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8-17 09:52:11

導語:環境心理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心理學教學研究

摘要:《環境心理學》是建筑類專業共享的一門設計理論課程。面對目前學生在設計推進過程中不能運用相關理論深入思考建筑、忽略設計邏輯性的現狀,基于環境心理學研究以實際問題為取向的特征,探索將環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介入設計全過程以及設計研究貫穿環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圍繞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實操性的設計研究課題,梳理課程內容,增加專題講授;注重反饋,安排學生分階段展示研究成果;調動學生主動性,讓知識真正內化,最終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問題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設計研究;理論教學;教學模式

《環境心理學》是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這三個建筑類專業共享的理論課程,是建筑學、城鄉規劃等專業評估或認證標準所要求的強制性內容。它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建筑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地理學和文化人類學之間的一個跨學科領域,具有典型的多學科屬性。它是一門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學科,是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1環境心理學課程概況

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或者說它是“研究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1]。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使學生能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人的行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有能力進行現場調查和觀察,收集并分析有關人們需要和行為的資料,并能夠運用環境心理學研究成果解決專業設計中的實際問題,為今后的學習、研究和工作開辟新的途徑。簡言之,針對實踐性很強的建筑類專業,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能運用課堂所學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根據環境心理學學科的研究內容,建筑類專業開設的《環境心理學》主要由基礎理論和應用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部分包括人與環境關系的基礎理論、環境知覺、認知和行為等的理論,實踐部分包括環境心理學研究方法以及其應用,主要是通過問卷訪談、行為觀察、空間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探討環境-人-行為的互動關系、認知建筑和城市環境并與設計實踐建立聯系,加強學生從環境角度理解和設計空間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建筑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不同于其他工科專業,建筑類專業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學生既需要有良好的審美修養與藝術直覺,也需要有普通工科學生學術思維上的嚴謹性與邏輯性,需要有發現問題的敏感和創造性地分析并解決問題的習慣。然而,大學以前長期的應試教育學習模式常常會妨礙學生的思考習慣和創造自主的形成。在課程教學中,就目前大多數建筑院校建筑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設計和理論兩大類課程而言,分別會存在以下問題。

2.1設計類課程的困境

在建筑類專業培養方案中,設計類課程作為主干核心課,學時最多,貫穿本科教學全過程。實際教學中,各設計題目除規模和難度逐漸增加之外,其教學目的多以解決建筑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功能和流線、空間和形式、結構和技術等為主;設計題目多有固定任務書的限制;課程組織是“前期分析-一草-二草-三草-成圖”的沒有個性特點的重復過程。而學生在設計推進中往往不能運用相關理論知識深入思考建筑、忽略設計的邏輯性,致使前期分析與后續設計脫節,加之多把精力放在設計和任務書的功能、面積的吻合以及花哨博眼球的建筑形式上,造成空間環境與使用者行為需求的不對應[2]。我們需要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激發和培養這些能力,補全設計中的缺失。

2.2理論課程存在的問題

基礎理論課程,尤其是不需要考試、以考查形式結課的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教師在講臺上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在下面被動消極接受的狀況。特別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的渠道日漸豐富,線下理論課上睡大覺、刷手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加之學生缺少對本科教學體系的整體認識,多體會不到理論課程對設計課程的支撐作用,課程學習多停滯在學分的獲取或者考試的通過,多不能較好地應用在后續設計課題中。《環境心理學》課程也不例外,學生多有來課堂簽到后就低頭干自己的事情,課后拼湊抄襲論文結課了事的狀況。

3基于設計研究的《環境心理學》教學模式

如前所述,建筑類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設計課程貫穿本科教學始終。以建筑學專業為例(以下均以建筑學專業為例),單個課程設計(研究)周期多在8周以上,需要經過前期分析-建筑設計-后期成圖的過程。現實的設計過程往往有更多環節,諸如前期策劃-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成使用-使用后評估等。而環境心理學幾乎所有的研究課題都以實際問題為取向[1],其理論多是日常行為模式的總結,其方法也都服務于真實的現場工作、生活研究。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環境心理學有介入到設計類課程各個階段的可能性和必要,讓設計有邏輯;另一方面,在《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有必要將一個小型設計研究項目從始到終貫穿課程,引發學生自主性,提高學生參與度,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的敏感性和創造的自主性。

3.1環境心理學介入設計全過程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強調以使用者為主線,注重使用者對空間和環境的需求,重視設計進程中的每個決定對使用者的影響(這些都是環境心理學的內容),使建筑設計更科學合理。設計前期,要克服憑經驗、習慣和個人理解來決定設計任務的狀況,運用環境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定性、定量地客觀研究規模、性質、功能面積等因素,將使用者的行為心理需求轉化為“工程訂單”,使建筑設計有科學合理的設計依據,使建設項目有正確的建設方向;設計中期,充分應用問卷訪談、語義分析、行為觀察等方法對空間內容及構成等進行系統分析,運用環境認知、行為場景、空間使用方式等環境心理學基本理論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設計及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引入POE法檢驗前期分析與策劃的科學性以及設計過程的合理性,就使用者的心理行為情況、建筑空間使用情況以及建筑能耗情況等做出考察,驗證理念,發現問題,支撐前期分析與策劃,為新一輪的設計和改造提供動態依據和指導,使前策劃、后評估形成閉環[3]。如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介入建筑設計和傳統設計教學過程的前后比對圖所示(圖1),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設計課程中學生“重結果,輕過程”“重空間,輕感受”“重形式,輕邏輯”“重表象,輕內涵”的問題[4]。

3.2設計研究貫穿《環境心理學》課程

在《環境心理學》課堂上,改變以往教師單方面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理論課授課方法,以一個實操性的設計研究項目作為課程主線,組織教學內容,推進教學進程。這是一種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探索,是以分析并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為目的的改革。課程第一節告知學生課程考查方式,讓學生分成5~6人的小組,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和當下設計主干課中的設計課題選擇感興趣的點,設定主題,來進行解決某一或某些具體問題為目的(物質空間-行為、心理)的建成空間環境使用狀況調查和設計研究;后續給課時讓學生就項目選題和研究路線進行分享和探討修正,引導學生運用環境心理學的方法完成預調研和數據采集,并對調研數據做出自己的分析與科學研判,形成匯報文件,在課堂上做結課匯報。這基本相當于建筑全生命周期閉環的前策劃、后評估環節(圖1),選題并做現場取樣、數據采集和分析評價是對已知建成環境空間的“后評估”,而根據調研結果給出科學合理的設計和更新意向是對后續設計的“前策劃”。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反復強調這部分工作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邏輯關系。

4教學改革的特色

4.1服務于設計研究的教學設計

教改前,圍繞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實操性的設計研究項目,梳理授課結構,調整講授順序和權重,強調部分知識點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實現“知行合一”的內容調整。在基本理論講授基礎上,開展了收集資料、分析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專題講授,增加了幫助學生理解并逐步掌握空間和行為的相關性案例分析專題。專題講授強化勢必壓縮擠占基礎理論講授學時,授課中就要求教師長期積淀以厘清知識點關系,精準集約利用課時,匹配理論講授和方法技巧傳授的權重,保證課程教學效果。

4.2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授課方式

利用《環境心理學》課程自身特征,將設計研究貫穿課程始末,目的在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由于要完成一個實際的小型設計研究項目,學生聽課時就會留意理論講授中對選題、調查路線有幫助的內容以及可以用到數據分析中的技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實際教學中發現教改后課上埋頭看手機的學生明顯減少;和設計研究結合的授課方式使得抽象枯燥的理論講授變得立體鮮活,學生能自主發現建成空間、生活實例里隱含的環境心理學現象,真實體會到自己設計的空間品質與使用者行為心理的互動關系,內化課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自主解釋環境心理現象,將理論知識和同期設計課發生鏈接,并自然應用到后續設計中;其次,學生為了完成這樣的研究項目,課下也要主動花費時間調研、討論和分析數據等,有限的理論課課堂得到了無限延伸。

4.3注重反饋與互動的課程結構

為了保證設計研究項目的質量和信度,教師需對課程進行精心設計,不僅要調整講授順序與主次,也要安排學時讓學生分階段展示研究成果,循序漸進,推進研究。在選題環節,部分小組在課堂分享自己發現的現象和選題,教師現場點評,糾正選題方向,為其他組的研究給出示范、開拓思路;在項目中期,每組學生都有機會走上講臺介紹研究進展,教師根據情況適當給予啟發性建議,同學之間能互相學習和借鑒;課程結束前安排最終成果匯報,該環節可以有其他學生提問,學生們發現的現象以及現象背后的規律將面臨全班的檢驗以及挑戰,這樣,師生、同學之間的互動學習延續了整個課程始末;除課上互動外,從選題、研究方案確定、分析處理數據到提出批判性建議的整個過程,教師在課后都付出很多精力,以保證設計研究質量。

5教改成效與評價反思

在將理論教學與設計研究真正結合之后,教學效果是符合預期的。下面將從學生結課成果和課后反饋兩方面來說明。

5.1學生設計研究項目成果

在教改過程中,學生為了獲得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僅在課上擺脫了消極被動的聽課狀態,主動尋求可用的理論知識,在后期也表現出了極高熱情去主動嘗試發現問題,并積極投入到分析研判中。最終提交的項目研究報告及PPT匯報,是反映教改成效的重要資料,由于題目的針對性及教師的隨時跟進,沒有一項研究是靠傳統的復制粘貼寫作方法得來的,其調研數據均來源于一手調查,真實可靠,數據分析過程有自己的推進邏輯和批判性思考,報告內容有很高的原創性。如圖2、圖3是部分小組研究報告的部分成果,研究方法選取科學合理,數據信息真實可靠,數據分析邏輯性強。

5.2學生后期反饋與評價

為跟蹤教學效果,不斷優化教學方案,近年利用問卷星逐年對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會涉及學生背景及自我評價、具體課程內容的理解及掌握、能力培養及后續影響等三類問題。以最近一次調查為例,被調查者涵蓋一個年級三個專業的選課學生,即,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73∶26∶29。在對課程內容掌握情況的調查中,15.6%的學生認為經過這樣的授課形式能很好地掌握課程內容;52.9%的學生認為掌握情況較好;而25.8%的學生掌握情況一般;只有6名同學認為自己沒學到什么。在對后續設計影響的調查中,14.1%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大;46.9%的學生認為有部分影響;35.2%的學生認為影響小;僅3.9%認為沒有影響。可見大多數學生覺得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后續設計有積極作用。在開放性問題的作答中,很多同學還表示“加深了對環境和行為關系的理解”“學到了很多東西”“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增強”“加深了對設計邏輯性的認識”等,可見教學改革對學生理解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掌握分析設計影響因素的科學方法、加強設計邏輯性方面起到了作用。而在設計課程成績構成中也不難發現,《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之后,學生成績優良率有所提高。

結語

教改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為了使課程結構在有限學時內更加合理,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為了減輕學生的工作量,下一階段也需增加和其他課程教師的配合,考慮引導學生針對同一個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從相異的切入點完成不同課程作業……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地加強理論課程和設計研究的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設計研究過程中自然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環境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也是其他理論課程的努力方向。

作者:孫麗平 李詩嫻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