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優化研究

時間:2022-08-19 11:42:32

導語:高校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優化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事業的蓬勃發展,經濟業務逐漸復雜、經費來源更加多元,給高校財務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進一步完善高校經費的使用,規范高校財務管理行為,文章從預算管理、內部控制、會計核算等方面分析了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路徑,以為高校實現戰略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財務服務支撐。

【關鍵詞】高校財務;財務管理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財務管理重要性日益突顯。針對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種種問題,如何改進財務工作思路、提升高校資金使用效能,成為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面對的嚴峻挑戰。本文對高校現階段內控制度、預算管理、財務報銷、數字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高校財務管理的建議。

一、高校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一)內部控制方面

1.風險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在高校財務管理中,內部控制是一項系統且連續的管理工作,是否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是財務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然而,目前高校從管理層到教職工普遍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風險防范意識淡薄;高校缺乏內控方面專業人才,對內控的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和關鍵崗位管理和監督不夠,大大增加了高校資金的管控風險。2.內控制度建設形同虛設。財務部門作為高校把好資金關口、把控責任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在高校經濟活動中至關重要,一定要做好財務監管工作。但高校不少部門片面認為內部控制是財務部門的職責,不積極參與、配合內部控制制度制定與實施,使內部控制得不到有效執行,未能建立起全校范圍內的第二道防線。3.風險管控未嵌入經濟活動中。專門機構或專業人員實行有效的監督檢查制度能較好地保證經濟活動的風險管控、保證經濟業務正常有序地運行。但在實際工作中,業務部門大多是獨立的“孤島”,與財務部門之間融合度不高,致使內部控制難以有效地嵌入到業務流程中,風險控制在業務活動中無法開展,未能形成從業務監控到財務監管的完整控制鏈,大大降低了高校防范風險的能力。

(二)預算管理方面

1.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不健全。完整的高校預算管理是一個閉環的控制系統,包括預算申報、編制、審批、執行、控制等,其各組成部分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給整個體系帶來風險。尤其在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高校財務部門應更加注重財務預算工作的精細化、高效化、合理化。在實踐中,部分高校仍采用傳統預算管理機制,由財務部門牽頭測算全年項目情況并開展預算編制,將預算編制視為預算管理的全部,忽略了其他環節。從預算管理的組織架構上看,高校缺乏決策機構、工作機構和執行機構間的協調,預算編制的歸口部門和業務部門缺乏統籌,導致項目申報、立項、額度撥付、預算執行、跟蹤監控、績效評價等管理環節無法整合貫通。2.預算編制方法不科學。高校的經費來源基本由上級財政撥款,因其收入來源單一的原因,高校的預算編制形成了在收支平衡基礎上進行增減變動的慣性思維,主要采用零基預算編制,造成高校長期使用自上而下的預算編制方式,具體表現為預算編制主要的參考依據來自于各二級部門及各業務部門上一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預算編制缺乏系統規劃,多以生均比、人員經費占比、項目成本作為工作出發點。預算編制部門的統籌能力弱,對預算年度二級部門實際情況溝通不足、考慮不全面,從而使預算編制缺乏目標導向、缺少合理論證,項目預算可行性分析不足,項目規劃與實際工作需求不符,預算編制與業務執行脫節嚴重,進而影響資金使用效能。

(三)財務報銷方面

1.財務報銷粗放、繁復。現階段部分高校會計核算的水平還處于初步會計電算化階段,并未實現財務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甚至一些高校財務報銷審核還需要人工審核處理和簽批,報銷人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請相關領導簽批。現場報銷審核中若發現問題要重新修改、重走流程,造成報銷人與審核人員的重復性工作增加,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犧牲巨大,工作繁重、矛盾突顯。2.網絡報銷智能化水平低。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部分高校已開始使用網絡報銷模式。網絡報銷模式打破了原有的面對面處理報銷問題的工作思維慣性,從報銷人的角度出發,通過網上填報預約單,投入財務部門指定的網絡投遞箱內,財務人員審核單據制作會計憑證完成網上支付,若報銷單據存在問題可通過網上退單的方式填寫退單原因,通過短消息等方式通知報銷人及時更改報銷單據。該方式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現場報銷時間和空間上的控制,解決了現場報銷模式下報銷人等候過長的問題。但網絡報銷并未真正解決財務部門人工審核報銷單的問題,財務報銷軟件范圍過于局限,諸多輔助核算仍然需要通過人工測算,如報銷業務中常見的差旅費補貼仍需財務人員逐筆核算;合同臺賬登統依然要借助EXCEL完成,合同執行進度不能嵌入財務軟件內,造成支付風險;發票查驗功能尚不完善,無法借助OCR技術實現電子票據無紙化校驗。以上諸多環節和功能仍有可提升的空間。

(四)信息化建設方面

隨著高校業務量與師生人數的增多,日常將有海量的待處理的信息匯入財務部門,數字技術賦能財務管理成為亟待關注的問題。一是信息化意識不夠。一些高校認為信息技術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輔助性工具,而不是“必要”,導致信息技術使用率低,準確率難以保證。二是缺少完善的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規劃。許多高校并未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制定科學系統的數字化財務管理方案,由此導致應用數字技術缺乏全局性及兼容性,精細化管理的能力不高。三是現財務信息化的數據規模有限,價值難以挖掘。日常財務工作發生了數量巨大、內容相對分散的數據,分散的數據意味著決策信息內容不全面、邏輯不完整,由此產生了諸多的決策風險,也暴露出現階段信息碎片化的問題。人工處理仍然停留在“小數據”階段,數據規模的局限無法形成有價值的信息輸出,財務數據的價值很難挖掘。

二、高校財務管理的優化探究

(一)完善預算評價,構建高校預算管理體系

高校要實現年度發展規劃的總體戰略目標,離不開精確有效的全面預算管理。一是健全績效管理系統,明確財務部門要以高校經濟活動的數據和事實為依據,建立口徑一致的專項績效指標。將分解的績效指標作為編制預算的主要依據,落實各部門主體責任,規范預算編制、執行、預算評價、監督等環節,形成預算績效的閉環管理。二是利用項目庫形成事前績效評價。對項目庫內專項和普通項目進行區分,項目立項前要進行可行性論證分析,形成淘汰機制的項目滾動管理;建立科學的項目論證評估,對項目立項必要性、實施方案的合理性、高校投入資金的風險及成本可控性等多方面進行充分論證。三是加強預算執行的監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形成嵌入項目內的績效跟蹤動態監管;對執行進度過慢的項目掌握具體原因,對執行出現嚴重問題的項目形成反饋機制,形成通報、反饋、整改、問責、激勵的績效評價系統,確保績效目標與預算執行一致,降低資金風險。

(二)強化制度建設,優化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是高校完善治理結構、實現依規治校的基本保障。首先,高校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工作要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規章制度。明確高校業務部門的各項職責,統籌管理教學、科研、培訓、資產、后勤以及各二級單位的財務事項,切實做好各部門各崗位間職責的劃分,依據部門職責賦能管理權限,確保高校資金支付流程形成閉環管理。其次,高校的經費使用在權責分明有章可循的基礎上,應組建形成資產采購小組,將法務、資產、財務、審計等部門聯合形成對“三重一大”、集中采購、政府招標等事項集體討論與審批流程。最后,要將財務管理嵌入到科研、教學等各項具體經濟事項的全過程管理中,在完整的內控體系中形成財務監督全流程覆蓋,對經濟事項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控制;運用底線思維,敏感內容和重點事項做到可回溯、可審計,有針對性地完善內控制度體系。

(三)優化財務業務環節,突破流程繁瑣的困境

在對高校財務管理流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在財務部門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控流程。比如,傳統報銷最大的弊端在于重復性高、時間成本高,易造成財務人員審核把關不嚴、發生違規支出的風險。高校除了要出臺和完善相關財經制度,還應對常見報銷業務的流程進行梳理,做好財經制度政策解讀與財務規章的宣講,用流程圖或是圖表清晰明了地提示給報銷人,借助流程解決報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以達到提高財務審核的效率。以科研經費報銷為例,各大高校相繼出臺了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明確了經濟業務的主體責任和經費的使用范圍。科研人員的工作重心往往在教學、科研上,在實際的工作中為降低經費支出風險,財務管理應注重在流程框架內規范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將各類常見報銷業務編制成如《財務報銷指南》《報銷業務點匯編》等手冊,從票據粘貼到項目管理再到辦事流程全面系統地為報銷人提供指導。報銷人能夠通過流程化的簡潔明了的提示信息迅速找到所需的經費使用原則及報銷資料。提供財務專業知識的宣傳,廣泛利用信息時代覆蓋面廣、時效快的特點開展線上宣傳。借助信息化平臺,搭建網絡的宣傳途徑,如利用微信、抖音、微博及公眾號等媒體定期推送,旨在解決報銷繁瑣的困境,增強報銷滿意度。

(四)優化人員配置,化解財務信息不對稱

通過“以崗定人”方式在各業務部門和二級學院中設置專職或兼職財務秘書崗位,充分發揮財務秘書崗位的主體責任,讓具有一定財務理論知識的專業人員充實到各個業務部門,有效地解決財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如報銷業務,從以下方面改進,一是減少專業教師在報銷環節中詢問、票據粘貼、審批簽字等所占用的時間,使專業教師群體從繁瑣的審批報銷環節中解脫出來專心于教學、科研工作。二是針對業務巨量的高校,可以設置財務秘書作為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紐帶,及時將財務常用知識以點帶面的方式傳遞到各業務部門,使財務部門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各業務部門的需求,征詢對財務工作的意見,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講座、財務知識宣傳。財務秘書的設置使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相互促進,能有效解決高校財務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五)消除信息“孤島”,形成財務信息化與業務信息化的融合

“大智移云物區”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財務管理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高校財務和業務相互滲透,達到優化資源配置防范經濟風險的目的。數字化環境下,通過技術手段在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建立系統接口,使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集成共享。首先,從管理方面著手,根據網絡和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工作要求,制定與財務軟件、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所涉及的數字信息網絡及共享數據的權限設置,確保數據交互共享期間高校資金與網絡的信息安全。其次,在實際建設中,借助技術手段打通系統間的數據高墻,消除信息孤島,重塑信息渠道,對核心數據層經過脫敏后由中間抽入數據交互平臺貯存,并以此為主導入各業務系統,實現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的實時交互。最后,實施追溯可查,實現關鍵業務、關鍵操作可回溯,以財務數據為基礎采取追蹤數據流向的方式在業務系統中進行正向或逆向的追溯,通過對經濟事項的提前分析和預測,發現高校資金使用的風險點,從而及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六)強化數字化技術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首先,應構建完善的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方案,強化頂層設計與全局意識。在建設過程中財務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服務與監管職能,實現部門之間的互通共享,確保形成的數據信息具備科學性與共享性。其次,構建數字化財務管理平臺,從智能計算到智能分析開展數字化探索。通過對財務數據處理規則邏輯的設定,以技術手段和財務工具實現重復性與流程化高、低附加值的工作內容。數字化財務管理平臺的搭建讓財務系統同業務系統的數據實現交互共享,通過特定算法對共享數據進行多維分析和相關分析,發現財務和業務的特定規則,從而提供預測模擬和風險提示。此時,財務管理的流程被重新定義,其管理范圍與精細度得以提升。

(七)提升財務專業人員責任,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財務部門工作人員配置基本為會計、金融等相關專業領域有專長的專職人員,針對財務管理工作優化的需要,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加強財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保證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特別是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后要求財務人員從收付實現制核算體系過渡到雙基礎體系,對“雙分錄”的處理要掌握。通過組織集中培訓、兄弟院校交流調研等方式不斷提升財務人員綜合業務水平。面對具有數據分析能力、宏觀調控能力等綜合素質人才稀缺的困境,以平行記賬方式的轉變為切入點,不斷提升財會人員的財務分析能力,切實提升財務部門在高校中的決策分析作用。另一方面,財務部門也應注重信息化專業人才的梯隊建設,通過邀請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校開辦講座,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輪崗,使年輕的財務人員熟悉財務信息化相關工作,提升財務人員綜合業務水平,推進財務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

(八)由財務監督向財務服務轉變

高校財務管理優化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目前,財務部門仍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用于基礎的會計核算、整理發票、審核登記憑證、款項支付等,并且人工操作錯誤率高。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變革,高校財務人員意識到財務報告數據的分析逐漸成為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數據的分析能力能在高校事業發展的風險防控、決策支持等方面產生巨大價值,只有充分、準確、及時地向校領導或是各學院提供財務分析數據才能使之擁有決策依據。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監督的理念,利用財務機器人、RPA技術統一進行處理數據,加快數據處理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為錯誤,提高財務處理的質量和準確性,從而使教師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線教學及科學研究上。會計人員要找準自身定位,以“服務”理念引領會計職能的轉變和發展,確立為高校事業發展提供財務服務的財務管理職能。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偉.基于信息化環境下的高校預算管理研究[J].時代經貿,2020,(29).

[2]趙曦,吳曉涵.數字化背景下財務共享中心研究——基于海爾和TCL的對比分析[J].商業會計,2022,(04).

[3]田高良,陳虎,郭奕,薛宇婷.基于RPA技術的財務機器人應用研究[J].財會月刊,2019,(18).

[4]葛夢瑜,麥海娟,呂芳芳,張軒.智能財務背景下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與應用探討[J].商業會計,2022,(01).

作者:楊怡萌 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