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時間:2022-09-14 10:49:58

導語:黃芪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芪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主要以根部入藥,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斂瘡生肌等功效,黃芪主要成分為黃芪皂苷、多糖、黃酮、氨基酸等,是一種常用大宗藥材。加之黃芪為藥食同源中藥材,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意識的增強,市場對黃芪的需求不斷增加。

1選地與整地

黃芪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平地選擇地勢高、排水好、滲透力強、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或沖積土;山區和半山區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質地疏松、肥沃、透水透氣良好的砂壤土、砂礫土為佳。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為宜,忌連作。在秋末或初春整地,土壤深翻40cm左右,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2500~3000kg或生物有機肥300~500kg,三元復合肥50~100kg作底肥,整平耙細。丘陵區根據地形做成小高壟,壟高25cm,壟寬40~80cm,溝寬25cm。

2種子處理

選用成熟、飽滿、無蟲蛀、無霉變、有光澤的優良種子,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快速攪拌1min后立即加入冷水,水溫調到40℃后浸泡2~4h,撈出后將種子攤在濕布等保濕物上,并蓋上濕布催芽,待種子膨脹露白后即可播種。

3播種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但以春播和秋播較好。一般選在“清明”前后(春播)進行播種,播種前保持土壤濕潤。播種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播種和機械播種。①人工播種:可采用穴播和條播。穴播,在起好的種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0cm25cm開淺穴,每穴播入種子6~7粒,覆土厚2cm,畝用種量1.5~2.0kg。條播,在畦面按行距40cm開橫溝,溝深3cm,播種時將種子與草木灰、有機肥拌勻后,均勻撒入溝內,播后覆蓋細土1~2cm,稍加壓實。播后床面上部可覆蓋少量麥草或玉米稈等,確保土壤濕潤,利于出苗。②機械播種:播種機播種一般為6~8壟,播種深度1~2cm,株距2~3cm,覆土1~2cm,每畝播種量2~2.0kg,播后適當鎮壓,并保持土壤濕潤。

4田間管理

4.1間苗、定苗、補苗。當幼苗出現5片小葉(苗高5~7cm)時,按株距4~5cm除去弱小和過密苗;苗高10~12cm時,按株距8~10cm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2~3株。如果缺苗,帶土補植;缺苗過多時,以補播種子為宜。4.2中耕除草。黃芪幼苗生長緩慢,出苗后至封壟前一般需要中耕除草3~4次。澆水和雨后及時中耕,保持田間土壤疏松無雜草。第2年返青前,及時清理田園;返青后至封壟前視情況中耕除草2~3次。中耕除草需做到不傷苗、不埋苗、不傷根、不留草。4.3肥水管理。黃芪喜肥,每年可結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每畝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kg。施用化肥應以磷肥、鉀肥為主。苗期和花莢期追施磷酸二銨20~30kg,硫酸鉀復合肥5~10kg,覆土后及時澆水。黃芪“喜水又怕水”,因此,在管理中要注意及時排灌。黃芪的苗期和返青期應及時灌水。出苗后一般可不澆水,但如遇持續干旱時要適當灌水。土壤濕度過大,低洼地段應及時排水,以便植株生長。4.4打頂摘蕾。第2年以后,每年7月中旬除留種田以外需及時打頂摘蕾,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根部生長,從而提高黃芪產量。

5病蟲害防治

5.1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莢果。初期葉片正、反兩面產生圓形白色粉狀霉斑,葉柄、莖部染病產生白色霉點或霉斑,嚴重時整個葉片被白粉覆蓋,致葉片干枯或全株枯死。防治方法:一是加強田間管理,秋冬季及時清除病殘體可減少越冬菌原,注意田間通風透光。二是在發病初期,噴施430g/L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苗期6000倍液),每5~7d噴灑1次,連用2~3次;或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防治。5.2枯萎病。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7~9月份危害嚴重。防治方法:可用5%石灰水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澆病穴。5.3根腐病。根腐病危害部位主要是黃芪根部,低溫多雨、排水不良多會造成此病。防治措施:一是農業防治,控制土壤溫度,防止濕氣滯留;進行輪作,實行條播或高畦栽培;防止種苗在貯運和移栽過程中造成傷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蟲。二是藥液浸苗,用50%多菌靈與利克菌1∶1混配200倍液浸苗5min,晾1~2h后移栽。三是發病初期用15%噁霉靈水劑750倍液或3%甲霜噁霉靈水劑1000倍液噴淋根莖部,每7~10d噴藥1次,連用2~3次;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5.4蚜蟲。蚜蟲主要為害莖葉,成群聚集于葉背、幼嫩莖稈上,使植株生長不良,造成落花、空莢等,嚴重時引起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蟲分泌的蜜露還會誘發煤污病、病毒病,并招來螞蟻為害等。防治方法:用33%氯氟·吡蟲啉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粉劑1500倍液噴霧。5.5豆莢螟。豆莢螟以幼蟲鉆入莢內蛀食種子,為害嚴重時種子失去發芽能力。①農業防治:深翻土地,實行輪作;②生物防治:在卵孵化期和低齡幼蟲期,選用苦參堿、除蟲菊素乳油等進行防治;③化學防治:在低齡幼蟲盛發期,選用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等進行防治,或者在成蟲孵化期用燈光誘殺。

6采收

黃芩以根部入藥,播后一般2~3年收獲,秋季9~11月或春天萌芽前采挖均可。采挖時需要深挖,根部挖出后去凈泥土,趁鮮切去根莖,剪去須根,曬至半干,堆放1~2d回潮,再攤開晾曬,如此反復直至全干,將根理直,扎成小把,即可供藥使用。

作者:及華 張海新 王琳 章麗 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研究所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