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路徑創新

時間:2023-01-11 09:17:37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路徑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路徑創新

摘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日趨明顯,地區發展差距逐漸縮小,發展要素優勢開始轉換。本文認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性,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既要看到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更要科學應對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應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堅持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深入全面認識經濟新常態,科學有效協同經濟新常態,完善經濟新常態上層建筑,重視新常態經濟生態優勢,做好人才培養與金融扶持。

關鍵詞: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新常態;經濟政策;協同發展

1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性

1.1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日趨明顯

新常態下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區域經濟發展已經不單單是區域經濟體發展的問題,而要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局面。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及其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的優勢逐漸顯現,區域經濟的產業共同體和區域經濟的增速有目共睹,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勢得到充分體現。但是,區域經濟的差距是現實存在的,某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并不能決定國家整體的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只有實現區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才能補齊落后地區的短板,使東西部地區能夠在產業政策配套、經濟發展增速、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模式轉換方面具備協同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并按照產業經濟發展的狀況制定發展措施,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目前的宏觀經濟改革措施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體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對整個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和區域經濟的調整具有重要影響,在區域經濟調整方面能夠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的狀況和類型,實現多產業協調和區域經濟政策的整體遷移,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區域經濟地區發展差距逐漸縮小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經濟活力更足,區域經濟在資源協調和配套政策的使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形成了共同發展的局面,在資金資源、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利用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形成了新的合作模式,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使區域經濟在具體發展環節具備更強的優勢,縮小了東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使東西部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面臨新形勢,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成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如果東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不但會危害東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還會對國家的經濟總量造成影響,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影響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及經濟政策的調整。新常態下區域經濟逐漸找到了適合本區域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在國家新的產業政策支持下新產業不斷涌現,原有優勢產業得以鞏固,東部地區區域經濟向西部地區輻射的程度越來越深,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局面已經形成。

1.3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優勢開始轉換

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認清新常態下市場經濟的變化及區域經濟面臨的發展局面,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要素優勢的轉換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目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原有的產業優勢、資金優勢和人才優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這一局面下要想保持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就要在現有的市場形勢下調整發展策略,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區域經濟面臨的局面,以及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原有的優勢是否具備代表性,原有的優勢是否能夠支持現有經濟的發展,是否需要做出積極的產業政策調整,是否需要在產業資源的配套方面做出改變。在這種局面下,各個不同的區域經濟體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并通過產業經濟的傳導及產業經濟政策的調整形成了新的發展思路,在產業經濟的配套方面產生了新思路,認識到了原有產業經濟的優勢需要做出調整,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和市場發展的狀況重新設計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及相關產業的盈利模式,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產業促進措施。

2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1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一方面,國家政策的絕對支持。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一直存在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中。區域經濟發展要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家大力支持區域經濟發展。我國有許多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案例,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在這之后,國家對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1月16日,國家制定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面向東盟市場,是我國重要的區域經濟發展領域,帶動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國家大力支持區域經濟開放發展,明確給予幾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提供配套改革的政策支持,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市場體系、土地管理體系都應配合區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對重大項目給足政策支持。在有重大項目時,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三是對保稅物流體系的支持。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內部建立合理的保稅物流體系;四是對區域經濟發展資金提供政策支持,要求各大銀行在貸款方面提供合適的優惠服務;五是在開放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勵區域內部進行對外開放,促進各個區域合作發展。建立開放的合作機制,加快實施合作項目。另一方面,社會團體的大力幫扶。社會對新經濟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力幫扶,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首先,在社會文化方面,社會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大力宣傳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增強人們區域經濟發展的意識。構建和諧區域文化,建設誠信示范區域,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區域內部的創業環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區域內部科學技術的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區域內部制度的創新同樣給區域經濟帶來機遇。有了制度的規范和支持,經濟便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從而使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來,同心協力共創區域經濟的輝煌。

2.2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挑戰

一方面,發展形勢發生變化。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面臨著產業升級優化的壓力。國內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低碳、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主流趨勢,區域原有經濟結構想要實現升級,需付出較大的努力,而且面臨著改革的陣痛;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外貿成為很多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挫傷。這使得區域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需要調整出口模式。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也是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區域經濟整體呈現東部強、中西部弱的趨勢,要縮減區域差異,面臨更多挑戰。此外,環境、資源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經濟新常態下,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成為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心,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所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大。

3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可行路徑

3.1深入全面認知經濟新常態

身處經濟新常態時代背景下,必須做到與時俱進,立足現實,謀求發展,才能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科學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基于此,需從兩個方面來進一步認知經濟新常態。一方面,面向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加強對經濟新常態時代背景的全方位認知。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牽涉到方方面面,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對此,全方位地進一步認知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特點、變化趨勢等,有利于為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提供更全面的參考;另一方面,面向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加強對經濟新常態時代背景的全過程認知。厘清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過程,梳理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經過,以經濟背景之變,回應區域經濟發展之問題,在變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3.2科學有效協同發展經濟新常態

加快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進一步打破區域經濟發展壁壘,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性,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要素或資源間的協同發展。以協同發展提質,以協同發展增效,從而實現“1+1+1>3”的經濟發展成果。對此,需從三個方面科學有效開展工作。一是立足現實,整合資源優勢。哪些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優質資源,哪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劣勢資源,要清楚明確。做到進一步整合優勢,帶動弱勢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二是樹立區域經濟發展“一盤棋”思維,進一步增強區域政策、制度及措施之間的有效銜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的合力;三是基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釋放活力、掃清阻力,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總之,要發揮好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優勢。

3.3完善經濟新常態上層建筑

經濟新常態下,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尊重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又要善于運用市場經濟之外的國家政府力量進行調控。事實上,從已有的成功實踐經驗來看,以“看得見”的政府之策助力“看不見”的市場之變,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要重視國家政府“看得見”之策的上層設計。一方面,從政府政策、立法規定、司法保障等多個方面完善對經濟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的保障,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應及時做出政策回應、立法回應和司法回應,切實保護好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地方,加大中央政府(即國務院)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宏觀調控水平,加強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協同合作;從上至下,一以貫之,做到快速響應并積極落實;從地方到地方,樹立全局觀、大局觀,破除地方保護陋習。

3.4重視新常態經濟生態優勢

現今,區域經濟發展的“單一化GDP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必須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生態化布局。既要保障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也要穩住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更要調整好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形成可持續生態化經濟發展模式。為此,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轉型升級。一是加快區域經濟產業轉型,轉向綠色生態的產業發展,降低經濟產業對區域環境的破壞;二是促進區域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科學制定區域經濟生態發展目標,加強產業集群化發展,進一步降低產業鏈的供應成本;三是借鑒“大同雙城”經驗,科學合理推進區域經濟的城鎮化發展,守好區域農村土地耕地“紅線”,加強城市污水循環治理;借鑒“浙江城鄉協同”經驗,提高農村地區的交通、醫療、教育水平,縮短城鄉之間的“有效距離”,加強城市資源向農村地區延伸。

3.5做好人才培養與金融扶持

上述路徑,只有得到有效落實及高標準執行,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需要人去執行,尤其是各個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資金投入,尤其是對重點產業的金融扶持。因此,還要從兩個面向來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一個是面向經濟新常態下的人才培養,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新需求,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現代化的專業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企業用人提供人才人力保障。另一個是面向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扶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加大對重點產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制度和措施,加強金融扶持與稅收管理的銜接,提高金融扶持的針對性,切實解決好企業的融資難題,為企業的擴大經營及升級轉型提供金融資金支持。

4結語

綜上所述,深入推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發展建設意義。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應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地區協同一體、地區差距縮小、要素優勢轉換等新特點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要正視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緊抓有利的機遇條件,規避不利的挑戰因素,真正做到轉危為機,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必要性的保障。此外,帶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要素,非一日之功,需要協調多方面多層次的資源,尤其是經濟政策、社會人才、法律保障等關鍵性的基礎要素,只有堅持立足現實著眼發展,科學有效協調、有機組合關鍵性的經濟生產要素,才能真正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賦能。

參考文獻

[1]鄭淑榮.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維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2(4):20-22.

[2]周璇.基于新常態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J].環球市場,2022(9):1-3.

[3]岳鳳艷.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21(11):112-113.

[4]鄧金.關于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分析和對策探討[J].環球市場,2021(32):15-16.

[5]陳曉悅.經濟新常態下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21(36):175-176+203.

[6]陳敏.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5):78-79.

[7]劉雪青.淺析經濟新常態下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理財(經論版),2020(11):85-86.

[8]王雷.試論基于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維[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8):104-105.

作者:張赟 單位:蘭州博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