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療法對白內障手術的效果
時間:2022-07-15 09:06:33
導語:認知行為療法對白內障手術的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白內障手術患者焦慮的效果。方法:將2019年3~8月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眼科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試驗組43例和對照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前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術前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比較兩組入科2h內和術前2h內心率、血壓、焦慮的變化及手術配合程度。結果:入科2h內兩組患者心率、血壓、焦慮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2h內試驗組心率、血壓、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配合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認知行為療法能夠降低白內障手術患者的焦慮,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壓。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白內障;焦慮
白內障是臨床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超聲乳化吸出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是常見的術式之一[1]。研究顯示,92.6%的眼科患者存在術前焦慮,40.5%的患者存在高度焦慮[2]。因患者對手術治療方式的認知不足,擔心手術意外及治療效果,容易產生嚴重的負性情緒,從而引起焦慮等應激反應,增加手術風險。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矯正患者錯誤認知,并進行生物反饋訓練放松療法,從而改善個體情緒和行為方式,調節身心健康[3]。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降低手術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緩解其心理應激反應,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廣泛應用于各類手術的心理干預[4-6],在白內障手術中較少應用。本研究將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減輕白內障手術患者焦慮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88例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43例和對照組45例,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入院后第2天早上手術,意識清楚,語言溝通能力正常,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調查。排除標準:溝通障礙、智力缺陷或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白內障二眼手術的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惡性腫瘤的患者。兩組均由一名主任醫師主刀,眼球表面麻醉下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2方法1.2.1對照組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前護理,包括術前評估,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狀態,解答患者的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和輔導;提供手術相關信息,介紹手術室環境、護理團隊和手術醫生信息,手術過程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術前術中放松的重要性,囑其學會自我放松。1.2.2試驗組干預方法:試驗組在常規術前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療法。1.2.2.1成立認知行為干預小組[7]:參與認知行為療法小組的人員為4位主管護師,接受了呼吸放松術和肌肉放松術的強化培訓,統一干預流程及資料收集的指導語。由干預小組人員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8],干預時間為患者入院2h后至手術前2h。認知行為療法中涉及一些人體解剖部位,為保證干預效果,指導之前對患者進行相關解剖知識的培訓,指導過程中運用口頭語鼓勵患者對不理解內容及時提問,給予通俗易懂的解釋,確保患者掌握相應的方法。1.2.2.2干預方法:①識別患者自動思維,矯正錯誤認知。通過提問等溝通方法找出患者自動思維,如夸大手術危險、害怕手術出現意外或手術效果不理想等認知錯誤。針對患者的錯誤認知進一步介紹手術醫生信息、手術流程及大約時間、術中配合方法等;建議患者進行手術情景模擬,體驗手術過程;要求患者學會放松術,并在手術過程中運用呼吸放松術。②手術情景模擬:模擬手術室內,患者躺在診療床上,予頭包蓋巾后鋪上一次性洞巾露出術眼,無影燈照射下進行術前準備,包括淚道沖洗與沖洗結膜囊。③呼吸放松術:本研究采用縮唇腹式呼吸,患者平臥放松,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先呼氣,后用鼻子緩慢吸氣,心里默數1-2-3,再屏氣1~3s后嘴巴縮成小圓型緩慢呼氣,心里默數1-2-3-4-5,再屏氣1~3s,吸氣時氣體通過鼻腔、氣管、胸部到腹腔,腹部隆起,呼氣時感覺氣體從腹部、胸部、氣管、口腔呼出。④肌肉放松術:患者閉上雙眼,先做3次縮唇腹式呼吸,然后集中注意力盡最大力量握緊雙拳,保持3~5s后徹底放松,感覺放松后血管穿行肌肉,體驗放松后身體出現酥麻發熱的感覺,接下來依次二頭肌、三頭肌、前額、眼睛、顎部、頸項、雙肩、雙肩胛、胸、腹、臀、雙腿、雙足等身體部位進行緊張后放松,再做3次縮唇呼吸,每次5個循環[9]。1.3評價指標:分別于入科2h內和術前2h內用狀態焦慮量表評估患者焦慮狀態,并測定患者安靜狀態下的心率和血壓。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由40項組成,分為狀態焦慮量表(SAI)與特質焦慮量表(TAI)兩個分量表,第1~第20項為SAI,SAI用于評定應激狀況下的狀態焦慮,每項從無到非常明顯記1~4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明顯,該量表信效度為0.88。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性別、文化程度、有無基礎疾病及手術配合程度等用頻數進行統計描述,采用χ2檢驗;年齡、心率、血壓、焦慮水平等采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率、血壓比較:見表2。2.2兩組患者狀態焦慮量表評分比較:見表3。2.3兩組患者手術配合情況比較:見表4。
3討論
3.1認知行為療法能夠降低白內障手術患者的焦慮程度:本研究中患者入院第2天即接受手術治療,缺乏白內障疾病及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相關知識,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10],如夸大手術風險、擔心預后不良等,錯誤的認知導致緊張和擔心,使患者處于焦慮狀態[11],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及不良情緒[12]。本研究中認知行為療法包括認知矯正、手術情景模擬及放松術[9],認知矯正可以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手術情景模擬能夠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擔憂,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降低焦慮水平;放松術有利于患者自我放松,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緩解肌肉緊張,使患者身心放松,降低焦慮水平[13]。本研究干預前兩組焦慮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術前2h內試驗組焦慮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認知行為療法能夠降低手術患者焦慮癥狀,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3-6]。3.2認知行為療法能夠降低白內障術前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只接受了常規術前護理,缺乏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過分擔心手術風險及治療效果,術前患者常會產生焦慮情緒[14],而焦慮會興奮交感神經,使心率增快、血壓升高[15]。干預前兩組心率和血壓均無明顯差異,對照組術前2h心率、血壓較入院2h明顯上升,干預后術前2h試驗組心率、血壓較入院2h有所下降,與尹慶[16]的研究結果一致;干預后術前2h試驗組心率、血壓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能夠穩定手術患者的心率和血壓。認知行為療法降低了患者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發生[4-6],患者的心態較剛入院更加平和,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心率、血壓平穩。3.3認知行為療法有利于手術按計劃進行:試驗組100%能配合手術,對照組95.56%能配合手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對照組中2例患者因出現嚴重術前緊張焦慮癥狀而暫停手術,表現為無法平臥、心悸、胸悶等癥狀。該2例患者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后,隔日手術無出現緊張焦慮癥狀,能夠接受局部麻醉手術且過程順利。認知行為療法有效緩解因緊張焦慮引起的一些不良情緒和行為[17],保證手術如期進行,減少因焦慮導致無法表面麻醉而改全身麻醉手術,降低全身麻醉所帶來的手術風險,縮短住院時間。
作者:張麗芬 郭麗丹 胡小坤 汪美華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眼科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護理系
- 上一篇:如何提升婦產科護理教學質量
- 下一篇:三級綜合性醫院全科門診就診情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