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文化記憶的影像表達

時間:2022-09-07 11:10:11

導語:電視劇文化記憶的影像表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劇文化記憶的影像表達

摘要電視劇《人世間》以東北一個平民社區“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故事脈絡,描繪了從家庭到社會近半個世紀的歲月滄桑,呈現了一部中國式家庭的生活史詩,給眾多觀眾留下了一段不甘遺忘的時代印記。該劇通過影像語言的編碼重構文化記憶空間,激活了受眾的個體記憶,也建構起大眾對時代的文化記憶,從而塑造家國認同,凝聚民族共識,促進社會個體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聚集。

關鍵詞:《人世間》;文化記憶;影像表達

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開播后掀起收視熱潮。該劇改編自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由李路擔任導演和制片人,王海鸰、王大鷗任編劇,講述了平民百姓家庭鄰里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滄桑,通過一家人在時代浪潮下的悲歡離合再現了中國近50年來快速發展的歷史記憶。梁曉聲說,他創作的初心就是想為父親那一輩大三線的建筑工人畫像,為平民人家“上山下鄉”的哥哥、姐姐畫像,為留在城市里的弟弟、妹妹畫像,為下崗工人畫像……梁曉聲通過一部小說記住一個時代,而電視劇《人世間》用跌宕起伏的情節再現了許多人的青春記憶。

一、現實主義下的美學風格:平民史詩的真情譜寫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在當下影視劇創作中有著特殊的美學表達傾向?!啊度耸篱g》讓中國式心性智慧引領現實主義精神原則,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可以給予當代同類題材電視劇以及其他門類藝術創作以有益的美學范式啟迪?!雹僭搫∫袁F實主義的筆觸,通過展現普通人跌宕起伏的悲喜命運來觀照現實世界。很多觀眾看完后覺得它像紀錄片,記錄了中國式家庭近50年的世事變遷,導演李路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評價是對他們最大的褒獎。從2017年12月小說《人世間》的出版到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其間經歷了將近3年的劇本打磨和176天的辛苦拍攝。導演兼制片人李路帶著那份“與生俱來的使命感”,遵照原作者梁曉聲的創作原旨,帶領團隊精心打造屬于老百姓心中的“人世間”。為了更好地還原20世紀60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平民百姓的人間煙火,劇組在開拍前輾轉東北三省多地進行選景。導演為了追求真實,堅持只要外景有的,就絕不進棚。劇組幾乎走遍了哈爾濱和長春的棚戶區,但是滿足拍攝條件的“光字片”卻在城市日益變遷的歷史車輪下不見蹤跡。最終,劇組選擇在長春農博園和長春國際會展中心用一磚一瓦進行實地搭景,盡可能地做到1:1真實還原歷史。在吉林省的大力支持下,專業置景團隊很快就搭建了一個4萬平方米的實景,近200位建筑工人同時參與施工。同時,為了讓“光字片”的生活場景更貼近現實,劇組還去尋找正在拆遷的棚戶區,收集破舊的木板、磚瓦和一些老物件,用于“光字片”的裝飾。在所搭建的影棚里拍攝的第一個鏡頭是大金鹿牌自行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二八大杠”,在那個年代基本上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交通和運輸工具。或許對于00后來說,它只不過是影視劇里一個不起眼的道具,但是對于許多人而言,它承載著太多的故事,見證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肮庾制钡墓适聫倪@里開始,一輛“二八車”,寫盡人世間的悲與歡。除了自行車,老式的收音機、電視機和家里的大水缸等都極具年代感,哪怕是“光字片”的一塊石頭,甚至是房前屋后的小物件,都在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模樣。其實,收集這些老物件對于專業的美術組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要在對應的時間節點出現與之相切合的物件,就要考驗劇組的細心和耐心了。原先在周家的老房子里面沒有電視機,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一家人也可以圍坐在一起看春晚,而播放的電視節目正好是1984年春晚中馬季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把控,足以讓觀眾“觸摸”到那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這些老物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屬于那一代人的記憶也永久地封存在時光荏苒的歲月里?!度耸篱g》不僅在服化道上將年代感和真實感打磨到了極致,就連選擇演員也是經過了“反復推演”。導演李路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在挑選演員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人情的困擾,但是為了讓演員們看上去更像一家人,只求最合適,不計其他。與此同時,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劇中東北籍的演員占了半壁江山,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導演“蓄謀已久”的結果。因為故事發生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所以東北籍的演員更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對腳下的這片黑土地有著強烈的地域歸屬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認同感才讓身為老鄉的梁曉聲和李路懷揣著共同的信念,為觀眾呈現出具有東北風情的人間煙火。事實證明,劇組所選的“四梁八柱”全員演技在線,生活化的表演將那個年代的父母、兄弟姐妹、鄰里鄉親、愛人與朋友之間的牽連、矛盾、傷痕與情義體現得淋漓盡致,真實得令人心痛,現實得令人久久不能釋懷。也許很多觀眾就是因為看到了一些劇中的名場面,被演員的演技深深折服,才決定追劇的。在周秉昆與父親吵架的一段戲份中,兩人演技飆升,將“中國式父子關系”演繹得入木三分,導演也感動得潸然淚下。小說《人世間》是作家梁曉聲向現實主義的致敬之作,而導演李路則是通過電視劇對現實主義再續寫,其目的是通過對細節的點滴營造,譜寫平民百姓的人生史詩。

二、家史與國史的并行敘事:小人物詮釋時代變遷

《人世間》家史與國史雙線并行的敘事方式既可以從宏觀角度看時代變遷,也可以從微觀視角品人間煙火。導演李路這樣評價原著:“這部深厚的小說有十分豐富的細節沉淀,深情謳歌了改革開放。作品從社會底層到高層的縱深感,是我一直喜歡的,也正因為這種縱深感和史詩性,才使得這部嚴肅文學有了新的生命力?!?018年,《大江大河》作為壓軸大作強勢登場。該劇之所以廣受好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將國家記憶融入小人物的命運起伏中。這種將家庭與國家結合起來共同敘事的方式為之后的影視劇創作提供了范例。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將家國敘事重新搬上了熒屏,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既讓觀眾回望近50年來國家發展演進的宏偉,又讓觀眾感知人間疾苦后的溫情。劇中的故事從1969年展開,其中涉及了“上山下鄉”、大三線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鄉、改革開放等國家和社會重大歷史事件,在這些重要的節點上串聯周家三代的命運軌跡,以家庭為紐帶將親情、愛情、友情等貫穿其中。這在劇作一開始就有所體現,劇中主角剛剛登場,便面臨誰去誰留的問題。周家有三個孩子,只能有一個人可以留下來。周父做出了艱難的決定,讓女兒周蓉留下,但周蓉為了追求詩人馮化成,瞞著家人替弟弟去了最遠的貴州鄉下。同時,周父要去重慶參加“大三線”,長子周秉義要去兵團報到。就這樣,一家人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沖散,一張全家福成了大家心中唯一的寄托。自第一次離別起,周家三兄妹的命運發生改變。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周秉昆在廠里工作,追求愛情的周蓉選擇在大山里教書,大哥周秉義則在兵團為了愛情放棄高升。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周蓉和周秉義才有機會考上北京大學,后面二人一個從教,一個從政。而自幼不愛學習的周秉昆為了照顧母親,沒有選擇高考,但是他趕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無論是從“上山下鄉”還是改革開放,國家都改變著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而個人和家庭的犧牲也成就了國家的發展。《人世間》將家與國之間的關系做了巧妙的處理。劇中讓國家記憶隱藏在小家庭的背后,讓觀眾不僅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而且看到了國家的影子,由此產生強烈的家國認同感。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一書中指出:經過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知識和共同的回憶編碼形成的“文化意義”,即共同的價值、經驗、期望和理解形成了一種積累,繼而制造了一個社會的“象征意義體系”和“世界觀”②。《人世間》通過影像敘事的功能給觀眾制造了一個記憶的框架,實現家國認同與民族自信?!度耸篱g》將家史、國史并行敘事,真正做到了以小見大。無論是支援“大三線”的周父、“上山下鄉”的周秉義和周蓉,還是堅守家庭的周秉昆,都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家庭的代表,是國家的縮影、時代的印記。周家人無論是在歷史的困難期還是在改革開放的紅利期,他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和勇敢堅韌的精神,盡顯中國人的善良底色,就像歌詞唱的:“我們啊像種子一樣,一生向陽,在這片土壤,隨萬物生長?!眱灹嫉募绎L在周家代代相傳,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定在中華大地生生不息。

三、影像表達中的視聽融合:重新喚起的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是“關于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之內,這些知識駕馭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復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③。影視劇憑借獨特的視聽表達優勢,成為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通過影像語言構建的記憶框架,完成一次對文化記憶再喚醒的過程。《人世間》用影像書寫近半個世紀的家國變遷,激活了人們的個體記憶、民族記憶與時代文化記憶。該劇除了對場景的真實還原、演員的反復“推演”外,更加注重對電視藝術的聲畫結合,讓畫面貼合聲音,讓聲音輔助畫面,二者相輔相成。聲音作為影視藝術形式的元素之一,對塑造人物形象、表達內心情感、烘托現場氣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在《電影語言的演進》一書中說:“如果說電影藝術的本性完全在于通過造型和蒙太奇為特定現實增添涵義,那么默片時期的藝術就是一門完美的藝術……但是,這種可能做到的、在最好情況下分量也不大的修飾效果,與聲音同時補進的真實性相比,恐怕是不足輕重的?!雹堋度耸篱g》雖然大多數鏡頭是在攝影棚拍攝的,但依舊保留真實客觀地呈現人物和環境的同期聲。例如在第十集,喬春燕在去醫院給公公送飯的路上碰見了辦完事的周秉昆,隨后搭了順風車回了家,在家門口一邊吐槽著婚后生活的不易,一邊告誡周秉昆結婚一定要慎重,隨后兩人的聊天被屋內孩子的啼哭聲叫了“緊急暫停”。在這場戲里,現場采用同期錄音的方式,小孩的哭聲隨著喬春燕開門的瞬間由小變大,還原了真實的聲畫關系,也從側面體現出喬春燕婚后的艱辛。同時,聲音具有無限連續性,能夠給觀眾帶來比視覺更寬廣的空間想象,不僅可以還原生活的本來面貌,而且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在一場過年的戲份中,周父帶領一家人去喬春燕家拜年,畫面里不僅有屋內的歡聲笑語,還有屋外孩子們嬉戲打鬧的聲音。在這有限的畫面里,聲音的加入無疑是對畫外空間的拓展,而導演就是想通過畫框外的鞭炮聲來營造過年濃厚的氛圍,喚起大家兒時的記憶。除了同期聲的運用外,那首與電視劇同名的主題曲沉淀著和劇作一脈相承的況味,引領觀眾品人生百味。該主題曲完全貼合了劇情,甚至是劇情的一種濃縮、一種升華。比如在周父去支援“大三線”前和妻子戀戀不舍的情節里,音樂響起:“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悲歡離合都是剎那……”歌詞不僅契合了劇中人物的心境,而且唱響了世間百態,展現了一幅質樸的時代畫卷。而在后面二人相繼離去的畫面里,該主題曲再次響起,觀眾在溫情而又傷感的旋律里潸然淚下。作為現實主義題材史詩級的巨作,《人世間》在影像畫面中不僅從細節還原生活質感,而且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既回歸真實,又有詩意引領。德國著名學者阿萊達·阿斯曼認為,雖然地點之中并不擁有內在的記憶,但是它們對于文化回憶空間的建構卻具有重要的意義⑤。在《人世間》開頭,導演利用航空攝影作為定場鏡頭,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空間環境,又呈現出東北獨特的地域風情。觀眾跟隨攝影鏡頭的移動,穿越到了50年前冰天雪地的東北。白茫無際的高山、雪野無邊的林海……這些鮮明的東北標簽構成的記憶元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該劇最后一個鏡頭是周秉昆與鄭娟約定來生后相互扶著的幸福背影,與開篇的冰雪之境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故事從寒冬開始,到盛夏結束,也喻示著人世間哪怕有萬般苦,也依舊值得?!度耸篱g》大多數的鏡頭是在室內拍攝的,為了避免畫面過于扁平,攝影師盡可能地利用家里的物件作為前景進行拍攝。在曹德寶教喬春燕吹口琴的戲里,鏡頭把燒水壺作為前景,將畫面做了切分,并利用前景的虛化效果遮擋了雜亂的背景,以此來突出視覺主體。此外,周蓉與父親在貴州大山初見的畫面里多次利用樹葉作前景。鏡頭把正在打水的周蓉拍得唯美動人,這也符合周蓉堅持愛情至上的人物特性。然而,當看到幾年未見的老父親跋山涉水來大山找她時,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愧疚,眼淚止不住地流。此時的畫面利用長焦鏡頭壓縮空間的縱深感,填平前景與后景的距離,使背景虛化,讓周蓉的情緒從環境中凸顯出來,同時從側面體現出周父對女兒的心疼與思念。該影像畫面緊緊抓住了觀眾的視覺重心,將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通過微觀的個體記憶藝術化呈現出來,賦予時代文化最好的審美觀照。

四、結語

《人世間》以工人家庭為切口,借助周家三代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于親情、愛情和友情的表達,折射出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通過這種獨特的影像符號,《人世間》將過去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價值導向保存下來,目的是勾起一代人的時代記憶,讓年輕人回望父輩在艱苦歲月中砥礪前行的模樣,感受祖國富強的來之不易。正如梁曉聲所說:“我覺得青年們應該去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國家,不僅僅是遙遠的曾經和當下的繁榮強大。今天的中國,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什么,這很重要?!庇^眾可以從劇中看到自身與民族的鏡像,緩解在后疫情時代下的精神壓力,傳承老一輩的奮斗精神,喚起新時代的歷史擔當。同時,電視劇《人世間》為之后嚴肅文學與影視的有機融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將嚴肅文學照搬上熒屏,勢必會加劇人們的現實焦慮,但是加以溫情的改編,既能洞察社會現實,又能提升文化價值和審美品位。此外,在年代劇的創作過程中,盡量采用貼近普通百姓的細膩視角,將家國融合起來共同敘事,對于增強家國認同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