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時間:2022-10-09 14:59:37
導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前教育階段是對幼兒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有著關鍵性影響的教育階段,幼兒園不僅要引導幼兒對周邊世界產生正確的基礎認知,培養其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良好的行為模式,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根據幼兒的認知思維特點與心理狀態規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園日常課程教學與游戲活動中,為幼兒打造安全、舒適、溫暖的心理環境,避免幼兒出現心理問題,以免對幼兒日后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本文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與內容出發,提出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供幼兒教育從業者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
幼兒時期是人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各幼兒園也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比重。與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相比,幼兒對世界與自我的認知尚未完善,容易在周圍環境的感染下模仿不同的行為模式,產生不同的心理情感,對其日后的成長發展產生關鍵影響。為此,幼兒園需要合理規劃和布置幼兒園的公共環境與教室環境,在課堂教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科學引導,讓幼兒在溫暖和諧的環境中獲得安全感與信賴感,學習合理控制與表達情緒,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與內容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
幼兒因身心發展不夠成熟且缺乏經驗閱歷而難以對自身以及世界產生較為完整、全面的認知,因此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良的情緒與態度,甚至引發心理問題,給幼兒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改革優化與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以及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其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對幼兒認知思維特征、情感心理狀態、成長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研究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掌握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合理調節情緒心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預防心理障礙問題、解決心理異常狀況的教育體系,能夠讓幼兒在合理的教學引導下樹立自信心與責任心,培養安全感與幸福感,實現人格的健全、獨立與完善,為幼兒日后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設置不僅要符合現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還要充分結合幼兒的認知思維特征與心理發展規律,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育,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幼兒對自我與世界產生基礎認知,使幼兒能夠正確分辨自己的情緒,鑒別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并學習如何調整與控制情緒,讓幼兒能夠保持穩定且良好的心理狀態。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與其他幼兒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實踐應用掌握基礎的溝通表達技巧,培養互助合作意識與團結友善品質,為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讓幼兒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以及碰撞中對自我產生更全面的認知與更客觀的評價,培養與他人交往的邊界意識。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通過積極參與戶外體育游戲活動進行情緒疏導與調節,獲得社會能力的提升,養成獨立自主、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從而成長為具有完整人格的優秀人才。
二、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創建溫暖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在學前教育中,幼兒的年齡較小,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不夠全面,缺乏充足的經驗閱歷,在構建內在知識經驗體系與情感行為模式特征時常常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幼兒難以分辨外界環境影響的利弊,很容易誤入歧途而產生心理異常問題。為此,幼兒園需要對公共環境與教室環境進行全面優化設計,為幼兒打造溫暖、舒適、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讓幼兒的思維情緒能夠在環境的熏陶與感染下得到合理疏導與調節,以維持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1.合理規劃幼兒園公共環境幼兒園公共區域是幼兒進行飲食、睡眠、閱讀以及各類游戲活動的重要場所,公共區域的整體環境會對幼兒的思維情感與心理狀態產生較大影響,為此,學校應當組織教師對幼兒園公共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與建設調整,讓幼兒能夠安全、快樂地在公共區域中開展各項活動。在對幼兒園室內公共區域進行規劃設計時,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在用餐區使用與食物有關的色彩豐富、明快的墻繪以及卡通貼紙與標語進行裝飾,合理安排出入口的路線設計與餐桌的位置尺寸,維護用餐流程的有序性,選擇幼兒易抓握的與綠色健康的餐具來保障幼兒的飲食安全,利用餐具趣味性的外形設計以及豐富的色彩選擇提高幼兒的食欲。在進行睡眠區的環境設計時,教師應當選擇色調溫暖的墻面裝飾與床鋪寢具,在窗簾與燈光的選擇上以維持室內光線柔和為選購原則,為幼兒提供舒適的睡眠體驗。在設計閱讀區環境時,教師需要選擇能夠保護幼兒視力的室內整體色調,使閱讀區桌椅符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原則,讓幼兒能夠產生沉浸式的優質閱讀體驗,使幼兒能夠在優質公共區域環境的引導與感染下培養出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正確的行為模式,以便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對幼兒園戶外公共區域進行規劃設計時,學校不僅需要加強對戶外活動設備質量安全的審核檢驗,在引入滑梯、秋千、蹦床等娛樂活動設施時也要確保其安全性,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發生人身安全事故,給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還要強調對戶外場地自然景觀的美化,增加校園的綠化面積,讓幼兒在樹木、草坪、花朵、昆蟲等生物構成的生態環境中獲得積極的情緒疏導與情感體驗,在美麗的大自然的熏陶與感染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2.科學布置幼兒園教室環境教室是幼兒進行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教師在布置班級環境時需要從室內整體色調、桌椅安排、燈光強度設計、墻繪裝飾、綠植等方面為幼兒提供舒適溫暖、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幼兒能夠保持心情舒暢與愉悅。教師還需要讓幼兒參與到教室的設計與布置過程中,鼓勵幼兒積極發揮創意與想象,參與到墻繪掛件等裝飾性工具的制作中來,讓幼兒對班級教室產生安全感與歸屬感。教師還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對班級環境進行重新布置與裝飾,讓教室能帶給幼兒新鮮感,讓幼兒對每天的教學活動產生期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水平。
(二)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拓展延伸,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激發教育主體的正確認知、調動其內在驅動力來對思維情感與行為模式進行調節疏導的一類教育方法,在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僅通過教師單方面的努力難以發揮其實際效用,需要讓幼兒參與到對自我情緒心理狀態的認知中,才能為幼兒的自我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狀態維持奠定基礎。為此,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拓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要點,結合幼兒的認知思維與情感特征,將過于專業化與抽象化的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幼兒能夠通過其與日常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高效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為其自我情緒認知、調節與疏導提供理論支持。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情緒認知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不同情緒狀態下的人的面部表情圖片,讓幼兒通過圖片中展示的面部表情判斷其情緒心理狀態,從而對自身與他人的情緒產生更為明確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在進行繪本閱讀時引導幼兒找到繪本內容與日常生活中情緒感知經驗的銜接點,并以此為基礎體會不同的情感變化。如“噼里啪啦系列”的立體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跟隨故事主人公學習每天刷牙、按時吃飯、玩滑滑梯排隊的行為習慣知識,并向幼兒提問“假設當滑滑梯排隊過程中有小朋友插隊到你前面你會產生什么情緒?你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讓幼兒理解不同行為對自身情緒造成的影響,并學習調節情緒的具體方法。2.言傳身教,加強心理情緒的調節與疏導模仿是幼兒學習技能知識、培養行為習慣的主要途徑,幼兒會下意識地模仿周圍人的語言行為并快速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經驗,為給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需要時刻規范自身的語言表達與舉止行為,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幼兒樹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地熏陶與感染中讓幼兒意識到如何認識自身的情緒類型,并且學會對負面情緒進行及時疏導與合理調節,避免負面情緒對自我目標計劃造成干擾,給他人帶來情感上的傷害。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保持微笑,多使用鼓勵、幽默、輕松的正面性教學語言,以積極、樂觀、開朗的情緒感染幼兒,使幼兒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3.互動交流,提升人際交往合作能力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來適應社會生活,在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占據著重要地位。為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需要為幼兒創造更多的互動交流機會,讓幼兒能夠借助小組合作類的實踐活動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與表達自己想法,在互相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對自我與他人產生更為深入的認知理解,探索人際交往的邊界,學會尊重他人與自我的不同差異,提高自己對他人在情緒與心態上的包容度,鍛煉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與社會適應能力,讓幼兒能夠以更為健康的心理狀態參與到小組合作實踐活動中,為其日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基于小組合作實踐模式的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幼兒能夠有效改善暴躁、執拗、膽怯、孤僻、分離焦慮等情緒問題與心理問題,從而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三)在區域游戲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鼓勵自主探索,培養獨立意識區域游戲活動是幼兒進行自由活動探索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在組織區域游戲活動時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為幼兒預留足夠的活動時間,鼓勵幼兒發揮自身的創意及想象力,勇敢地在團隊中表達自身觀點與看法,組織其他伙伴展開探索實踐,利用區域游戲活動場所中的各項娛樂設施以及游戲材料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讓幼兒能夠在沒有教師與家長的陪同狀態下發揮自主意識與主觀能動性開展各類實踐探索活動,并對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進行創新。通過對區域游戲活動的組織引導,幼兒能夠逐漸提升獨立意識,并且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2.組織競賽活動,穩定情緒心態除了自主探索實踐活動之外,區域游戲活動還有其他豐富多元的類型,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共同設計具有一定競技性的游戲活動,讓幼兒通過獨立挑戰或小組合作進行對抗競賽。這一游戲教學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提高幼兒的認知思維水平與人際交往合作能力,還能夠讓幼兒體會輸與贏不同競賽結果對自身情緒產生的影響,鼓勵幼兒擺脫過度驕傲與過度焦慮等情緒,以穩定良好的心態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中。此外,區域游戲競賽活動還能夠鍛煉幼兒的心性,讓幼兒養成謹慎、穩重的行事風格與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人格,為其日后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在區域游戲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需要注意時刻觀察幼兒的行為狀態與情緒表現,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調節疏導,既保障幼兒有獨立自主的機會鍛煉對情緒心理問題的解決處理能力,又能及時幫助幼兒解決超出其能力限度的心理問題,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提供可靠保障。
三、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前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幼兒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對人日后的成長發展產生關鍵影響,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教師需要對幼兒園的公共環境以及教室環境進行合理布置與調整優化,讓幼兒能夠在舒適、溫暖、和諧的學校環境中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態,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此外,教師還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引導,為幼兒拓展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幼兒對自身情緒產生正確認知并進行合理調節,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獨立自主、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雷淑珍.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1(54):163—164.
[2]盧永美.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新課程,2021(16):229.
作者:闞芬芬 單位:棗莊市臺兒莊區實驗幼兒園
- 上一篇: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中物理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構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