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及監管模式探討
時間:2022-11-10 17:02:19
導語: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及監管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大體量建筑、越來越新穎的生活功能需求、越來越復雜的致災因素,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也應逐漸提升。本文分析了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現狀,以及傳統監督管理模式面對的困境,對如何創新監管手段,更好地推動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督促其主體責任落實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消防;安全管理;監管;信息化
1引言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對保障人民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是消防安全責任主體,其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手段。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逐漸加大,這就對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消防監督管理的具體實施機構——消防救援機構,在監管任務繁重、監管力量不足的形勢下,面臨著更大的考驗。要想更有力地推動社會單位提升自我管理水平,落實好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就必須及時調整、修正消防監管模式,進而實現防范火災風險,保障安全的實效。
2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現狀
2.1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重視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明確,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化的消防工作網絡。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應由單位全面負責。《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總則中也明確了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消防安全職責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相關責任。通過消防救援機構的消防監督檢查結果及社會面火災防控情況可以發現,社會單位的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對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重視不足的現象。有的單位火災自動報警控制柜上故障點多,報警系統幾乎處于癱瘓狀態;有的單位消防給水系統閥門關閉,管網無水。這些消防設施或產品的隱患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消防安全責任人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也并非不知情,只是對火災風險毫無敬畏之心,對于這些隱患抱著僥幸心理,被動地依靠消防救援機構監督檢查。另外,對于一些需要資金投入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如消防設施日常的維護保養,自動消防設施每年的全面檢測以及消防安全評估等,很多單位選擇能省就省,不夠重視。
2.2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不足
在對社會單位開展消防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很多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浮于形式,沒有辦法落到實處。例如,消防安全責任人對自身消防安全責任認識不到位;相關管理人員消防安全知識欠缺,不了解消防設施、消防器材的功能及操作方法等;很多單位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消防設施操作人員未取得相關職業資格,對消防設施的基本操作不熟悉。這就造成了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目標不明確,日常巡查、檢查發現不了問題的結果。定期開展的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的演練只局限于滅火器使用、火場逃生等內容,流于形式;相關人員日常巡查、檢查的內容,也僅停留在不鎖出口、不堵通道,消火栓箱器材不丟失,滅火器不過期等幾個項目。
2.3消防安全工作資金投入不足
很多單位在投入使用時均能按照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自動消防設施,但消防給水管網無水、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故障這類消防設施問題卻成了社會單位諸多隱患中的突出問題。對消防執法數據加以分析,也不難看出消防設施未保持完好有效的案件遠超消防設施設置不符合規定的案件數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建筑主體通過消防驗收或竣工驗收備案后,社會單位忽視消防設施使用中的維護保養工作,或干脆不進行維護保養,抑或是貪圖便宜,委托不具備資質的維護保養機構,導致設計安裝的消防設施沒有發揮出理想的防護或滅火功效。還有的場所在被消防救援機構責令改正其存在的火災隱患后,以經濟效益不好為由遲遲不改,長期處于無消防設施保護的狀態運營。究其原因還是社會單位對消防安全重視不夠,不舍得投入資金整改,日積月累、一拖再拖造成自動消防設施最終癱瘓的結果。
2.4過度依賴消防監督管理機構
多年來傳統的“管片”式消防監督檢查和執法模式,養成了社會單位在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層面的惰性。消防監督執法人員對自己所列管的單位開展的“管家式服務”,讓一些自主性差的社會單位將消防救援機構當成了自己日常消防安全的大管家,自身不重視消防安全工作,不開展防火檢查、巡查,不對消防設施進行維護、保養,完全依賴消防救援機構的監督檢查。個別規模較小、消防安全意識薄弱的單位在被查到消火栓等消防設施存在問題時,甚至稱消防設施是消防隊的事,自己不敢隨便碰。這充分反映出社會單位對自身主體責任認識的不到位,以及當前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實際效果與消防法律、法規要求的差距。
3消防監督管理現狀
3.1消防監管任務繁重、力量不足
目前一線消防監督執法隊伍往往是一崗多能,除了日常基本的消防監督檢查、行政處罰、火災原因調查、消防宣傳、消防培訓、派出所消防工作指導等多項工作外,還要與滅火救援隊伍遂行出動,以便能在火災現場為滅火救援行動提供場所相關情況及協調部分力量。另外,隨著消防救援隊伍的整體轉隸,與地方政府的工作交流越來越緊密,日常與各行業部門的聯合檢查行動也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這都使基層隊伍面臨著人手嚴重不足、監督人員任務重、易滋生疲勞情緒的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其所承擔的各項工作的完成質量。
3.2消防監督檢查中面臨的困境
3.2.1管家式監管模式滋生了消防安全責任主體的惰性由于社會單位對消防監督管理的過度依賴及僥幸心理,造成社會單位出現了火災隱患也不去積極解決,什么時候消防監督執法檢查發現了再面對。一個區級的消防監督執法隊伍僅十人左右,要實現整個區的社會面火災防控,這無疑使消防監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社會單位應該是消防安全管理的主體,消防救援部門的重要職責是監督執法,一定要以推動監管單位主體責任落實為目標,要轉變管家式、看護式監管理念,探索創新管理手段,加強責任主體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與時俱進地適應新形勢下的火災防控任務與需求,這才是好的消防監督管理。3.2.2發現隱患易,整改隱患難在對社會單位開展消防監督檢查中,發現隱患并不難,難的往往是火災隱患的整改,其中典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經營性場所,體現出重利益輕安全的特點,被檢查出隱患后不舍得在整改隱患上投入資金,特別是涉及須暫時停業整改的較大隱患時更是想盡各種辦法拖延、回避;二是一些設置在住宅區附屬用房內的場所,這些場所的消防給水系統一般是利用園區整體管網,而老舊住宅區的消防設施隱患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場所自身又無力進行整體管網的改造導致隱患整改阻力重重。
4探索新的監管模式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的發展為消防安全管理開辟了一個新的思路。利用物聯網等智能手段對社會單位進行消防安全監管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探索運用先進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社會單位的數字化消防管理系統,有效地節省人力資源,準確地采集并管理基礎信息,同時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將多方數據信息整合、篩選、分析,科學地評估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消防安全風險因素,更高效地監管社會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4.1利用信息化平臺采集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基礎信息
數字化消防管理系統應包含社會單位信息采集功能,將社會單位基本概況,消防安全重點部位情況,消防水源情況,消防設施、器材設置情況,建設工程消防行政許可、備案、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區消防安全檢查等資料進行整理收集。同時還應包括組織機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相關人員、消防安全制度、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以及微型消防站、志愿消防隊建設情況。
4.2實時同步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信息
數字化消防管理系統應包含社會單位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的消防設施運行情況,巡查、檢查記錄,委托社會服務機構維護、保養、檢測、評估的報告,消防培訓、演練記錄等,并應能實時同步。其中,涉及消防設施運行情況等部分信息可依靠物聯網技術實現采集,能夠大大地節省人力。無法通過物聯網實現的內容,可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設定各項工作記錄的頻次要求,由社會單位相關消防安全管理人員進行錄入,并及時自動進行錄入提醒,相當于為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設定了提醒功能。另外,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開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將歷史記錄電子化存儲,更易查閱。
4.3整合分析社會單位火災風險狀況
通過統計可以發現,社會單位中能夠委托有資質的消防安全評估機構對自身消防安全狀況進行評估的寥寥無幾,一方面因為社會上評估機構收費較高,另一方面因為國家法律法規未對此事項作出強制性要求。但實際上能夠全面地對場所消防安全狀況進行分析,科學地評估場所火災風險,不但能使社會單位對自身建筑、設施的消防安全狀況有更專業的定位,也能更加明晰地了解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以及薄弱環節。對社會單位火災風險狀況的準確分析,既有利于社會單位精準高效地抓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也便于消防救援機構對全轄區或同類別社會單位火災風險的掌握,更科學、更合理地分配監督執法力量部署,同時還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宣傳教育培訓工作。
4.4有效督促社會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排除火災風險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是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和非法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消防安全責任人。消防監督管理工作應以有效推動單位履行自身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為主要目標,在提高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責任意識、風險意識上下功夫,在提升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督促社會單位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將主體責任落實到位,將消防安全融入日常管理、經營中是排除風險、防范火災的最根本途徑。
5結語
面對日益繁重的社會火災防控任務,如果固執堅守傳統的監管模式,易造成監管覆蓋不到位,也會使社會單位責任意識更加弱化。所以社會單位的消防管理應結合業務實際,利用好智能物聯等技術手段,建立面向社會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平臺,為社會單位以及消防救援機構雙方都帶來便利的管理體驗,為新時代消防安全工作帶來幫助。
作者:武迎雪 單位: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消防救援大隊
- 上一篇:建筑中防雷裝置檢測關鍵技術
- 下一篇:中西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