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財務危機的要點及方法

時間:2022-09-29 10:28:18

導語:化解財務危機的要點及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解財務危機的要點及方法

【摘要】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提質增效,防范和化解財務危機,建立健全財務預警機制至關重要。論文從5個財務指標入手,逐項分析化解財務危機之法。

【關鍵詞】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危機

1引言

市場風云瞬息萬變,管理層業務水平的高低及決策能力的強弱,客觀上造成了企業經營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的存在。如果企業不能提前預測和及時引流這些風險,勢必給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在這些風險爆發時,首當其沖的就是企業“資金”這個中樞神經,由于資金形勢日趨惡化,極易引發一系列諸如支付能力受限等財務危機,這些危機一旦達到企業承受能力的極限時,全面的經營危機將會隨之爆發,且如洪水猛獸般勢不可當。因此,建立健全財務預警系統,實現“早發現早治療”,將危機消滅于萌芽狀態,是企業財務控制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風險與競爭并存,有競爭就有風險,但是風險中又蘊含了無限機遇,二者相輔相成,成為市場經濟狀態下的一對孿生兄弟。盡管企業時刻面臨競爭(如新簽合同額指標、銷售指標、業績指標等)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是一直以來,這些外部因素還不足以給企業經營帶來致命的打擊,而存在于企業內部的管理理念的落后、內部機制的掣肘、決策行為的失誤、配置資源效率的低下、應對風險能力的缺失、風險意識觀念的薄弱等因素才是引起企業財務危機的關鍵因素。毋庸置疑,任何企業的任何危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發芽到爆發,通常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企業每一次經歷的諸如戰略風險、市場危機、經營危機、生產危機、信任危機等的逐步積累,如果防范得不合理,最終都會演變為企業財務體系的徹底崩盤。如果企業的財務工作者能夠時刻保持高度的財務警覺性以及敏銳的危機嗅覺,通過一系列的敏感性財務指標(即財務預警指標)逐項分析,及時捕捉到這些危險信息,那么對于企業很大一部分的財務危機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財務危機的預警指標特征

通常,對于企業遇到的財務風險,在財務上一般不追求完全避免(即必須是無風險才行),而是要結合企業目前的財務實力是否雄厚、運營能力的強弱、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小、產品客戶的美譽度及依賴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該風險所能引起的成本效益。如果依據企業目前的能力,可以承受該風險結果,且此時成本效益最佳的話,那么企業完全可以采用風險承受的策略來應對;如果風險結果會給企業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造成重大的損失的話,那么企業就不能采用風險承受的策略,而應該及早制定財務預警指標,及時規避該財務風險。例如,為了規避生產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導致的廢品率及不合格品率的增加,可以制定嚴格的管理規范作為操作流程指引,實行標準化操作;為了規避應收款項回款不流暢的風險,可以結合企業的資金流動特點,在與甲方簽訂合同時就約定符合條件的賒賬周期,同時,加大對合同回款情況的跟蹤力度;為了降低產品后期的維修和服務成本,可以采取適當加大產品前期研發投入的策略,努力克服產品先天不足的缺陷,等等。所以,企業財務預警指標就是預先警報將要面對的財務風險的指標,是對潛在危機的一種預報,一般具有以下共性:①敏銳性,即財務危機一旦萌芽,這些預設的財務指標能夠迅速地將其捕捉。②先兆性,預警指標為先兆性指標,并非結果性指標。一旦危機萌芽,指標一定可以提前揭示,指標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已經陷入危機時才發現危機或者是在危機發生初期還沒有發現,直至中期或者后期才發現。例如,企業沒有對市場作充分的盡職調查,或者由于采用的成本分析方法不合理,沒有對形成產品成本的每一項作業進行細化和量化,或者成本核算只停留在生產階段,沒有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考慮,只是一味地追求銷售業績的增長、利潤的增加,同時,忽略了對銷售質量(如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沒有帶來企業利潤的同步增長,也沒有帶來現金流的同步增長,反而導致企業應收款項的隨之快速提高)的關注,由此企業陷入了“生產越多,銷售越多,利潤越大,越沒有錢發工資”或者“生產越多,庫存越多,虧損越大”的惡性循環,最終誘發企業資金鏈徹底斷裂的惡果。基于此,企業財務危機的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就愈發顯得重要。

3建立財務危機的預警指標體系及化解危機之法

3.1核心業務的資產銷售率

核心業務的資產銷售率=核心業務的銷售收入凈額核心業務的平均資產額資產銷售率反映的是應用現有資產給企業所能帶來的效率水平的高低。通過與同行業平均水平或標桿水平的比較,其計算結果可以揭示出企業在這個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競爭態勢。如果該指標常常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則預示著企業在競爭市場中已經處于劣勢地位,企業現有資產帶來的效率相對低下,由此可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及時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切忌面面俱到、貪多求全,或者實行平均分配,而是要努力把企業現有資源向核心主導業務方面傾斜,并隨時監控結構調整后的效果,以達到推動核心業務高效率運行的目的,及時化解危機。在實踐中,很多企業從起步階段開始注意力就集中在業務要面面俱到上,任何業務均想嘗試,導致“瘦狗”業務一大堆,“問題”產品舍不得拋棄,這樣會大大分散企業的精力,即便最后獲利也都是薄利,如果仔細計算可能處于虧損狀態;很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只關心盈利狀況、資產規模等外在數據,注重了財務數據的“面子”而忽略了財務指標的“里子”,忽視了對企業價值創造能力、主導業務核心競爭能力的保護和培養。企業主導業務一般是企業發展中的“金牛產品”或是“明星產品”,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而企業想要長期擁有這些“金牛產品”或“明星產品”,關鍵取決于其主導業務的核心競爭能力的強弱。雖然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原因形形色色,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競爭優勢后續乏力。在短期內,低價競爭等手段或許可以獲得暫時的高額利潤,但從長期來看,資本都是逐利性的,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會越來越透明,對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產品,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會越來越高,只有做到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更先進的技術、更佳的質量”才能占領市場,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佳的體驗感”才是企業長治久安的根本,而這些優勢主要來源于企業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該能力強弱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核心主導業務的資產銷售率”這一指標。

3.2經營環節的資產收益率

經營環節的資產收益率=息稅前營業利潤平均經營性資產通常情況下,企業資產主要來源于3個關鍵環節:企業內部的留存收益、債權人借款以及股東投資。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其內部留存收益已經遠遠不能化解因企業規模擴張帶來的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這時,來自外部的債權人借款和股東資金的持續注入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吸引這些外部資本入場?本文認為,最關鍵的就是企業要確保其經營環節資產的盈利水平(即經營性資產收益率的高低)。經營環節的資產收益率就是用來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和股東資金來獲取收益的指標,該指標越高,則表示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水平越高,現有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產生的效益越大,企業的獲利能力也就越強,整個企業發展處于一個良性上升的發展態勢當中。人們常說,資本都是逐利的,那么這時,企業對外部資本的吸引力無疑也就最強。正常情況下,企業的經營環節的資產收益率指標至少應大于或者等于同行業平均值。如果能夠達到同行業平均水平,則基本上可以保證企業不會發生機會損失。情況好的話,如果能夠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甚或成為行業標桿,那么說明企業在如何增加收入、怎么節約資金使用、如何有效利用自有資本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這時資本會競相入場,其逐利性也將變得更加明顯。反之,如果沒有達到同行業平均水平的話,則意味著在競爭這個角斗場內,企業已處于劣勢地位,最終會因為被資本拋棄而財務資源枯竭。由此可見,該指標的變動,與企業的財務危機息息相關。

3.3已獲利息倍數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營業利潤債務利息息稅前營業利潤是指扣除利息及所得稅費用前的營業利潤。為什么要扣除利息和所得稅費用?這是因為,償還債務利息、繳納企業所得稅都是用息稅前營業利潤計算的,而不是用企業凈利潤進行計算。換言之,企業在取得營業利潤后,首先要清償所欠債務,然后要清償國家稅款,如果人們在運用這個指標考核風險時,采用的是企業凈利潤的話,那么,該指標計算結果肯定會降低,信息就會嚴重失真。正常情況下,企業從債權人處籌集來的資金會形成企業債務,這些資金一旦進入企業經營過程,就會按期產生固定的資金利息,無論這個資金利息當期是否需要清償,但是從整個資金周轉周期來看,最終都需要支付,那么這個資金利息在人們的財務核算中,或者被費用化或者被資本化。這些債務資金因為融資成本低、融資速度較快且企業財務信息沒有被廣而告之(與增發股票相比,方式比較隱蔽),而廣受企業歡迎。企業除了用這些資金去補充生產經營中的資金缺口,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可以發揮債務資本的杠桿作用,且債務資本利息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企業來說,因其能夠抵稅也是一個利好的因素。衡量企業能否利用好債務融資工具,且能夠充分發揮其債務杠桿作用,主要就是看已獲利息倍數這個指標(即所獲得的息稅前營業利潤至少應大于債務利息)。這個指標如果大于1,則表示企業產生的息稅前營業利潤足夠補償所籌借到的債務產生的利息,且這個指標越高對企業資金運作越有利;反之,如果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或者企業既定的戰略不具備競爭優勢時,其還款壓力會成倍放大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不僅不能利用債務資金獲取盈利,并且可能出現到期債務無法償付本金和利息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會出現資本紛紛離場,產生債務傾軋的局面。由此可見,企業是否可以運用借債經營模式,以及運用借債經營模式的深入程度能達到多少,兼是由已獲利息倍數這一指標來決定。當然,有些企業因為有固定資產折舊及無形資產攤銷等不用支付現金的成本,所以在短期內,在本指標小于1的情況下,也有能力支付企業到期債務的本金及利息,所以上面的公式還可以演變成: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營業利潤+非付現成本債務利息,這樣就可以更加準確地揭示企業獲利能力的高低及債務償付能力的強弱,為資本積極入場提供吸引點。

3.4銷售現金流入比率

銷售現金流入比率=營業現金流入量銷售收入凈額通常情況下,財務賬面上的銷售收入既包括已經收到貨幣資金的收入,還包括形成為應收款項的收入(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如果這些應收款最終收回,將形成企業的實際銷售收入,成為企業經營利潤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到期無法收回,將成為企業的虛假銷售收入,其因為喪失變現能力而變成死賬、呆賬、壞賬,即人們常說的“賬面有盈利但手中無貨幣”的情況。從企業《利潤表》上看,營業收入很高,利潤同步增高,整個報表數據很漂亮;從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看,因應收款項比例提高而導致資產規模也很耀眼;但是如果結合了《現金流量表》就不難看出,經營活動中沒有產生多少現金流量,甚至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出現負增長現象,那么長此以往,倘若企業一直處于這種“面子很好看,但是日子過不下去”的狀態,現金匱乏、資金入不敷出,財務危機困境將會一直困擾著企業發展,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通過對本指標的分析,在企業銷售增長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關注銷售收入的變現問題,變現速度越快說明銷售質量越高,反之銷售質量低下,所以企業在未來一定要從客戶的信譽質量及應收款項賬齡等因素入手,不能簽完合同就計算銷售業績,而應該前期銷售和后期回款真正掛鉤,實現業財融合,同時,加強應收款項的追繳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銷售收入實質化,形成銷售收入的持續增長態勢,解決財務難題。

3.5非付現成本占營業現金凈流量比率

非付現成本占營業現金凈流量比率=非付現成本營業現金凈流量顧名思義,非付現成本就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需要支付現金的成本費用,這些非付現成本一般包括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企業開辦費攤銷等。反之即付現成本(又稱“現金支出成本”),就是需要企業在將來動用現金支付的成本(如設備的維修費等)。一般而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現金來源于生產經營環節、籌集資金環節、對外投資環節等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大多數來源于生產經營環節,則說明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具有較強的創造現金流的能力,也預示著企業的運營效率比較高,后續發展能力強,通俗來說,就是企業自身可以生產足夠的新鮮血液,可以滿足自己成長所需。反之,則意味著企業的現金凈流量多來源于籌措資金環節或者對外投資環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如銀行借款、增發股票、投資分紅等),這說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創造現金的能力低下,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不是來源于內部積累而是來源于外部力量加持(即企業自身造血功能低下)。眾所周知,無論是股東還是債權人,其投入資金都不可能無償使用,都會產生資金成本,或者是利息或者是股息,總而言之,企業必須為使用的外部資金買單,那么長此以往、周而復始,這將為企業后期償還債務本息或者分配股息埋下隱患。結果無非有二,一是接著“借東墻補西墻”;二是資金鏈斷裂。本指標越小,表明由生產經營環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就越多,企業現金流越充裕;反之,則表明由籌措資金和對外投資環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就越多,那么也預示著,經營所需資金多來源于借債或者投資利得,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所以歸根結底,本指標越小對企業的發展越有利。當然,相關人員在設置財務預警指標、分析財務風險時,應該結合企業戰略規劃和經營管理的特點,融入企業實際業務當中。同時,不能單一追求某一預警指標的高或者低,必須結合多項指標同時考核,以免失之偏頗,造成決策失誤。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進程中,企業應該摒棄早期的簡單粗暴式的發展模式,追求高質量、高品質、精細化發展已成為必然態勢,那么企業該如何提質增效,建立健全財務預警機制,防范和化解企業危機便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張涵露.食品企業現金流量研究———以X公司為例[J].商場現代化,2021(23):184-186.

【2】閆培金.企業財務內控精要[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作者:趙亞妮 單位:陜西華秦水電工程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