)加快中日投資發展進程
由于日本外商投資入華的限制,中國可采用相應的舉措突破困局。第一,中國應當構建起完善的海外投資立法并且完善監管機制。高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證外商投資經營活動的有效進行,進而降低對外投資的風險。第二,改善本國營商環境,積極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發展,解決國內市場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資本運轉的效率和市場經濟的完善,鼓勵更多的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第三,培育新興的投資領域,可以鼓勵投資活動多元化發展。中國政府還可以加大對技術創新與基礎研發領域的投入,積極培育創新型人才,從而形成了一批富有競爭力和獨特優勢的企業。
(三)推動中日產業優勢互補
中日兩國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具有可觀的前景,可依托各自的優勢整合資源,共同推動產業發展。一方面,日本可以擴大對中國在機電產品、機械設備等產業的出口,中國也可以逐步擴大對日本在制造業成品加工、紡織、服裝行業等的出口。另一方面,中日產業合作的增長點在于雙方優勢互補的產業,如養老、醫療器械產業等中國有巨大需求而日本具有優勢的產業,以及如移動通信終端和系統設備等日本有需求而中國具有優勢的產業。因此,在未來新興產業上,中日之間包括通信、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產業的貿易質量正在不斷上升,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以推動科技密集型產業的提升。
作者:袁榮聰 張軍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 上一篇:市政雨水排水系統的優化設計探討
- 下一篇:農業經濟增長和影響因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