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策略

時間:2022-10-09 09:56:02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策略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家長更加注重對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提升文化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近年來,高中教育開始不斷拓展教學寬度,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教學優化和創新對于素質教育來講非常重要,通過融入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建議和意見,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將傳統文化的內容順利地導入到高中語文課堂中,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文學,增強文化底蘊和知識涵養。除此以外,教材中還選入了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在增長學生見識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感悟人生智慧和深刻哲理,而中國的詩詞作品用詞考究,意境優美,雖說是古人所作,時至今日也仍然值得學習。兩者都能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良好載體,教師可以根據具體不同的課程內容融入不同的傳統文化主題,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還能在潛移默化間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加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語文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在講解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要點

(一)以興趣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

文化的傳承可以推動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要想完成傳統文化的融合,首先要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鉆研興趣。在教學中完全基于教材和教師講解的學習模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主體,使學生在趣味的學習內容引導下完成高效學習,在思考中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寬度,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大多遵循“教師講,學生聽”的規則,然而傳統文化的融入更多需要學生的內心領悟,枯燥沉悶的學習氣氛往往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不足,學習效率不高,并且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這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能基于課堂,缺乏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不但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同時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新時期要求培養能夠主動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的學習型人才。興趣培養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內心需求作出深度調查,融入傳統文化的趣味教學活動,開發更多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樂趣,從而豐富學習內容,促使學生進行充滿活力的思考;教師還需要增強對學生課堂感受的重視程度,選擇合適的手段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探索傳統文化,構建符合自己思維的知識體系。

(二)合理構建現代化教學體系

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說涉及整個文化領域的內容,所以學習難度是比較大的,教師需要對現有教學模式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深度分析,挖掘更多有效的教學資源來優化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路徑。傳統文化包含很多內容,從字詞句到段篇章,從古詩詞到文言文,從文化到思想,多元化的課堂模式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路徑,使語文課堂多姿多彩,生動活潑。文化素養的塑造需要良好的教育作為基礎,所謂熟能生巧就是對此最好的解釋,傳統文化的融入更是如此,就像德育教學一樣,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能夠完成的。在現代教學設備的助力下,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教學體系進行融合,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進行思考,在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情境教學、合作教學等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打開文化的寶庫,給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也能把更多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里,提升學生的學習感受,促使學生拓展自身的學習寬度。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現代化教學課堂,教師可對教學架構進行優化,不斷補充有效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出更多的應用模式,使學生能夠獲得更開闊的文化視野,并完成深度學習和自主探究。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采用合作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理解

創新教學模式一直是教師的工作內容之一,教師必須加強教學創新的力度,并對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和經驗總結,尋找到其中的不足,高中語文教師要全力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體驗作為教學創新中最主要的元素。現在許多新穎的教學策略已經在高中課堂中得到了有效地應用,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科育人,高中生不僅要學習語文知識,更要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促使學生養成交流合作、勤于思考、主動探究、克服困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面對困難時,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辦法。合作教學就是一種凸出學生地位的重要教學模式,可以把教師和學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通過不斷地交流獲得新鮮的思考靈感,能夠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教學活動,其也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學安排。在合作教學的合理利用和教學創新設計中,讓學生帶著自主思考意識完成閱讀,在互動交流中獲得思維的延展,并得到其他伙伴的啟示,完成對閱讀內容的深度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來設計教學板書,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閱讀路徑,順利完成文章閱讀。例如,語文教材中《勸學》的內容,就是從個人修養、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態度等角度進行闡述,意在培養學生正確地看待人生以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著重對思想文化的內涵進行解讀,例如引導學生閱讀“韋編三絕”“鑿壁偷光”等經典故事,拓展教學寬度,幫助學生領會更多思想內涵,使學生在優秀的思想文化中獲得綜合素質的發展,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策劃一場以夢想和成功為主題的辯論類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給予小組核心議題,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例如,“如何看待成功?”或者“怎樣看待人生的價值”,通過這類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分享自己的內心想法,讓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圍繞物質、夢想、道德展開辯證地分析思考。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觀點,繼而完成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目標。

(二)以文化導入現實生活,豐富學習體驗

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內心狀態做出詳細考究,這樣就可以設身處地來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將生活化的教學案例來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變得靈活,同時也能使其產生感同身受的學習感受,這樣就能更好地與傳統文化內容產生情感互通。如果教學氛圍缺少應變,學生會進入機械化的學習模式,并不能基于自身情緒對課文進行理解,所以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做出一些調整,根據課文中的描述內容或者文章背景,給學生一種沉浸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輕松的氛圍,從而使其獲得一些新穎的學習思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沉浸到語文課堂中,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學習路徑,使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墨子的《兼愛》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兼愛”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理想社會道德觀,雖然趨于理想化,但仍能從中找到傳統文化中對“愛”的詮釋,“愛”的含義非常廣泛,對生活的愛、對家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對學習的愛等。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等信息渠道,搜索教學素材,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例如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將軍奮勇殺敵的決心,是他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他當時激勵國人的豪言壯語,是他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之情;杜甫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他對祖國富饒土地的熱愛,是他對祖國強大的殷切期望。不只是他們,歷朝歷代都有以國事為己任、臨危不懼、前仆后繼、關懷民生的人物,正是他們身上這種可貴的愛國精神,和他們付出的愛國行動,才使得中華民族雖然歷經劫難,但永遠不會倒下,這些都是愛的體現;普通的一線工人王姣敏,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用實際行動帶動周圍的人,這也是愛的體現。生活化的教學案例無疑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相對于枯燥的閱讀,生活化教學所帶來的輕松感和體驗感也是常規課堂無法比擬的,學生可以一邊分析案例一邊結合文章思考,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教師要給出學生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避免學生分心或者溜號。在生活化課堂的影響下,學生會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并且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拓展空間,或者探究任務,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度學習的空間,更好地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搭建實踐活動平臺,開闊文化視野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德育元素,需要語文教師需要著重去開發,去拓展,從而實現實踐拓展活動的教育價值。教師要注意革故鼎新,結合以往的問題和障礙去打造出全新的課程模式,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在良好的實踐中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獲得更大的突破。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學生的思維以及眼界也隨之得到提升,教師應合理挖掘周邊的實踐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愛,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度解析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圍繞古代文化常識構建實踐活動,使抽象化的文字描述變得更加具體,并將其直觀地呈現到學生眼前,在提高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的活動,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實踐體驗中去,首先選擇師生所在城市的一些文化館或者歷史博物館作為目的地,利用真實的體驗去激發學生內心的認同感,學生在產生興趣后,便會主動去尋覓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并獲得新的收獲,從而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將不同場景的文化背景、起源、風俗故事都在活動過程中向學生一一展現出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實踐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也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要避免盲目性,要善抓機會,循循善誘。實踐教學設計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保障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體現出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習慣。通過將高中語文與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融合,讓學生在良好的體驗中領悟傳統文化,同時喚醒學生對民族文化、美麗生活的熱愛,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每一個學生,還要擔負起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擔。教師可以根據節假日,為學生定期開展一些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解中國悠久歷史的文化底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接觸傳統文化提供更多機會,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齊慧生.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學周刊,2021(9):156—157.

[2]楊慧.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分析[J].讀與寫,2021(7):75—77.

[3]馬國英.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整合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4):99—100.

作者:李娟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