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差異性發展探討

時間:2022-07-14 09:43:27

導語: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差異性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差異性發展探討

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獨特的,都有差異,班級制教育背景下,教師難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需求,只能以“喂飽”大部分學生為任務進行教學。久而久之,一些有潛力的學生會覺得太簡單。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被繞得云里霧里,慢慢地也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面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一、制訂面向全體的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就是要制訂教學目標。在制訂目標的時候當然要先考慮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然后也要顧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從學生考慮,然后靈活地用到學生身上去。要關注一些領悟能力較差、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為他們制訂基本的學習目標。當然,也要為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制訂一些發展性目標。同時,也要考慮到讓全體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制訂一些在他們接受范圍內稍高的目標,給每個學生發展的空間。例如,“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目標為:(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角、指出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知道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2)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觀察、比較和形象思維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3)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其中(1)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目標(2)和目標(3)主要是為學習中等生和優等生設計的。這樣一來,不同的學生達到相應的目標后都能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他們有更強大的動力向下一目標前進,層層遞進,能力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探索實踐多樣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老師在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教案,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抓住教學環節,讓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起來。怎樣可以讓學生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內都能有所收獲呢?那老師就要用好上課中的一些學習材料,讓學生擺脫固定思維,充分開動腦筋,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如教學“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時,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2,于是一開始老師就讓學生說說生活里的“一半”以及你想怎樣表示出“一半”。由于課前老師給每個小組發了學習材料,里面有一個桃子的圖案,一張圓形紙片和一張長方形的紙片,于是有了以下情形:生1把圓形紙片分成兩半。生2把“蘋果”分成兩等份。生3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撕成兩半……在全班交流討論后,可以發現有很多表示“一半”的方法,于是老師先在黑板上寫出這樣一個分數,讓學生有初步的感知。但這時大部分學生沒有體會到用分數表示的簡便之處和必要性。于是老師繼續引導:那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四份,你又能怎樣表示呢?慢慢地,14,15……更多的分數出現了。這時候,還有學生選擇用紙片折一折的方式來表示。這時,老師提問:“如果平均分成100份,你還能用折紙來表示嗎?”終于,這時候所有的學生都一致認為還是用分數來表示比較簡便。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表示“一半”的方法,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體會產生12的過程。一開始,學生會覺得自己的已有經驗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沒必要學習新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已學經驗已經不夠簡便,有新的更簡便的方法。這時候,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從舊知過渡到新知,接受分數這一簡潔明了的數學符號,從而實現從整數到分數的知識遷移,為后面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做鋪墊。

三、設計高質量的作業練習

作業設計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與練習,能讓學生對課堂中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但是,目前小學生數學作業形式還是比較單一,很少從多角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考查;內容相對陳舊,缺少融入生活的作業,與現實聯系不夠緊密;創新度不夠,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影響學生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敢于摒棄那些“食之無味”的習題,創設一些有層次、有趣味、多樣化的練習,讓學生在適度作業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由于學生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學習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學習內容,教師也要科學、合理地設置練習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如在布置“圓”這一單元的練習題時,可以設計基礎練習(C等級)、加強練習(B等級)和挑戰練習(A等級)三個層次。如下:(C)()決定圓的位置,()決定圓的大小;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所有的直徑都(),直徑是半徑的();一個圓的半徑擴大2倍,周長擴大()倍,面積擴大()倍。(B)在一張寬6厘米,長10厘米的長方形紙上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厘米,面積是()平方厘米;一個圓的周長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相等,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6.28厘米,圓的面積是()平方厘米。(A)公園里要新建一個花壇,它的平面圖是一個環形,它有()條對稱軸。如果這個環形的內圓周長是12.56厘米,環寬1厘米,那么外圓的半徑是()厘米,周長是()厘米,這個環形的面積是()平方厘米。其中,基礎練習以圖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質這些基礎知識為主;加強練習主要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基本能力;挑戰練習則側重知識的邏輯培養,強調與其他知識的聯系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通常,教師會鼓勵學生優先完成基礎練習和加強練習,挑戰練習可選做。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選擇,能夠在夯實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逐級突破,也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生活是數學的起源。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學習一些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需要進行一些直觀操作活動來幫助理解。更應該在課后走進生活,把課堂中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常,老師布置的作業以書面練習題為主,不利于學生獲得全方面的發展,甚至有可能讓學生迷失在“題海”里,產生抵觸情緒,身心受到傷害。因此,除適當的書面作業外,老師可以根據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實踐動手類的作業,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活動,調動口、耳、目、手等多種感官,在做中學、學中做,促進他們多維度發展。例如,在學完“角的初步認識”前兩課時后,有如下課后作業需要學生完成。1.找一找:角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你能找到它們嗎?2.指一指: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同桌看一看,說說各部分名稱。3.畫一畫:把你找到的角試著畫下來,看看是什么角。4.做一做: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5.比一比:固定一個角度后和同桌比比哪個角大。6.說一說:說說怎么比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此項作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了找、指、畫、做、比、說多個操作環節,讓學生從書面作業中“跳出來”,能更積極主動地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從多個角度來鞏固角的知識,感觸更深。再者,學生有了一次這樣的實踐操作體驗,在之后認識其他圖形時,可能也會聯想到用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來幫助理解,從而獲得持續性發展。

四、鼓勵發展性教學評價

一般來說,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學生一階段的學習情況,以便能夠更好地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個體的差異,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一方面要更多地進行過程性評價,而不是只注重一次的結果。比如老師在一個單元中設計了多份分層練習,一位學生的情況是CCBAA,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學生前期只能掌握基礎的知識,稍有落后,之后不斷突破,最后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由此看出,他在這一階段中不斷努力,進步很大,老師應給予表揚,增強他學習的信心。另一位學生情況是AABCA,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學生整體水平較高,但在多次練習中波動比較明顯,較不穩定。因此,老師可以找合適的時間和學生聊一聊,給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幫助他緩解壓力,調整到最佳狀態。另一方面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就是說,評價者不僅僅有老師,還有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這樣多渠道的評價能從不同角度讓學生獲知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利于他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如在學習“周長是多少”這一綜合與實踐課時,老師布置一個作業: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是20厘米的長方形。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評選出最好的一份作業,老師集中進行展示,全班再一起討論。通過這樣簡單的互評,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如果沒把所有圖形都畫出來或者有錯的話,就可以馬上改正。如果覺得自己完成得不錯,那也可以毛遂自薦,代表小組進行展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欣賞自我和欣賞他人,也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過程評價和評價主體多元化正是發展性評價的特征,這樣的評價突出了評價的激勵功能,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總體來說,承認并認真對待有差異的學生是老師應該做到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把這種差異當作是一種教育資源,以促進老師尋找更好的方法因材施教,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學生共同進步!

作者:朱李君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周莊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