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戲凈行表演藝術分析

時間:2022-08-26 11:13:41

導語:巴陵戲凈行表演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巴陵戲凈行表演藝術分析

一、“凈行”藝術的基本特點

“凈”作為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一大行當,無論是人物造型裝扮,還是用嗓行腔,抑或是身段程式,均與其他行當有較大的區別,其藝術個性十分鮮明。就整體來說,“凈”行的表演特點是粗獷威猛剛烈勁爆,嗓音高亢嘹亮,身法動作大開大合,自有一種霸氣。“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豪氣側露。當然也有許多心機深沉之輩,但體現在表演上,依然是從不畏縮拘泥。或許,這正是凈行中的角色多受觀眾喜愛的緣由。敢愛敢恨、敢做敢當不正是古代飽受欺凌的底層民眾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嗎?凈行鮮明的藝術個性最直觀的是表現在面部化妝上。談凈行就不能不談臉譜。臉譜即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傳統戲曲里凈角扮演的主要人物各有特定的譜式,觀眾一看臉譜,即知其是何人。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可中國戲曲的神奇卻體現在了凈行的“人可貌相”的臉譜藝術上。更為神奇的是在古代通信不暢、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幾乎所有劇種都不約而同地遵循了“紅忠、黑直、白奸”這一著色原則。“黑臉”如“包公”“張飛”,“紅臉”如“關羽”“趙匡胤”,“白臉”如“曹操”“嚴嵩”等等,讓人不得不驚異于中華民族的創造意識和共性思維。至于在嗓音、形體、表演上的特征則因劇種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因劇種的不同而各有千秋。

二、巴陵戲凈行藝術的特點

巴陵戲作為一個有四百余年歷史的古老劇種,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中不斷披沙瀝金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與表演特色,體現在凈行表演上可圈可點的為數不少。首先是用嗓。巴陵戲凈行用嗓要做到粗獷寬厚、簡潔有力。多用虎音、炸音、邊音。要求以虎音為主,兼帶炸音,嗓音條件好的演員演唱時三種嗓音兼而用之,如傳統巴陵戲《薛剛反唐》,薛剛圍城時的一句倒板“徐伯父哇罵得兒心焦火燥”就運用了虎音、邊音、炸音三種嗓音,難度雖大,但極好地烘托了氣氛,將人物沉郁、憤恨、暴怒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在行腔上,巴陵戲的花臉不強調唱“滿腔”,即不拖長腔,也不打花腔。只要求咬字清晰,情緒到位,通過簡單的行腔體現凈行不拖泥帶水,干練利落的個性。其次是身法。有一句戲諺:“身法出于腳手,面功出于眼睛。”巴陵戲的身段動作對腳手的要求很為嚴格,尤重手腕之勁。無論是出指還是亮掌,均要求懸腕。為了將手腕練得剛柔相濟,巴陵戲的老師們自有一套訓練的方法,平時“耗腿”時,即要求將左右手互練,練習左手腕時,右手掰住左手,手掌朝外擠壓;練習右手,即用左手掰住右手手掌擠壓,耗多久的腿,就掰多久的腕。還有一種訓練方法,即在洗漱時將手浸泡在熱水中使勁擠壓。據說熱水可適度將手泡軟。不曉得有沒有科學根據,但巴陵戲演員的腕、指之功確實是讓人嘆服的。巴陵戲凈行的手法很多,主要有龍頭爪、五梅花、搓手、開山字等。“開山字”要求開過頭三字,旦行開齊胸山字、生行開齊眉山字、凈行則是將手臂過于頭頂,以顯示人物的威風凜凜,大氣天生。僅這一點不得不提巴陵戲身段程式的嚴謹。巴陵戲凈行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表演形式,如打“咕嚕子”,打咕嚕子又叫彈舌,即將舌尖不停彈動,發出一種“噫得嘞——”的聲音,表現人物特別愜意或對他人的極度蔑視。還有一種表演方式:掣臉,巴陵戲凈行十分講究“掣臉”,“掣臉”分為單掣、雙掣、小掣、大掣,多用于表現人物心情的焦急、暴躁、悲慟,為了配合人物出場顯示威風也常用,如《三請三休樊梨花》中的楊藩,楊藩以袖掩面,在“炮鑼”中沖上場,幾個動作后,抖開水袖亮“摩展翅”時,即運用雙掣,表現其殺氣騰騰;《九子鞭》中的劉瑾被海舟以九子鞭逗弄時,則運用單掣,表現其臉部被逗弄后的麻癢之感,此種表演不一而足。總之,這些技藝通過藝人們的精心設計巧妙用,為人物增添了無限光輝。豐富的巴陵戲凈行表演手段,是巴陵戲凈行藝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創新發展的源泉。巴陵戲凈行藝術最大的特點是不拘泥,不古板,而是根據表演者的獨特理解而一人一格。

三、巴陵戲凈行藝術的創造性發揮

巴陵戲凈行名家胡永發先生功業深厚,且極善于創造性運用。經他飾演的角色都別具一格,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審子抵命》中他飾演秦太師一角。此劇講述的是秦太師之子官保在學堂仗勢欺人,被劉彥昌之子沉香失手打死,劉彥昌帶次子秋哥去秦府抵命,被秦太師亂棍打死。當劉彥昌與秦太師論理,指斥秦太師時,秦太師怒不可遏地雙手猛然提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鋪,髯口同時甩出,上身撲向桌子,使之呈傾斜狀,秦左袖從劉面前拂開,右手呈虎爪狀伸向劉眼前。欲剜其眼,并用“腕花”兩繞,再從劉額頭抓下,動態十分強烈。還有“踩尸”一節,形體動作也極其豐富:當家丁稟報“秋哥氣絕”,秦猛然將桌子舉過頭頂拋向一旁,“沖步”上前,提蟒袍踱步觀察,甩蟒擺、理髯、側身探鼻息,“掣臉”,從秋兒肚上踩過場,重復前面動作,再踩死者肚皮過場,哭叫“官保兒”后,余恨未消地抖開雙袍,用“絞腳步”撲向死者尸體,猛轉身,“鷹展翅”,抖開雙袖,用腳將蟒擺踢上肩膀,沖下。胡永發先生將慣常的提襟、擺袍、虎爪、腕花、摩展翅、踢蟒等動作,巧妙運用,細膩入微,將一個氣急敗壞、兇殘至極的奸惡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巴陵戲表演藝術的集成者丁艷龍先生生、凈、丑全能。亦是活用程式的翹楚。他在《薛平貴與王寶釧》中飾演魏虎欺凌薛平貴的那一段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當薛平貴誤了點卯,魏虎命人將其痛責四十軍棍,薛平貴回到大帳又欲申辯,魏虎撩袍沖至跪地的薛面前,伸出雙指,左、右各剜一下,中間順鼻梁橫剜一下,口中念“我要踏上三足,方消心頭之恨”時撩袍以右腳左、右、中踏一下,以表示其對薛平貴的極度憤恨之情。巴陵戲凈行中這種類型的表演很多。這種個性化的表演,既是傳統表演藝術的豐富積累,更是藝人們創造性轉化的結晶。受前輩們的影響,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在日常的排練演出,也時常對所飾演的人物仔細琢磨,以求更生動地表現人物。《六郎斬子》中我飾演焦贊,當楊六郎與八賢王爭執后,跪在賢王前,賢王以眼示意我命其起來時,為了表現焦贊的怨恨、無奈又俏皮,我設計了幾個小動作,先是頓足,左腳踢出,當意識到自己犯了上時,趕忙收腿。懸單腿,右腳則跳躍著朝后漸退,右手拿起鸞帶,輕輕拍打靴尖,口中“嘿嘿”連聲,以掩飾不安與無措,較為準確地體現了人物特定環境下的獨特心情。《薛剛反唐》是巴陵戲的優秀傳統劇目,講述的是薛剛圍住皇城,要奪殘害他全家的奸臣張臺,曾以親子換出薛家后代的徐策站立城頭責罵薛剛吃酒無德,闖下大禍,薛剛回首往事,猛地一震,雙手抖動長槍,龍套配合鑼鼓有節奏地搖旗吶喊。此時的表演,我猛地轉身,右手擺槍,左手理髯,張望呼喝的將士,從下場口沖至上場口。重復前一動作,然后沖至臺中,背對觀眾,將槍在空中繞動三圈,大喊一聲,“呔”停槍亮膀,用本音帶邊音、邊音帶炸音,唱倒板,倒板后下馬、丟搶、理髯、左手握劍,時拔時插,右手撫胸,抖動髯口,踱步圓場,不住思索,猛見薛蛟,感念徐策舍子大恩,手牽薛蛟、薛葵、紀蘭英連續“三搶跪”,徐策仍不予理睬,更是按捺不住。表演時我連續三拳擊掌,亮“鷹展翅”。這一套大幅度的動作的運用,準確地表現了薛剛回首往事既愧且悔,仇人未俘又有恩人守城,既怒且恨又無可奈何的內心情緒。將一個性情粗魯又不得不隱忍的薛剛的細膩情感表露無遺。粗獷細膩是巴陵戲鮮明的藝術風格之一。巴陵戲凈行中的眾多前輩一直秉承這種風格,對人物加以雕琢,在觀眾前立體地呈現了粗中有細的藝術精髓。

作者:周松浩 單位: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