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經濟圈建設路徑和對策
時間:2022-08-24 09:02:32
導語:雙城經濟圈建設路徑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地區作為關鍵要素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為縣域地區經濟社會未來發展明確了方向。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支撐四川“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石,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中,對川渝兩省市整體協調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然而,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瓶頸問題:規劃不科學,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產業同質化現象較重,發揮“市帶縣”作用不足,跨地區聯合協作有待加強等。因此,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研究,充分探討、分析、總結和提出推動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路徑和對策。
一、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
自秦朝置縣以來,四川就開始形成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體系。在封建王朝“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大勢之下,加上巴蜀地區位于西部邊陲,“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交通狀況,四川縣域經濟產業底子單薄、質量不高、數量不多,整體商品交換意識不強,發展不及沿海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縣域經濟迎來了三次跨越式發展。第一次是1950年土地改革,四川各縣鄉農民獲得土地和農業生產資料。到1952年,四川糧食產量超解放前最高年產糧20%左右。1952~1958年之間,四川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6%左右,縣一級經濟占據四川經濟主體地位。第二次是1978年改革開放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川以農業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又一次得到跨越式發展。第三次是近十幾年來四川縣域經濟加速發展。2021年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的縣(市、區)有125個,占四川縣域地區總數68.3%,比2012年增加40個,其中超千億元的有11個,比2016年增加8個。此外,西昌和簡陽躋身全國縣域百強,10個區(包括:成都市武侯區、雙流區、龍泉驛區、金牛區、青羊區、錦江區、郫都區、成華區,宜賓市翠屏區,綿陽市涪城區)被評為全國百強區。
二、當前四川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不科學
四川不少縣域地區嘗試給縣域經濟構建一個具有普遍化發展的模式,嫁接一些看起來十分光鮮的“他山之木”,發展規劃不科學。這些年,四川部分縣域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沒有開發利用好優勢和特色資源,一味追求所謂“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大興“仿古造城”,斥巨資修建豪華酒店,打造地標建筑,所造“古鎮”“名城”“景區”千篇一律、毫無特色,既留不住游客,又不足以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二)專業化程度不夠高
以河北省滄州市為例,其所轄每個縣根據自身資源要素優勢和特色,都做出各自產業的金字招牌,比如吳橋縣“減速機”、青縣“紅木家具和化妝刷”、海興縣“不銹鋼餐具”等。而四川像宜賓“酒都”、瀘州“酒城”之類具有產業專業性和區域經濟特色性的縣域地區還不夠多,大多數縣(市、區)精準定位不顯著,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產品缺乏特色,上下游產業鏈不通暢,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
(三)產業同質化現象較重
四川縣域地區農業農村經濟同質化較為突出。從2010年開始四川花椒種植面積逐年增長,2020年達到500余萬畝,居全國首位,其中,300多萬畝是青花椒,占總面積66.7%,范圍涵蓋全省21個市(州)、144個縣。然而,從全國來看,花椒種植面積也在大幅增大。比如,四川周邊陜甘渝黔滇五省市政府幫扶資金很大部分投入到花椒生產,且花椒收購價格2020年已至保本紅線。四川傳統花椒種植業大部分種植青花椒,如果沒有很好與機械采摘、冷藏保鮮、儲存運輸、深度加工配套,就是一個低效高風險產業。隨著市場飽和度升高,“產大于銷、椒賤傷農”的風險逐漸凸顯。
(四)發揮“市帶縣”作用不足
縣域地區是我國行政區劃的一個基本單元,不但負責經濟的組織和發展,還涉及公共管理事務的管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就需要一定的公共財力保障和外部注入“造血”能力的支持,通過優化行政區劃以及建立和完善區域性產業政策,加大“市帶縣”“科研院校人才支縣”等機制的杠桿作用,否則不太可能憑借有限資源和條件實施積極產業政策,推進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五)跨地區聯合協作有待加強
四川隨著改革開放在80年代中期曾一度率先融入“西南四省區五方經濟協調會”,牽頭組織“川渝黔毗鄰11縣經濟聯合協作會”,每年由成員縣輪流牽頭舉辦“毗鄰地區經濟協作年會”,研討打破毗鄰地區貿易封鎖,協調主要農產品收購政策和價格無序競爭,共享文化旅游市場資源,交流縣域經濟發展經驗教訓,促進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現在川渝各地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仍保留必要交流與合作,但類似“川渝黔毗鄰11縣經濟聯合協作會”的組織和相關活動已經減少。
三、推動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路徑和對策
(一)謀劃上科學長遠
第一,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謀劃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策略。把握推動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契合點,消除行政體制障礙,加強與重慶毗鄰地區聯手協同。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市帶縣”的作用,助推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二,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嚴抓生態環境共同防治。四川長江沿線發展縣域經濟,務必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特別是攀枝花、宜賓、瀘州所轄各縣域地區充分利用港口優勢,注重挖掘臨港經濟效能,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港口優勢,連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第三,根據客觀經濟發展規律,加快優化四川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逐漸轉變三次產業貢獻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順序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這是現代社會產業經濟發展演變必然趨勢。根據重慶毗鄰地區產業發展情況,錯位調整結構,增強四川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第四,科學合理規劃,研究擘畫發展藍圖。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應從歷史沿革入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充分利用好特別是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所轄各縣域地區的生態、自然、紅色資源,重點做好保護和發掘,切實把三類特色資源轉化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的優勢。
(二)發展上揚長補短
首先,形成“內外合力”推動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對內全面激發內生動力,逐漸實現由“點狀聚集”向“面狀輻射”演變,促進四川各縣域地區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四川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縣(市),比如彭州、南部、三臺等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成都平原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重點培育四川縣域經濟強縣,比如仁壽、大竹、瀘縣等,圍繞都市、服務都市找準定位,把握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的機遇,成為重要節點城市促進產業發展,帶動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和攀西經濟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對外深入加強與東部地區戰略合作,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東西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充分學習東部地區發展思路、管理模式以及技術,以東西部結對發展為契機,助推“浙江對口幫扶四川68個縣”成勢見效,把東部地區人才、技術、資本、管理等與四川縣域地區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資源綜合利用起來。重點推動合作產業園建設,根據市場規律,提升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勢能,實現當地居民就近就地就業,以此增加收入、創造更多的財富。其次,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適應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為指導,通過調整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重點推進川渝高竹新區、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遂寧潼南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等交通融合發展試點,優化四川縣域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都市圈為主體,發展主軸和縣域地區相互促進的區域發展模式,推動四川各縣域地區集群發展。二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沿主要交通線集聚產業發展樂至、安岳、隆昌等縣域地區,形成經濟發展主軸線,進而擴大周邊輻射范圍,促進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后,升級四川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一是成都、綿陽所轄及周邊各縣域地區抓住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的機遇,借助當下產業集群優勢以及現代制造業演進趨勢,運用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傳統制造業,科學完善產業布局。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上眉山、樂山、資陽等所轄縣域地區立足發揮獨特文旅資源,推動文旅產業實現優質提檔;達州、廣安、遂寧、內江、瀘州所轄各縣域地區與重慶毗鄰地區加強融合發展;四川省內長江重要支流———沱江,沿江包括綿竹、金堂、富順等縣域地區,長江沿江包括攀枝花、宜賓、瀘州,以及成都(雙流)空鐵國際聯運港當地和周邊各縣域地區,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擴寬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先機,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三是遠離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所轄各縣域地區,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夯實現代農業根基,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合理布局,提升現代農業功能定位,推動康養、旅游、農業融合發展;位于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農業發展較好的各縣域地區依托當地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勞動力資源,以食品加工業和種養業為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經濟市場化程度和農村城鎮化水平,促進成渝地區城鄉融合發展。
(三)政策上保障傾斜
建議政策上,經濟方面向產業引導、招商引資、財政稅收、土地供給等保障傾斜;社會方面向人口流動、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保障傾斜;人才方面向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干部交流等保障傾斜。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改善四川縣域地區投資環境,優先支持發展民營經濟,持續增強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主動推進各項政策的制定落實、新舊動能及時接續轉換,籌劃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項目、適時增加重大項目儲備,為促進成渝地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統籌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喻春森
- 上一篇:農家莊園游與運動休閑聯動發展研究
- 下一篇:綠色農業發展的困境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