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視劇共情傳播路徑

時間:2022-09-07 08:24:10

導語:主旋律電視劇共情傳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旋律電視劇共情傳播路徑

摘要:講述李延年、申紀蘭、屠呦呦、袁隆平等8位英雄人物故事的重大現實題材劇《功勛》在豆瓣獲得9.0的高分,觀眾直呼“觀感極佳”。以《功勛》為代表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通過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從聚焦小人物、使用長鏡頭、注重現場感和講家國故事等路徑實現與觀眾的共情,在弘揚、傳遞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同時,也為今后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經驗借鑒。

關鍵詞:《功勛》;集體記憶;共情傳播;傳播策略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了“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主題作品創作展播活動”。其中,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毛衛寧、沈嚴等擔任人物單元導演,從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經歷取材的主旋律電視劇《功勛》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開播后,同步在優酷網、愛奇藝等平臺播出。憑借精良的制作,《功勛》成為收視與口碑俱佳、群眾喜聞樂見的“現象級”主旋律電視劇。《功勛》在人物的形象建構、劇情的細節打磨、情感的巧妙表達中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力與共鳴,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傳播渠道、方式抵達更多年輕觀眾,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表達方式,從國家故事的個人講述中引起觀眾強烈的價值認同,形成心理上的接近性。《功勛》以恰當的方式解構后再次重構集體記憶,從角色塑造、鏡頭語言盡可能客觀還原歷史且正視歷史,聚焦英雄人物“高光時刻”中的感人故事,從而打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口中“想象的共同體”①,更好地實現共情傳播。

一、集體記憶視角下的《功勛》

集體記憶是由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一個經典概念。他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性”②。集體記憶是在社會中形成、由社會所建構的。在他看來,集體記憶作為一種中介而存在,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回憶過去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還能夠將社會上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功勛》中,極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其他普通角色相得益彰。該劇利用耳熟能詳的場景喚醒觀眾對民族、社會、國家的共同記憶,再通過多平臺、多渠道的媒體議程設置及公眾議程設置,為實現多數人的共情起到鋪墊作用。

(一)人物、影像、音樂,喚起集體記憶

1分30秒的片頭從演員的角色慢慢切入中老年的英雄人物的真實形象,讓人物向觀眾走來,這一巧妙的創意令人動容。“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一主題奠定了整部劇的主旋律基調。《功勛》在展現李延年、黃旭華、于敏、孫家棟、申紀蘭、袁隆平、張富清、屠呦呦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人生中“高光時刻”的同時,也注重刻畫他們的平凡瞬間。該劇除了演員需要得到每位人物本身的肯定外,還增加了真實的紀錄片影像,如沖鋒號的聲音,旁白的口音和不同地方的方言,于敏找到靈感從醫院回研究所時的戲曲配樂,等等。每一個故事單元都能真實反映當時的時代,成為象征某個時期集體記憶的符號。導演的把關是第一層的,用戶正向的反饋是后繼劇集把關的開始。

(二)多平臺議題設置,精準抵達用戶

《功勛》除了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傳統的電視頻道,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網等綜合性的網絡視頻平臺播出之外,還在微博、抖音等注重社交屬性的平臺開設官方賬號,采訪相關人物,剪輯拍攝素材中易傳播、互動性強的鏡頭,進行二次創作,增強傳播力。2021年10月,抖音“電視劇功勛”官方賬號曾發布關于袁隆平的采訪內容:“我有什么可拍的呢?沒有什么可拍的,我的生活平淡得很。”有用戶評論:“看著片段,就在想袁爺爺……”好的內容不僅要質量過硬,渠道與形式也不容忽視。《功勛》在傳統媒體播放后,借助良好口碑實現人際傳播,受眾以中老年收看人群為主;而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可以將內容精準地推薦給更多感興趣的用戶,受眾以新媒體的主力軍年輕人為主。

(三)從共享到共情,樹立民族自信

不管是屠呦呦的青蒿素出現在考試試題中,還是袁隆平的事跡入選語文課本,抑或是諸多影片中的抗美援朝共同背景,或者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最可愛的人”,《功勛》人物事件的選取強化了我們腦海中的共同記憶,憑借集體記憶的調取、共享實現了觀眾愛國情感的同頻共振。抗瘧新藥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雜交水稻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溫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抗美援朝戰爭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打擊及中國國家地位的提高具有里程碑意義……那些過去發生的令人引以為豪的重大歷史事件具有社會彌合功能,通過在關鍵時間節點復現并傳播經典事件,不僅事半功倍地凝聚了社會共識,還使民族自信心、國家認同感在故事呈現、記憶共享的過程中悄然得到提升。

二、《功勛》的共情傳播路徑

“共情是人類根源于基因的一種天賦:共情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③共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功勛》從英雄人物的群像展現、充滿“在場感”的鏡頭、正視歷史等多個維度講述飽含細膩情感的家國故事,有很好的共情基礎,容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打造中國人的情感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主流價值觀,有利于社會穩定。同時,共情不僅包括自己能夠擁有與他人共情的能力,還包括能夠激發和喚醒他人潛在共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的能力。

(一)聚焦小人物,轉變話語方式

《能文能武李延年》故事單元從陳衍宗“早娶媳婦,多生孩子”的樸素愿望,以及李源、羅厚財、張紹杰等戰士的群像入手,將每個人的貢獻記入戰斗日志,是對集體協同作戰的肯定。作為一名指導員,李延年在處理小安東打仗臨陣脫逃事件時說,志愿軍作戰“不是為了一個二妞,而是為了千千萬萬個二妞”。小安東是志愿軍里的普通軍人,二妞是志愿軍家人的代表。這句話與觀眾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因此“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淚目”“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等彈幕不斷刷屏。在劇中,李延年很好地實現了情感動員、思想建軍,說明了志愿軍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及為何能勝。在劇外,《能文能武李延年》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該劇實現了人心的團結和價值觀的認同。

(二)使用長鏡頭,打造沉浸式體驗

鏡頭語言現實性極強,能夠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其中,長鏡頭對于展現故事及拍攝畫面真實性的意義不言而喻。在《功勛》的第一集中,“李延年作戰建議獲準”,從談判桌前切換到拍攝我軍部署作戰任務的整體情況,李延年指導員同各位戰士分享小安東的故事,這兩處都使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方法。劇中最長的單個長鏡頭有16分鐘的時間。彈幕中“全是長鏡頭”“有電影視覺”“電影的效果,電影的音質”等評價是對這部作品的肯定。長鏡頭的沉浸式體驗,對演員演技提出嚴格要求。這種拍攝技法以深度的內容吸引觀眾注意力,讓觀眾更好理解劇情的前因后果。

(三)注重現場感,真實還原歷史

演員王雷在參演前認真觀看李延年曾經接受采訪的視頻,模仿其河北昌黎口音。該單元戰爭戲在拍攝過程中也運用了真實爆炸的做法,且作戰前的沙盤推演,煙火、道具及服裝的磨痕皆是根據歷史記載力圖真實還原過去的戰爭場景,做到細節真實。演員黃志忠拜訪袁隆平院士以確定劇中從青年到老年的服裝造型,得到袁隆平院士本人的認可。演員周迅模仿屠呦呦走路的方式和姿態,挎包奔跑的動作及科研人員日常的習慣等。于敏片段中拍攝畫面用到的每一個字母、公式和術語,屠呦呦片段中的實驗操作都經過專家把關。這些例子都表明,《功勛》不僅還原歷史,也正視歷史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承認客觀條件的艱辛。

(四)講家國故事,展現主流價值觀

對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的傳遞和弘揚,對個人擔當、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贊頌和謳歌,是每一部主旋律作品的題中應有之義。牢牢占據文化傳承、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服務人民的宗旨和傳播制高點,是新時代媒體融合的社會目標,也應成為主旋律影視劇的創作愿景。于敏隱姓埋名28載,只為實現國家間的核平衡;張富清“深藏功與名”60年,從戰場到貧困山區,一直為黨和人民趕路;黃旭華研究核潛艇近10年,最初缺少實物資料,只能看到玩具模型……《功勛》的每個故事單元都基于真實經歷、采訪、影像,以小見大,以“切片”式的創作手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和內涵融進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鏡頭與畫面中,潤物無聲,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

三、主旋律影視劇的傳播策略

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主旋律”被作為一種創作號角而吹響。“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漸漸作為指導思想,在電影領域得到落實④。紅色經典的內核永不過時,但是,主旋律作品應在堅持深耕優質內容的同時嘗試適應新媒體特色和時代潮流的表達方式。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再到《功勛》,一部部主旋律電視劇嶄露頭角,給未來的主旋律影視劇提供了可借鑒的方向。

(一)巧借名人效應,創新敘事主題

名人的新聞價值與生俱來。相比普通人,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更多觀眾。“共和國勛章”的8位獲得者,鄭曉龍、毛衛寧等8位導演,王雷、雷佳音、倪妮、周迅、蔣欣、黃曉明等知名演員,作為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擁有不同的受眾和粉絲群體,他們在所屬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話語權不容置疑。英雄人物的事跡自帶流量。電視劇的官方賬號在發出相關微博后,導演、演員均在微博為《功勛》的拍攝、播放貢獻熱度,進一步擴大該劇的影響力。如何將宏大敘事變得日常化、生活化,是主旋律作品面臨的最大挑戰。《功勛》采取單元劇的敘述方式,始終牢牢以功勛人物矢志不渝的奉獻精神為主線,結合主人公自己的旁白解讀,展現每位主角忠誠、執著、樸實的品質。他們除了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也是勤勤懇懇做事的普通人。客觀上的宏大敘事通過小切口呈現,就能更加接地氣、得人心。

(二)創新節目樣態,深耕優質內容

《功勛》在重視片頭和片尾的前提下,通過在每個故事單元采取人物傳記的形式給觀眾講故事。此舉相對客觀,契合碎片化時代快節奏、高質量閱讀的需求。導演鄭曉龍接受采訪時表示,從2019年10月接受創作任務起,他就一直在查閱資料,深入了解人物事跡。各單元在有總導演統籌的前提下,既能相對減少整體的時間成本,也能保證每部分的創作質量,不拘泥于“時間線”這種單一形式。劇中演員的精湛演技和感情充沛的演繹給受眾提供了優質的內容。該劇在不同平臺打造影視劇作品傳播矩陣,為用戶帶來了選擇權和良好的體驗。除此之外,李延年片尾的紅歌改編,于敏單元“氫彈理論工作完成”后研究人員背誦《出師表》的場景,以及屠呦呦遍尋古籍尋找治療瘧疾新藥,最終找到青蒿“絞取汁”的方法,均是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的表現。這些都成為優質、原創內容傳播的重要一環。

(三)拓寬傳播渠道,打破平臺壁壘

英國進化生物學、動物行為學專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迷因”的概念。他認為,迷因與基因相似,是文化發展中具有復制能力的復制因子,主要依靠內容和形式的自我復制和傳播進行繁衍。《功勛》中“尊重和信任也是戰斗力”“當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犧牲的”“科學不相信權威,只相信真理”“追逐科學和真理的人永遠不會老”“科學研究沒有灰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等經典語錄,以及劇中英雄人物的視頻片段、細節等,在社交媒體借助不同形式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迷因,形成新的文化生態。融媒體時代,樹立互聯網思維很重要,建立融合傳播的思維也很重要。融合傳播思維即分析清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特點,把不同傳播渠道的優勢資源、影響力整合起來,以實現資源利用、傳播效果最大化。在社會充斥著多元、復雜信息的語境之下,主旋律影視劇除了通過傳統的電視媒體進行傳播外,還需要在新媒體平臺站穩腳跟,實現優勢互補,通過用戶的社交圈打破平臺壁壘,抵達用戶的頭腦與心靈。

(四)立足當下國情,滿足受眾需求

講好主旋律故事,不僅需要進行傳統的說教式表達,而且需要有符合國情的真實、真誠內容的傳遞、共享。在這個快節奏的、青年玩梗渴望“躺平”的后疫情時代,前輩們的熱血和理想可以激勵年輕人接續奮斗。講好新時代中國好故事,不僅需要有接地氣、貼近生活的細節表達,還需要利用好全媒體時代的技術平臺與終端,將優質內容分發給觀眾。主旋律影視劇不僅要滿足受眾需求,更要引領各平臺用戶的需求。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媒介為每一個普通人賦權,受眾的主觀能動性、用戶的主體性得到提升,大家各執己見,堅信自己的認知與理想。人性中的美好品質是所有觀眾共通的意義空間,發現、感受美好并與劇中人物同悲同樂已成為參與式觀眾的共同期待。因此,主旋律影視作品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引領。

四、結語

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米歇爾·福柯認為:“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故事的年代。”⑤與集體記憶相關的故事背景、敘事主題、表達方式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解構后再次重構,不變的是人性、情感、價值觀。在趨勢、政策、市場環境的影響下,我國現實主義題材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已初具規模,有大放異彩之勢。但是,如何借助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共情去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傳播,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摸索。《功勛》作為一部重大現實題材劇和建黨百年的獻禮片,承擔著展現主流價值觀、宣傳政治意識、弘揚愛國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社會責任。在傳播技術日益發達、信息過載的今天,主旋律影視作品是寄托、表達中國人民愛國主義情感不可忽視的載體,理應為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形成主流價值認同的情感共同體出一份力。這不僅有利于主旋律影視劇“叫好又叫座”,成為更多年輕觀眾的選擇,而且有利于達成社會共識、解決對空言說的傳播困境。

作者: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