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8-29 11:07:45
導語:影視作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影視作品是當今社會最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文化內核伴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號召全民創業,就業創業題材(元素)的影視作品也隨之興起。本文立足于國內一系列優秀的就業創業影視作品,探索了就業創業題材(元素)影視的時代精神、敘事特征和人物類型,分析了其中所蘊含的時代意義、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并深度挖掘了這類題材影視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就業創業題材;藝術表達;大學生教育
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帶動著文化產業發展,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影視作品是當今社會最為常見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緊跟時代、貼近生活等特點,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目前已經充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大學生教育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隨之掀起了一股“創業熱”,就業創業逐漸成為新時期以來經濟發展的新興動力,也隨之帶動了相關題材影視化作品的縱深發展。就業創業題材的影視作品主要指的是以參與就業創業活動的主要成員為主角,以艱難曲折的創業經歷為線索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具有一定的紀實性和勵志性,很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成為促進我國藝術內生性增長的有效補充;與此同時,在影視作品中大量講述就業創業的故事、塑造創業者的人物形象、營造創新就業的氛圍,更有助于推進當代各大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就業教育,充分展現時代的活力,促進我國經濟更好地進步。
一、就業創業題材(元素)影視的時代精神
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精神氣質,這樣的氣質也為各種藝術作品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隨后涌現出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先鋒人士,他們內心激情澎湃的就業創業熱情不斷書寫著時代奇跡,成為我國當代創業者的精神楷模,以他們為主角的就業創業影視作品中也體現出了深刻的時代精神。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影視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和命運難免會受到所處社會和時代的影響,這就需要創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充分展現社會生活對個體命運和精神世界的影響。而對于我國就業創業題材影視作品而言,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地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努力奮斗、敢為人先的重要性,充分地彰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比如在2015年播出的經典創業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有男主人公陳江河將電視機帶回村里的劇情,這就是當時時代背景的特殊展現。劇中還有工人們用棉紡織廠中廢棄的布頭做拖把、夫妻聯手征戰商海、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等故事情節,準確地把握住了當時的市場脈搏,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個體工商戶真實的生存境遇。值得注意的是,副縣長怒斥邱英杰為“投機倒把分子”,這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所獨有的稱呼,指的是進行倒買倒賣并從中賺取差價的人。在影視作品中采用不同時代特有的符號元素來塑造人物形象,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不但有助于豐富劇情,強化真實感,還有助于喚起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而伴隨著市場經濟思想意識的不斷蔓延,影視作品中對于創業題材和創業人物的勾勒也愈發清晰。1984年上映的電影《大橋下面》中就以修車個體戶高志華為視角切入,講述了他不斷接受新思想的故事。影片導演白沉曾說:“我的目的是表現我們祖國是大有希望的,青年們的前途是美好的。”于是他在這部電影中不斷嘗試為廣大“個體戶”正名,強調這個群體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時代意義和探索意義也由此得以彰顯。1985年上映的電影《相思女子客店》中則描繪了一個銳意改革的女青年,她旨在將過去的工農兵食宿店改造為“女子客店”,便于服務往來旅客,卻遭到守舊派的無情打擊而不得不遠走他鄉。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對改革派創業者勇于創新精神的支持和贊美,同時還有對不愿面對改變的守舊派的猛烈批評。在改革開放實施早期,很多人都還沒有充分了解社會的發展脈絡,而作為最主要的大眾文化傳播媒介,以就業創業題材為主的影視作品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市場文化,厘清思想脈絡,進而更好地推進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也正是它的時代意義所在。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產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也隨之擴大,一大批無畏無懼的創業者涌向珠三角、北上廣和海外地區,在大江南北創造了諸多市場奇跡,一代代的拓荒者以自己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為世界描繪了矚目的就業藍圖,再次成為當時的時代典范。由著名導演高峰導演的電影《十八個手印》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為代表,描繪了他們從集體經營到分包單干的艱難創業故事。影片直面農村建設的現實困難和多種矛盾,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內心的創業理想,傳播了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趨勢和時代精神。管虎導演的作品《上車,走吧》中則講述了一個農村青年如何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并進行創業的曲折故事。在那個新舊猛烈碰撞、思想百花齊放的時代,有的人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壓力,只能選擇回到家鄉繼續努力;有的人則依靠自己的不屈不撓打拼出一片天地,大家在狹小的車站空間互相道別,這也正是21世紀初期我國農民工就業遷徙時真實的時代縮影。這些影視作品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內容多樣、意蘊深厚,不但體現了那個年代的歷史進程,更彰顯了豐富的時代精神。對于廣大大學生群體而言,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地應對時代的變革,為畢業后的創業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就業創業題材(元素)影視的敘事特征
作為一種現實主義的題材代表,就業創業類影視作品在敘事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寫實主義的手法并和其原型互相呼應,營造強烈的時代感。具體而言,就是這一類影視作品中所塑造的“創業者”人物形象大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人物,其情節構造也有一定的真人真事以供參考。導演在其中不會直接對人物好壞做出評價,而是會依據歷史年代的要求將創業者的故事引入其中,再經過恰當的藝術化處理,盡可能客觀地展示人物形象,使得他們更加深入觀眾內心,激勵觀眾砥礪前行。由黃曉明、鄧超等人主演的國產電影《中國合伙人》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一大批年輕人主動追求夢想的就業創業故事,幾位主人公通過創辦英文補習班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式夢想”,所選取的創作原型就是新東方集團的俞敏洪、徐小平等人,敘事手法也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在就業創業類影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往往會和具體的敘事節奏相互交融呈現,使得故事情節更加飽滿,更加富有感染力,這樣的敘事方式可以盡可能地展現導演的創作意識,并且對觀眾的情感和思想造成影響。由于就業創業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都將創業過程和情感體現作為影片的核心內容,因此巧妙地通過節奏變化,合理地把握敘事節奏有助于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渲染人物情感,將親情、愛情、友情等生活中常見的情感和艱辛的創業經歷相互交織,呈現出一出立體化、具象化的就業創業大戲,直擊觀眾的內心深處。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所采用的敘事方式也和傳統的、平鋪直敘的因果關系不同。導演主要使用了線性敘事和回憶敘事兩種手法,讓敘事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地往前推進,與傳統的回憶類電影所常用的線性敘事方式形成對比,淡化情節、強調戲劇沖突,營造出不一樣的電影氛圍。影片以標準化敘事結構展開,逐漸過渡到時間和空間的互相跳躍,故事主題也隨即展開。整部影片以“新夢想”學校的建立為主線,同時穿插了三條主人公的親身遭遇作為副線,不斷碰撞出敘事的火花,一個個碎片式的故事情節和回憶片段依靠三位主人公的友誼相互串聯在一起,“形散神不散”地展示出他們的就業創業之路。就業創業類影視作品本身具有鮮明的歷史特點,因此在其敘事過程中往往會運用一定的場景設計,通過一組或者多組鏡頭來完整展示人物活動過程中的時代景觀。就像提起蒸汽火車我們會想起不斷發展的工業時代、提起炮火轟鳴我們會想起過去的革命戰爭時期、飛機飛向天空我們會想起高速建設的信息技術一樣,這樣的敘事手法對于完整的劇情構建、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塑造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2002年上映的電影《首席執行官》中有一個新任青島電冰箱廠廠長凌敏帶著德國專家進廠檢驗的故事情節,這里就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細節:一是工廠內部的墻上掛有“大干三十天,迎接德國生產線”的橫幅;二是在雙方達成合作以后,鏡頭閃現回了20世紀80年代“青島海爾電冰箱”工廠的揭牌儀式畫面,勾起了廣大觀眾對于那個特殊時期的歷史記憶。而在2018年上映的記錄電影《燃點》中,大量出現了共享單車、“網紅”、自媒體、社交軟件等緊貼當下時代的文化元素,非常符合時代發展的步調和軌跡。同時,還有獵豹互聯網公司總經理傅盛跟隨時代步伐,轉戰人工智能行業;共享單車創始人戴威不斷探索ofo未來的前進方向;papitube創始人papi醬思考“網紅經濟”的發展前景等諸多內容,這樣的敘事場景和敘事內容充分展現了互聯網時代全新的創業特點——機遇和挑戰并存,焦慮和成就共行,這也正是現實中廣大創業者不斷思考的重要問題。大學生往往涉世未深,對創業市場的機遇和挑戰尚未形成理性的認識。適當地觀看這類影視作品有助于他們領悟到就業創業的實質,避免在參與的過程中走彎路。
三、就業創業題材(元素)影視的人物類型
就業創業的故事由創業者來描繪,其中立體化的人物類型往往有助于豐富情節的真實觀感。就業創業題材影視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大都會將其放置于其他眾多人物所共同組成的關系網中,并借助這段關系網來建構出一個真實、復雜的社會情境,深入探討創業者與其事業、情感、思想等諸多方面的關系,讓人物類型在多種情境中立體化地呈現。例如2014年婁燁導演的電影《推拿》中就描繪了以“沙宗琪推拿中心”為核心的盲人推拿師群體的就業創業經歷,同時描繪了老板之一沙復明對于跳舞和吟誦詩歌的熱愛、王大夫與戀人小孔坎坷多舛的愛情之路、“會所之花”都紅對于心中的“愛與美”的不懈追求等豐富的情節和主題,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各自精彩,人與人之間彼此相安??v觀整部影片我們可以發現:多層次的主題構建并不會沖淡以就業創業為重心的主線敘事,而是更加合理地服務于人物形象的立體化塑造,滿足復雜的社會關系網對于人物形象的不同要求,從而更加深刻地激發觀眾思考這部影片的本質——即每一個人對幸福生活的努力追求和在努力過程中不斷靠近自己夢想的過程,很好地升華了影片的主題。影視作品具有傳遞夢想的功能和作用,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大熒幕理解為化解一切現實矛盾的寶地。為了帶給廣大觀眾更加真實的觀感上的效果,影視作品應該著力于揭示人際關系中真實的一面,并營造一個能夠寄托人物現實苦難和不平的精神家園。也就是說,就業創業題材影視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為其構建一系列社會和環境的戲劇沖突,更能夠產生曲折的效果。例如在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創業時代》里,軟件工程師郭鑫年本打算設計一套手機通訊軟件“talkbox”迎合市場,但整個創業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這套軟件在起初的融資階段就被諸位投資者認為是“沒有穩定的、明確的盈利模式”而不被理解,經過郭鑫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投資,但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研發之路后,所設計出的軟件成品“魔晶”卻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被同行公司所剽竊,直到經過不斷的更新換代才終于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就業創業題材的影視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為了讓觀眾獲得最真實的感受,創業的過程決不能簡單地一筆帶過,更不能將其妖魔化和特殊化,而是應該合理再現創業者在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磨難,充分展現人物形象在這種困境中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凸顯出新時代以來廣大創業者不怕困難、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v觀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一大批創業者,他們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高門大戶,而是一個個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勞動者。因此,在就業創業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不能將這類人物形象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更不能描繪成凌駕于普通人之上的存在,而是要注重人物的平凡性、草根性,通過講述每個創業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呈現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著力于表現創業者身上和普通人一樣的薄弱點或閃光點,借助生動鮮活的語言來展示他們身上的個性和特色,將故事背景從宏大的背景聚焦轉向平凡的個體實踐之上,在故事情節中表現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形象中展現其豐富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例如在2012年播出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中的敘述重點就不是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當地政府采取的各種就業措施,而是將重心放在了溫州普通老百姓艱苦奮斗、合伙做生意的過程上,整部劇以十三歲小女孩阿雨和她的家庭為主線,串聯起了當地一系列人民群眾坎坷曲折的就業經歷。在具體的描述過程中,導演摒棄了書寫宏大敘事,而是細致入微地刻畫小人物、小地點和小事件,所選擇的創業類型也是盡可能地充滿平凡的草根氣息,如阿雨母親所做的就是紐扣生意,曾經的四眼老師走上下海經商之路,周萬順則推銷過皮鞋、眼鏡,等等。這部電視劇在人物形象設定的時候大都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而正是這些草根味道濃厚的創業者形象和小本生意情節才更加拉近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保證了充分的親切感、年代感和現實感,真正實現了影視作品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應該從這類影視作品中汲取力量,不斷在思想層面和精神層面提升自我,在貫徹落實創新教育精神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每一位即將離開學校,邁入社會的大學生都在不斷積極地探索市場的多重可能性,而在就業創業逐漸成為新的時代主題的大環境下,這一類型的影視作品及有關素材有助于在全體大學生范圍內營造積極向上的就業創業氛圍,充分激發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創業熱情,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就業創業價值觀,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堅信,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指導下,在有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將會立足于堅實的時代土壤,不斷彰顯自身的文化特色,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更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芳,劉義軍.中國創業電影表達及社會認同研究[J].電影評介,2021(4).
[2]李芊,高慧子.“雙創”視域下創業電影時代特色的藝術表達[J].新聞傳播,2019(23).
[3]蔣東升.矛盾沖突編織中的電影敘事節奏[J].電影文學,2019(6).
[4]王一川.時代精神的抽離與變形——從《中國合伙人》看改革時代的文化價值建構[J].當代電影,2013(7).
[5]孫夢潔.創業題材紀錄片的情感表達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6]劉安諾.透明的情感與悲憫的心靈——論電影《推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現代視聽,2017(5).
[7]李華剛.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途徑研究[D].長江大學,2016.
作者:吳學亮 單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大數據時代下公共管理創新路徑
- 下一篇:高校大學生雙創能力提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