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23 09:04:04
導語:會計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打造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會計人才隊伍,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同時,更應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學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評價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力度不夠,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立足專業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實踐課程及學位論文寫作過程管理,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思政;專業教育;教學評價
為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于2004年批準開設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培養單位已發展至近300家,8萬多的畢業生順利獲得了碩士學位。2021年12月27日,財政部印發的《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指出,未來會計人才培養單位應秉承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守法、誠信、責任、擔當等關鍵詞應始終貫穿會計教育全過程。做為承擔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如何培育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應是近些年相關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的話題。截至2022年2月底,作者在中國知網中以“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搜索到已發表的此類文章達到2.3萬篇,以“研究生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209篇文章,再次縮小范圍,以“會計碩士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一篇文章,可見,針對會計碩士(MPAcc)課程思政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間。
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近幾年,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中央做決定。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至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被全面提出。其次,教育部抓落實。《若干意見》發布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教育部即針對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出臺了指導綱要,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最后,各地各校積極行動。各地各校紛紛出臺實施方案,召開本省、本校工作部署會議,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近些年,我國出現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情況,亦有財務人員違背職業操守事件,會計行業一定程度上存在誠信危機,高校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1]。從MPAcc研究生培養的角度來看,步入新時代,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要圍繞黨情、社情、國情,以現有的實際情況,僅在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遠遠不夠。各高校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中以專業課程為主,研究生也會抽出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而,非常有必要對思政課堂進行延伸,開展課程思政。文章探析會計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進而提升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對高校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部分高校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度不夠,流向社會的會計碩士畢業生中,存在部分人員職業道德素養較低、心性浮躁、培養質量不高的現象。高校在培養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中,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二者應目標統一,相互促進,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高級人才。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來,經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際培養過程來看,部分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割裂,各行其道,課程思政面臨困境。
(一)教學實踐中重“課程”輕“思政”
高校為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設了包括“管理經濟學”“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等專業課程,教學方式多為案例或實務講座等形式。調查發現,在培養過程中,存在教師偏重“課程”,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指導,而忽視“思政”融入的現象,亦或不加任何變通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直接搬到專業課教學中。教師不能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式化的課程思政會使學生感覺到突兀,有種“說教感”,不能形成情感共鳴,不但思政效果不佳,而且也會使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如果將課程思政比作一副藥,專業課程則是一碗水,要努力將具有“思政味”的藥融入專業課程的這碗水中,使二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讓學生欣然接受,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發展與升華。
(二)教師隊伍建設與課程思政的發展需求脫節
高校會計碩士教師構成中,專業課教師為主流。大多數研究生認為,專業課及專業課教師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言行深刻地影響著研究生的價值取向。可見,課程思政首先要注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與課程思政的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一方面,思政觀念落后。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影響,有些專業課教師認為自己的職責只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當屬思政課教師的職責。這種觀念顯然有失偏頗[4]。另一方面,思政能力匱乏。會計碩士專業課教師基本都是本專業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其受教學及科研任務壓力影響,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思政學習與研究,因而,受自身思政能力限制,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部分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尚存在個別教師課上言行不夠自律,造成輿情事件,還有個別教師學術造假,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綜上所述,針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意識不足、能力匱乏和風氣不正等不良現象,高校應引起重視,盡快糾正,促進課程思政的進一步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教學效果評價中思政內容缺位
傳統的教學效果的評價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對專業課教師的評價也更多地關注其科研成果數量及級別,極少會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隨著近些年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此種情況有所改善,很多高校的改革已見成效。但一些高校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夠,教學效果的評價僅是形式上增加了思政元素,而本質上力度遠遠不夠的問題。評價體系中,思政內容的缺位會影響教師及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個別教師認為只需做科研、多出成果就可在職稱評定時晉級,因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環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各種評獎、評優時將各學科的成績及專業成果作為唯一擇取標準,而忽視了成績、成果取得過程的合理性。個別學生在實習時更多考慮假期長短及能獲得多少實習補助,這種功利性的思想難以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而若在教學效果考核內容中融入一定的思政元素,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體現出培養的質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師生對課程思政的重視。
三、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的路徑探索
會計碩士人才培養中,要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而應是所有課程、全體教育工作者承擔的基本職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在發揮各自育人功能的同時,還需目標統一,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提高課程思政的整體質量。
(一)挖掘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元素
專業課教師可從專業課程某一知識點出發,挖掘思政元素,如在“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課程中,針對財務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這一知識點,教師可結合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教學;“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課程中涉及的并購概念、動機與效果,體現的是創新與探索精神;“管理經濟學”課程中管理視角下的國際貿易可挖掘出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國家建設責任感與使命感;“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中審計風險知識點,結合會計師事務所相關案件,使學生深刻理解審計程序的重要性、注冊會計師執業道德等。針對以上知識點,教師均可通過編制案例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有趣的故事,可采用蘇格拉底提問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既有利于提高其思辨能力,又能發人深省[5]。潛移默化、不露痕跡的課程思政,使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了思政能力,最終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專業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
(二)加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師隊伍的建設
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說,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對其學習、生活影響深遠。教師應力爭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表率,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是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能力,努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作為研究生價值觀重要引領者的專業課教師,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更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堅定的認同,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輸送專業知識、技能及正確的價值觀。針對目前課程思政發展中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高校需提升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的水平。首先,樹立思政觀念。專業課教師要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其自身也是意識形態的傳承主體。其次,提升思政能力。樹立思政觀念是基礎,具備思政能力是關鍵,因而高校需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全周期培訓,提高專業課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及科研工作中的能力,做到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引領的雙重育人成效[6]。最后,規范自身行為。區別于本科教育,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師隊伍中大多數教師都擔任導師之職,其既是研究生的學習導師,也是人生導師。其言行舉止均會對學生為人、為事方式產生影響。因而,在教學或科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時刻規范自身行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正向引領者,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先生”。
(三)規范實踐課程及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管理
區別于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學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更加強調實踐應用教育,因而教師可充分利用實習實踐課程平臺,將會計法律、財務制度、審計準則等財會相關法規及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教師可對重要知識點引入正向或反向案例,結合實習實踐內容,給學生以啟迪,從而為最終學位論文的撰寫奠定實踐基礎。首先,開題小組應從源頭上控制學位論文選題,除體現專業學位的應用性以外,還應融入思政理念[7]。其次,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使其尊重已有學術成果、堅守學術道德規范。最后,在畢業論文答辯環節,教師應結合思政內容給予評價。
(四)健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核心是教和學的效果。對高校教師的評價,可從備課資料的準備、授課效果、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情況等不同視角進行詮釋和評價。具體應細化,給出每部分的權重,形成文件,嚴格執行。對優秀者給予一定獎勵,強化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動力,真正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創新專業課堂形式,升華專業課堂內容。對研究生的評獎評優標準,應通過思想政治素養的民主評議過程,從思想政治、紀律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幾方面進行細化,要能映射研究生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行。思想政治素養考核應貫穿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之中,有獎有懲,激勵與約束并用,使思想政治教育進入良性循環,確保會計碩士專業課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為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會計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培養高質量的德才兼備的會計碩士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責任與義務。針對部分高校在教學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的課程思政融入所面臨的困境,應深入挖掘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元素,加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師隊伍的建設,規范實踐課程及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管理,健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高校應以財政部發布的未來5年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為指引,將立德樹人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力爭打造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
[2]常亮,王磊,楊春薇.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旨歸與實踐路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6):104.
[3]王樹國.心懷“國之大者”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16.
[4]郭裕湘,農映恬,馬寧,等.基于用人單位需求的高校MPAcc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廣西教育,2021(35):33.
[5]常顯波.“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教育,2019(12):45.
[6]赦玉貴.會計專碩課程“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標與實現路徑[J].財會月刊,2021(24):66.
[7]殷俊明,張興亮.會計學“專業思政”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財會通訊,2020(15):165.
作者:邱麗娟 喬金杰 武志勇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黨建工作思考與實踐
- 下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