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教育在學生品德養成的應用
時間:2022-10-13 09:51:33
導語:關懷教育在學生品德養成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養成的關鍵期,班主任在學生管理中,要轉變“以管為主”的觀念,重視學生的情智關懷,從心理、情感、精神觀照中,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體認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進而獲得“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育人效果。筆者在小學班主任工作實踐中,作為班級管理者、引領者,注重心懷學生,展現責任、愛心,樹立典范、榜樣,讓每個小學生得以健康、快樂、全面成長。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關懷教育;德育養成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心智尚未成熟,說謊、淘氣、逆反心理嚴重。傳統的班級管理側重于“嚴管”,忽視學生自我認知、情感、心理的關懷,導致學生對班主任產生逆反心理、對抗意識,使得學生管理越管越亂。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育,教師要學會引領學生實現精神成長”。每個學生的成長,都要給予精神關懷,讓學生獲得豐盈的情感體驗,才能為良好的品德養成奠定基礎。教育部也明確強調,中小學班主任要將德育工作置于首位,落實立德樹人育人宗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重視關懷教育,發展學生良好的德育品行,班主任要堅持“關懷”為媒,贏得學生對班主任的理解和認同,讓學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關懷教育,增進師生良性溝通
關懷教育的重點是要給予學生必要的人文關懷,利用關懷教育拉近師生關系,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體會到和諧的師生情誼,促進師生良性溝通。班主任要運用關懷教育,結合班級管理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并給予相應的幫助。有的學生對學習感到困惑,班主任通過信心激勵,讓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學習狀態。班級工作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班主任要堅持以生為本,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通過關心、尊重學生,讓學生在精神上獲得安慰,減少班級工作中的矛盾,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樣,關懷教育還要明晰班級規章制度。班級工作中,每個學生都要遵守制度,調適自我與他人、自我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協作意識。從班風建設上,運用關懷教育,讓每個學生自覺規范自己,做到自我成長。
(二)關懷教育,契合學生心智成長需求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學習、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引領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立性。關懷教育就是要站在學生立場,對學生的言行進行規范和引導,讓學生自覺遵守班規制度。過去,班主任習慣于硬性管理,學生易產生逆反心理,也導致道德教育陷入被動。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變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關系,學生會囿于教師的威嚴、刻板,表面上聽命于教師,實則壓抑了學生個性,阻礙了自主、和諧、融洽班風的形成。通過關懷教育,班主任結合學生心智特點,以平等的身份,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學生會感受到班主任的用心和用情。班主任的關懷教育能從多個視角、全方位地審視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提出改進建議,有利于學生主動反思自我,規范自我。
二、關懷教育在學生品德養成中的應用策略
(一)落實師生和諧溝通,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小學德育養成實踐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少不了對話與溝通。班主任既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引領者,班主任在語言交際方法上,要運用關懷教育,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德育入心、入腦、入情。1.善于發現學生長處,給予針對性引領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除了教學外,班主任要認真、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言行狀態。關心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了解學生生活中碰到的不如意,給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強意識。每個學生都是班集體的一員,班級學風的打造需要輕松、愉悅、和諧的師生關系。班主任要通過鼓勵、肯定的方式,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反思自己的不足。對于不同學生,班主任要提出個性化的指導建議,讓每個學生的自我修養、學習成績、生活習慣再上新的臺階。如引入學生成長檔案袋,班主任結合每個學生實際情況,通過記錄形式,跟蹤學生成長,詳細記錄學生學習、生活、心智、道德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或點名的方式進行表揚,提升學生的上進心。對于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班主任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抓住心智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樹立信心,端正態度,走向成功。班主任是學生德育工作的推動者,班主任要深入學生,與學生建立深厚情誼,做好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溝通中,要注重自我形象的提升,特別是外在形象、內在品質方面,要為學生做好楷模。班主任要加強學習,學習師生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師生對話中,班主任要認真、負責,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不能以“成績”評判學生。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客觀分析,主動與學生交心,讓學生打開心理防線,為開展德育工作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2.解決學生難題,增強擔當品質小學班級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定期組織班會,圍繞學生的德育工作開展主題討論。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明確班會主題及內容,關注學生的想法和訴求。利用關懷教育,班主任要從生活上理解學生,要以“朋友”的角色,正視學生的問題。班主任要幫助學生認識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指導方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班級某學生,平時是一個性格開朗、樂于參與班級活動的學生,但最近總是悶悶不樂,情緒不高、心事重重。班主任在課間,邀請該學生一同漫步操場,在閑聊中發現學生遇到的難題。起初,班主任以關愛的方式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在學習上、生活上有哪些困難?該學生很害怕,也不想說出內心的想法,但在班主任的勸慰下,終于說了出來。原來,媽媽生了二胎,有了弟弟,平時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小寶寶身上,對自己不聞不問,還時常斥責自己做得不夠好,該學生感覺父母不再愛自己。聽到學生的傾訴,班主任首先恭喜祝賀,祝賀該學生以后就有了玩伴,還可以分享成長中的快樂時光。接著,班主任從自我與家庭的關系入手,鼓勵學生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作為大姐姐,要主動承擔責任,學會與弟弟和諧相處。父母對弟弟的愛與對自己的愛是一樣的,只是弟弟較小,更需要父母的關愛與照顧。在班主任的安慰下,學生的心理也逐漸明朗起來,心情變得舒暢了。在這件事中,班主任找準了學生擔憂的難點,以此為突破口,滲透德育養成。從家庭生活再回到班級管理,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鼓勵學生發揚主人翁精神,增強擔當品質。
(二)注重以身示范,體現人文關懷
班主任要抓好學生德育工作,要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最緊密,班主任要融入學生,與學生為“友”,用關懷教育體諒學生,用言談舉止熏陶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發揮模范作用,培養良好道德習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能停留于說教,而是要重視言行示范,特別是班主任要為學生樹立榜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班集體德育工作,師生要一起參與、共同成長。班主任要正確審視自己,為學生做好學習的榜樣,用一言一行規范自我。班主任能做到言行一致,學生才會受到觸動,才能教學相長。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靈魂,班主任要正視自己的班級工作,認真做好每一項細節,用認真、負責、理解,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在低年級學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在學習、生活中,易散漫、不自覺。班主任要結合班規,自己首先遵守規矩,如確定好的早讀時間,班主任不能遲到;要求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班主任也要主動向學生問好,特別是對于性格內向、不愛言談的學生,更要從問好中增進師生關系。作業的布置,班主任要在當天完成批改;講衛生習慣,班主任要做到衣服整潔、不亂扔紙屑,看到地面有垃圾,自己要主動撿起來;環保習慣,班主任要講究低碳、綠色、環保;愛國教育,班主任要在升旗儀式上,走在隊伍前列,做標準的注目禮;要讓學生學會寬容、平等,班主任也要微笑面對每個學生,平等教導每個學生。班主任要時刻注意為學生做表率。良好的德育素養,需要從點滴習慣中化育。針對學校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班主任要為學生樹立榜樣,自己要積極參加,讓學生模仿,培養學生認真做事的態度。在活動中,班主任要重視合作、強調團隊精神,要與他人通力協作,共同提升活動效果。班主任的一點一滴會以無聲的方式,讓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班主任對待細節的態度,也會深深影響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2.重視心理關懷,促進德育因材施教小學德育養成中,心理疏導必不可少。關懷教育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保持積極、高漲的學習熱情,為快樂學習創造條件。小學生正是習慣養成的引領期,班主任要重視學生的習慣養成,要用愛心、誠意感化學生。班主任要站在學生視角,與學生平等溝通,獲得學生的擁戴,全面落實德育工作。學生的世界豐富多彩,班主任要走進學生內心,與學生當“知心”朋友。班主任要用心關懷學生,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揣摩學生的心理變化,給予學生恰當、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某次,班上的幾個男生與隔壁班的學生發生了群體打架事件。班主任并未直接責備自己班的學生,而是了解情況。通過詢問,發現原來是隔壁班學生觸及本班學生的底線,本班學生找來好朋友,與隔壁班學生才發生爭執。班主任當著涉事班級學生的面,嚴肅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并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回到自己班,對班內幾個同學也進行了教育:在遇到問題時,要冷靜,不能沖動,更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學生很理解班主任的批評,更加擁戴班主任,為以后的班級德育工作做好了鋪墊。關懷教育要因材施教,把握針對性。每個學生個性不同,在關懷教育方法上也要區別對待。對于個性強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單獨面談,找出不足,正視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對于靦腆的學生,班主任要換位思考,以公平、和藹、理解、鼓勵的態度,打開學生的心結,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關懷,消解學生內心的抵觸情緒。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心理關懷,一有問題就給予嚴厲的批評和處罰。小學生心智水平不完善,對于生硬的教育方式,內心會不服氣。班主任要善用關懷教育,以“柔性”手法,委婉地告知學生,站在學生視角,改正這些不良習慣,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滲透了心理關懷,讓德育養成自然、漸進達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的成長不可能不犯錯。在小學德育養成中,班主任要有耐心,寬容對待每個學生,以關懷教育為指引,學會理解學生的沖動、不足、過失、錯誤。班主任要循循善誘,結合小學生德育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多一些寬容、理解和鼓勵,少一些斥責、計較和嘲諷,用愛心呵護學生自尊,用真誠教育啟發學生自我覺悟。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事物的認識還很片面,缺乏獨立思維與辨析能力。班主任要重視有效溝通,把握學生心理變化,選擇恰當的方式,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引;班主任要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用心碰撞另一顆心,用情感化另一個人,讓學生從關懷教育中認識到應該怎么做;班主任要激發學生的自主、自治意識,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德育品格和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劉曉明,宋利群.人文關懷視角下的現代小學教育管理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23):131-132.
[2]王慈.小學教師關懷行為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21.
[3]張雯.新時期青少年生命關懷教育對策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02):149-151.
[4]畢文婧,李華.試論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中華少年,2019(15):189.
作者:朱華妹
- 上一篇:紅色旅游資源發展模式及策略
- 下一篇:鄉土文化回歸學校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