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榜樣在班級治理中的功能
時間:2022-12-22 08:36:13
導語:朋輩榜樣在班級治理中的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高校中的傳統班級模式逐漸淡化,并從班級管理向班級治理轉化。借鑒滕尼斯的共同體理論,可以將班級視為朝著一致方向、在相同意義上純粹的相互影響、彼此協調的精神共同體。文章通過探討班級共同體的自然屬性、組織屬性和文化屬性等特征,解析朋輩榜樣在班級共同體治理中的示范、動員、調適和融構四大功能,同時,基于榜樣教育提出優化班級共同治理的策略,以求破解班級組織凝聚力衰減、班級成員“原子化”趨向及班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等諸多困境。
關鍵詞:班級;共同體理論;朋輩榜樣
班級是學生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的重要組織,是學校對學生成長影響最為持久和關鍵的場域[1]。在高校中,由于客觀上社群文化的蓬勃發展造成班級功能的分化,以及主觀上班級成員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導致傳統科層制的班級模式效能逐漸淡化,但班級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載體和重要抓手。立足對大學生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態勢的把握,高校需要進一步探索從班級管理向班級治理的轉變,尋求班級本質的時代拓展。德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費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的共同體理論,為高校了解新模式下的班級特征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借鑒這一理論,可以將班級視為朝著一致方向、在相同意義上純粹的相互影響、彼此協調的精神共同體,其成員具有相近的生活環境等地緣聯系和相似的思維方式等精神聯系。同時,班級中的榜樣具有調適社群行為的“軟”功能,是典型的治理方法、關鍵的治理對象和寶貴的治理資源。在共同體理論視域下重構榜樣的功能定位,并進一步基于榜樣教育提出優化班級共同體治理的策略,對于破解當前班級治理中班級組織凝聚力衰減、班級成員“原子化”趨向及班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等諸多困境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班級的共同體屬性
滕尼斯認為,只要在人們通過自己的意志,以有機的方式相互結合和彼此肯定的地方,就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共同體形式。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是共同體的發展分化路徑,親屬關系—鄰里關系—友誼是共同體成員之間關系的演變路徑[2]87。用滕尼斯的共同體理論對照高校班級可以發現兩者有諸多契合之處,班級共同體無疑屬于最高級的共同體類型,即精神共同體,班級共同體成員之間主要通過友誼關系,輔以空間上的鄰里關系實現普遍的有機聯結,并且彰顯出班級的自然屬性、組織屬性和文化屬性等特征。
(一)自然屬性
班級是校內行政部門依據一定的編班原則(如專業、年級等),將一定數量的學生編成的正式機構和組織[3]。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進入高校后從屬于某個班級雖然是近乎隨機選擇,也即偶然或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因素(如專業一致或相近),組成班級后形成的從屬感和認同感幾乎是必然取向。班級共同體作為大學生組成的基本單元,是大學生組織管理的重要單位,同時,班級治理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一環。對于大學生而言,班級是一個“自然”的概念,一直伴隨著大學生學業生涯的始終,大學生也因此會對班級產生自然的歸屬感。即便是在大學生畢業,行政意義上的班級解散以后,班級的價值也不會隨之消亡,依然是聯結大學生情感的心靈紐帶,能夠在大學生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班級的組建是一群年齡閱歷相仿、教育背景相似、專業志趣相近的青年大學生的有機融合,而非機械的組合。同時,班級共同體的成員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同的利益和訴求。作為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友誼以人們一致的工作、一致的思維方式作為條件和結果。因此,人們從事的職業或技藝越相同、越相似,友誼就越容易產生[2]89。班級成員之間通過在時空場域中生活、學習、交往等實踐活動的多維耦合建立并發展友誼,猶如分散的原子一般在特定的場域中交融結合,并且逐漸在班級共同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生活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及“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這也為班級共同體孕育共同的語言、習慣和情感提供了天然的基礎。榜樣是班級共同體自然屬性的個體顯現,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自然屬性的部分特質,影響自然屬性的生成,甚至塑造出獨特的班級共同體屬性。
(二)組織屬性
一切以共同體關系的意義為根據的東西、一切存在于共同體關系之中并對它具有一定意義的東西就是共同體關系的法,法是若干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真實的、本質的意志,法受到他們的尊重[2]96。在班級共同體中,所謂的“法”就是促使成員之間相互聯結、廣泛動員從而形成共同意志、產生共同行動的組織力,并通過施加多重影響維系班級共同體的治理。其一,規章制度的“剛性”約束。班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優勢的映射載體,具有思想引領、學風建設、學生事務管理等重要功能,而這些功能則是通過具體成文的制度(如學生管理規定、學生行為準則等)得以實現的,其實施主體為班主任、輔導員、班干部等,代表的是高校治理主體的意志。其二,內部共識的“柔性”規范。在班級成員交往的過程中,成員與成員之間會因為相似的性格、思維方式、生活學習習慣等要素而達成一定的共識,如班風公約、寢室公約等。這種“內部共識”雖然沒有強制性,卻能產生良好的行為規范作用,反映的是班級內部成員的主觀意愿。同時,“柔性”的共識也能夠通過人際交往的親疏產生無形壓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班級成員的發展。其三,崇高德行的“隱性”示范。班級成員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逐漸分化產生差異,會涌現出如“學霸”“社會活動積極分子”“文體達人”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在共同的主流價值觀中,他們成為了班級共同體中形形色色的榜樣,也在無形中獲得了其他成員的認同、仰慕和追逐,體現的是班級共同體中每個獨立個體對自身發展與價值實現的追求。
(三)文化屬性
班級是班主任、輔導員和大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的文化場域,見證著共同體成員的成長和發展,并且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基于共同體成員共同的價值判斷與情感取向而逐漸形成班級共同體的獨特文化。一方面,班級共同體具有顯著的“家文化”特征,其也以類家庭的形態存在。家庭的理念是對共同體現實性的最普遍的表達,所有那些多種多樣的形態都包含在家庭的理念之中,并從家庭的理念那里產生出來[2]102。與家庭形態相比,班級共同體成員之間既擺脫了傳統家庭倫理的束縛,又保持了如家庭成員般的親密狀態。班主任、輔導員等猶如“家長般”既悉心關懷大學生又不會過度干涉,并且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參與班級的共同生活,在班級共同體中扮演了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的角色。班級成員之間如同兄弟姐妹一樣既維系著集體情感的“強連結”,又在班級中保持個體的高度自由。所有班級共同體成員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班級的共同生活,同時也共同構建了班級共同體的“家文化”,并且受之影響。另一方面,班級共同體擁有獨特的文化符號。在形式上,班級共同體成員通過班歌、班級文化衫、班級標識等載體將班級專屬的共同體文化具象化,并且鮮明地區分于其他共同體的文化符號。在內容上,人和事在更深層次上承載了班級共同體的文化,并且呈現出一定的親密性和排他性,如發生在某位班級成員身上的軼事、班級內部的流行語等,都是班級共同體獨有的文化符號,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朋輩榜樣在班級共同體治理中的功能
發現典型、塑造典型、運用典型一直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形式和優良傳統。相對于由法律法規所建立起來的“硬”性懲戒體系,典型政治具有調控社會行為的“軟”功能[4]。在國家宏觀層面,資源上將典型作為靜態素材,方法上將典型作為工具范式,思維上將典型作為治理理念。在高校微觀層面,選樹典型是一種柔性的治理方式。班級作為高校治理體系中的“神經末梢”,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選樹典型榜樣,這不僅是班級共同體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更是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各種榜樣選樹機制的作用下,班級中也會涌現出各式各樣的榜樣典型,其可以在班級共同體治理中發揮重要功能。榜樣在班級共同體中主要可以發揮四大功能:榜樣形象的示范功能、榜樣行動的動員功能、榜樣個體的調適功能和榜樣群體的融構功能。
(一)示范功能
榜樣的言語和行為直接構成了榜樣形象的一次文本,基于既定的榜樣人物和榜樣事跡、班級成員的口耳相傳,以及官方有意識的塑造間接構成了榜樣形象的二次文本,一次文本與二次文本相疊加構建起了榜樣的立體形象。榜樣形象通過文本、圖像等敘事形態得以構建,隨著信息的傳播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部分形象甚至脫離本體存在。在一定的現實情境和話語體系中,榜樣成為了優良德行的“人格化身”,具有鮮明的符號性,如在班級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各類榮譽稱號獲得者和獎學金獲得者便是榜樣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存在本身對于班級成員而言就是無形的鞭策。榜樣優良德行中的典型特質也會彰顯出顯著的示范功能,不同榜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典型特質,既存在一定的交疊又互為補充,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實現相互轉化,這也為模仿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對于班級成員而言,模仿榜樣不是對榜樣的簡單復制,而是在個人現實條件及主觀認同的綜合驅動下將不同榜樣的典型特質進行選擇性吸收和有機融合。正如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一書中所言,“利用符號的能力,人類獲得了對付他們相處環境的一種有效工具。人們通過言語的和想象的符號,在表象形式中加工和保存所獲得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行為”[5]。
(二)動員功能
班級共同體是組織動員青年大學生的基本單位,以班級共同體為單元的集體行動范式也是高校治理的慣用模式。青年大學生會將個人對于朋輩榜樣某一特定示范德行的認同本能地遷移到對于朋輩榜樣的整體認同。朋輩榜樣在班級成員中享有天然的話語權威,具備成為群體中“關鍵意見領袖”的原生優勢,從而造就了榜樣“一呼百應”的現實情境,彰顯出朋輩榜樣的動員功能。同時,朋輩榜樣的動員功能也促進其自身的成長,即朋輩榜樣通過將自我行動活力向外傳遞并影響其他成員,進一步塑造自己的全方位的發展機能,產生正向增強型循環。榜樣動員模式與班干部動員模式的差別體現在行動動機和行動邏輯兩個方面上。從行動動機來看,青年大學生對榜樣動員的響應更多地出自于對榜樣個人的情感認同,而對班干部動員的響應更多地來自于對現行班級管理制度的遵從。情感動機不僅效能更強,而且具有可持續性和疊加性,而遵從動機一旦出現違背個例就會被打破,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從行動邏輯上看,榜樣動員往往是以榜樣為核心向周圍成員擴散的輻射式行動,班干部動員則是“班主任/輔導員—班干部—班級成員”層級式行動。班級榜樣的多點輻射容易出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渲染出集體的參與感和榮譽感。而層級式的行動邏輯不僅容易出現鏈條斷裂現象,而且不持久,同時,班干部也容易被反射回來的阻力降低獲得感。由此可見,榜樣在班級共同體治理中具有顯著的動員功能,而且凸顯出不可替代的治理優勢,更是對原有班干部動員模式的有益補充。兩種動員模式的有機融合可以有效增強班級成員的行動力,破除班級中容易存在的“圈層化”壁壘,破解班級成員“原子化”現象。
(三)調適功能
班級是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微觀社會,班級成員之間以及其與外部的普遍聯系構成了青年大學生的社交網絡。大學生在由家庭生活轉向社會生活的主體性發展轉折期,易因不能正確處理“自我”與“他者”在主體性實現中的矛盾而產生碰撞沖突,在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中沖突時有發生,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而朋輩榜樣向外可以調和班級成員與外部之間的碰撞,向內能夠適度緩解班級成員內部的摩擦。朋輩榜樣作為大學生社交鏈條中最直接、最平等的一環,個性特點、認知能力和語言體系等各方面都與班級成員較為一致,因此,朋輩榜樣能夠在矛盾初期介入調適沖突動因,在矛盾中期協助調解沖突行為,在矛盾后期持續調適不良情緒。從介入時機上,朋輩榜樣與班級成員處在同一或接近的物理空間,同時也處于相近的網絡虛擬空間,更容易察覺班級成員之間碰撞沖突在微觀互動中的跡象并在早期予以一定程度的消解;從介入方式上,朋輩榜樣的調解行為更容易被接受,相似身份同頻共振的情理交融比說教更有效;從介入效果上,朋輩榜樣持續帶動和影響班級成員反思和總結“自我”和“他者”的關系,比單純的家長式指責更具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傊嗉壟筝叞駱拥恼{適功能是回應班級共同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體化展現,以朋輩視角介入和解決矛盾,以朋輩力量調節和推動關系發展,更好地塑造青年大學生成長的人際環境。
(四)融構功能
在高校中,班級是大學生頻繁接觸和親密交往的集體生活的主要載體,大學生個體自由和集體生活的平衡構成了班級共同體的生活秩序。發揮朋輩榜樣引領作用,形成班級共識,能夠更好地幫助班級成員認同和敬畏守則,變管理為治理,促進共同體成員成長進步。在班級共同體中,各個體之間存在著現實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受整體支撐和限制的同時又制約和影響整體的發展,當整體產生相同希求時,將促使所有成員思考并產生抉擇意志促使事件發展。在高校班級共同體中,各個體擁有相似的當前存在,當朋輩榜樣缺位或未發生作用時,將會導致整體不能形成有效抉擇意志,逐漸分裂隔離,班級成員進一步“原子化”,集體力量萎縮。充分發揮朋輩榜樣功能,使朋輩榜樣在整體中占據主流抉擇意志和導向,有利于達到個體自由與集體構建的平衡,進而幫助其他個體平衡發展和班級整體發展,使朋輩榜樣在班級共識的形成和落實過程中起到融匯各方意見和構建執行機制的基礎作用。在班級共同體秩序形成過程中,朋輩榜樣既能有效推動規章制度類“剛性”秩序的建立和施行,又能通過“柔性”班級共識凝聚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共同體成員,并作為“隱性”示范為成員的職業生涯發展指明方向。
三、班級共同體治理的優化策略
榜樣是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隱性的班級共同體治理資源。長期以來,朋輩榜樣作為班級治理工作的顯性資源,容易“掛在嘴邊”,落不到實處,其在班級共同體治理中隱性發力、潤物細無聲的效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6]。在班級管理向班級治理轉變的新態勢下,要想進一步發揮班級共同體治理的先進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充分挖掘朋輩榜樣的隱性資源,凝聚班級成員共同意志,激發班級成員共同行動,助推班級成員共同發展。
(一)優化推選議程,凝聚班級成員共同意志
通過創設全方位、立體化的評選、宣傳與表彰活動,形成完整的朋輩榜樣推選議程,發揮朋輩榜樣正向價值導向作用,凝聚共同意志。共同體的精神意志既非通過人力形成并貫徹,也非依靠器具發揮效用形成并貫徹,而是由表象與思想確定。共同意志對共同體發揮的重要功能就是“下判斷”與“做指引”,也就是通過權衡事件、行動和個體意志來發揮效用。在各種價值觀念、新潮思想不斷涌現、相互碰撞的當今社會,高校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外在誘惑與內生沖突,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正確的班級共同意志能夠在無形中指導并引領班級成員,以朋輩榜樣為具體存在,在特定時期或場合扮演“引導者”這一角色。朋輩榜樣調適與融構的功能能夠與班級成員共同意志發揮效用的機制疊加共振,通過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的朋輩榜樣,進一步凝聚班級成員共同意志,指引成員成長方向。樹立榜樣不只是挖掘出一種資源,更是隱含在挖掘、塑造、宣傳等動態交替議程中的技術手段。因此,教師要通過對班級成員動態摸排,利用好新生始業教育、初始訪談、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尋找、發現動人故事和感人典型。同時,鼓勵班級成員用第一視角審視朋輩榜樣,引導班級成員采訪、拍攝榜樣故事,通過班級公眾號、文化墻等形式呈現和宣傳,從而使班級成員能夠用心體會和感悟榜樣的成長歷程,學習和認同身邊的榜樣。
(二)推動群體凝聚,激發班級成員共同行動
構建學術交流、社會服務、文體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平臺,使朋輩榜樣能夠帶動班級成員進一步融入集體,激活朋輩榜樣行動賦能作用,激發共同行動。共同意志與共同行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內在聯結和外在推動實現,互相維持并螺旋上升。共同意志在班級共同體內部的普遍聯結,需要通過集體的共同行動進行彰顯,同時,共同行動也可以提升成員的班級共同體體驗感。班級成員共同行動,即從策劃、討論,到籌備、宣傳,再到開展、總結,其源動力往往來自于朋輩榜樣的發起和支撐,同樣,成員的個人體驗初始度,如對班級活動的了解和參與活動的意愿等,也常來自于朋輩榜樣的表率和帶動。朋輩榜樣在將個體帶入班級共同行動的積極循環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當前的班級活動主要輻射和影響“社交內圈”的成員,主要通過學術成果分享活動、集體性文體活動等擴大影響力。而班級中的朋輩榜樣如同球隊的“大前鋒”,帶動成員參與到各類學科競賽、實踐活動、學術交流中,使班級成員進一步開闊視野,鍛煉能力,通過幫助成員獲得正向體驗反饋調動成員積極性。
(三)創設成長空間,助推班級成員共同發展
結合理想信念教育,以班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基點,創造更多機會、更大空間、更高平臺來發揮朋輩榜樣的同頻共振作用,助推共同發展。共同體的發展具有自發性,衍生于共同意志的發展和共同行動的延展,同時與發展出的內容交纏在一起。班級共同體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將無形的共同體發展轉化為每個共同體成員可見的發展和變化,更需要久久為功。班級共同體建設根本上是要破解當前班級治理中的種種困境,培育具有集體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的時代新人。只有全體班級成員自覺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并在共同體中不斷踐行,才能產生同頻共振效應。因此,要創造更多機會讓朋輩榜樣與班級成員“碰撞感染”。例如,開設學霸答疑室,鼓勵“學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面向班級成員進行學業幫扶,同時也能夠在班級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建設黨員志愿服務隊,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成立志愿服務小隊,帶動其他成員一起投入社區服務、志愿維修、科普宣講等志愿服務活動中,從而使班級得到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祥蘭.班級文化場域建構:價值選擇與關系調適[J].中國教育學刊,2016(8):51.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代玉啟,李濟沅.高校班集體本質的時代拓展及其有效實現[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10.
[4]韓志明,顧盼.價值分配的國家邏輯———以“典型政治”及其運作為例[J].新視野,2016(5):20.
[5]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李伯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1.
[6]龍漢武,程績,鄒娜為.大學生朋輩榜樣文化建設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74.
作者:沈遠 李濟沅 單位:浙江大學
- 上一篇: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路徑探討
- 下一篇:應用數學人才培養實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