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3-01-30 08:47:12
導語: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和媒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構建和應用史料教學模式,不但有利于豐富歷史課堂教學資源,也能切實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素養,驅動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和諧發展。文章主要探討高中歷史課中史料教學模式的實施價值,從史料的選擇、史料的靈活運用、史料探究方式的創新、史料的歸納總結四個方面,論述史料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教學資源;價值策略
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具有極為優越的導趣和導學作用,教師合理應用史料,能夠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批判研讀史料和客觀解釋歷史的思維品質。因此,教師應當明晰史料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中的實施價值,落實史料搜集和甄選工作,將歷史課程與史料銜接起來,開展新穎的歷史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史料中認識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下面對高中歷史課的史料教學模式展開探索。
一、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的實施價值
高中歷史教學領域的史料教學模式,主要指根據歷史課程要點,引入相對應的、種類豐富的史料,引領學生對史料展開分析和討論,從中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史料教學模式是學生通往歷史時空的“傳送門”,借助史料,學生可以輕松掌握歷史知識。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解讀,學生的歷史思辨和實證精神都能獲得發展。高中歷史課運用史料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實施價值。第一,實施史料教學模式可以喚醒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興趣是學生學好歷史的先決條件,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存在枯燥、晦澀的印象,在歷史課上的學習態度較為被動。教師將史料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能夠喚醒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從構建主義理論來說,學生學習歷史應該從已有的認知經驗出發,將已有經驗和新事物、新材料結合起來獲取信息,實現歷史認識的生成和構建過程。史料就是源于學生已有經驗的歷史學習材料,教師可以利用歷史紀錄片、圖片、口述等形式的史料,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從而消解學生的歷史理解障礙,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第二,實施史料教學模式可以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課的培育重點,教師著力實施史料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大有裨益。如教師可以將史料作為歷史教學的說明材料或證據,引導學生對相關史實展開批判性的推斷和解釋,使學生對歷史產生直接、清晰的理解,從而養成良好的史料論證習慣,避免對歷史因果、趨向、影響等人云亦云。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歷史課程中的事件和人物,自主搜集或合作搜集有關史料,并結合史料論述歷史概念,從而使學生充分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充分強化和完善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第三,實施史料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學生學習歷史必須置身于真實的時空情景下,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發,識記和梳理歷史的演進過程,然而部分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只依靠機械記憶法,欠缺時空觀念。在高中歷史課實施史料教學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時間和空間是史料提供的最基本信息,無論何種類型的史料,都具有密切的時空關聯,因此教師在歷史課教學中可以借助史料,幫助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切入,識記和掌握鮮活的歷史;也可以應用史料,引導學生反向剖析歷史事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人文地理特征,從而促使學生樹立時空觀念,進而有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二、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史料類型,根據歷史課教學需要合理選擇在高中歷史課中實施史料教學模式,明確史料類型、有效選擇史料是第一位的。歷史經過漫長的演變和發展,流傳下來多種形式的資料印記,歷史教師必須先掌握現有史料的常見類型,然后分析歷史教材中的史料,優先選擇具有教材補充作用的課外史料,這樣既能起到拓寬學生視野的作用,也能避免史料教學舍近求遠,從而保障史料教學模式的功用發揮。1.明確史料類型,建立史料素材庫史料類型按照形式劃分,主要有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兩種,其中文字史料可以細化為史書文獻、學術著作、檔案文書、文學作品、報紙雜志、碑銘石刻等。非文字史料是不能通過文字記錄和反映的歷史材料,或是用其他形式反映的具象史料,可以細化為圖像類、實物類、口述類史料,其中圖像類史料包括紀錄片、照片等影像實錄;實物類史料主要是古代文物,如農具、錢幣、服飾、建筑、壁畫等;口述類史料有民間流傳的歷史風俗、歷史人物信息口述回憶、方言和口碑傳說,等等。教師掌握常見的史料類型后,還應該建立史料素材庫,比如在備課階段,教師就可以在互聯網平臺,搜集整理多種形式的文字和非文字史料,利用多種信息工具編輯成多媒體史料課件,可以直接上傳到云空間,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預習,從而為史料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基礎[1]。2.以歷史教材為本位,合理選擇課外史料在歷史課堂實際教學中選擇和應用史料,教師應該堅持以教材為本的原則,合理、恰當地選擇課外史料。比如歷史教材中已經提供了比較完備的史書文獻和文物圖片史料,教師就應該優先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的史料,避免摻入過多課外史料而擾亂學生的注意力。再如教材中對一些歷史人物的介紹史料較少,或是內容不全面,教師就可以在課外選擇該人物的人生經歷、成就、墓志銘等作為補充史料,和教材史料整合到一起呈現給學生,促使學生立體地認識歷史人物,達到科學選用史料的目的[2]。
(二)靈活運用史料,依托歷史課教學環節穿插引入在高中歷史課中實施史料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對史料運用時機的把握。學生在每個歷史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思維狀態和學習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史料在不同教學環節的應用能夠發揮不同作用。因此,教師開展史料教學,應該綜合考慮學情和歷史課堂教學規程,依托歷史課教學環節穿插引入史料,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或方法,要確保史料教學的靈活性,從而借助史料攻克歷史課程重難點,鍛煉學生的能力品格,具體實施策略如下。1.在歷史課導學環節應用史料歷史課導學環節的趣味性,決定著學生整節課的思維活力,所以導學環節是應用史料的最佳時機。歷史教師在開展歷史課教學之初,應盡量采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史料,如根據歷史課程知識點,播放一段民間歌謠或歷史紀錄片,指導學生認真聆聽和觀看,在學生了解多媒體史料的基本內容后,教師乘機提出導學問題:“同學們,在老師提供的民間歌謠和歷史紀錄片中,你能獲取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學生結合多媒體史料展開熱烈的課堂交流,之后會回答史料中蘊藏的歷史年代、歷史分期或事件、人物信息。教師可以追問:“那么這段史實的發生原因和發展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對于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探究興趣會被調動激發,這樣教師就可以借此揭示歷史新課的主題,從而達到史料導趣、導思、導學的目的[3]。2.在歷史新知學習環節應用史料史料是傳播歷史知識的載體,所以教師在歷史課的新知學習環節,應該將史料作為主要講解的材料。如在講解歷史新知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和課外搜集的史料一并出示在白板屏幕上,然后組織學生合作研讀、觀看史料。在學生初步認知史料內容后,教師接著提出史料分析問題,問題要結合歷史課程的核心知識點來設計,如課程要點是了解某個歷史分期商業繁榮發展的原因,那么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依據課內外史料,大家認為該歷史分期商業大繁榮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分析史料期間,教師需要點撥學生,從當時的疆域、國家統治情況、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情況、道路水利交通,以及商業交易的幣種、當時政府的商品交易制度等方面展開思考。在學生探討并闡述史料觀點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利用史料反映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原因說明,比如哪則史料反映了當時農業、手工業的高速進步,哪幅圖片表現了當時陸路、水路交通的便利程度等,使學生一一對應解析商業繁榮發展的多重原因,這樣學生掌握歷史新知的效率就能夠大幅提高,并能在史料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3.在歷史課拓展環節應用史料拓展訓練是歷史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史料教學模式也適用于拓展階段應用。如在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效果時,教師可以出示兩三則課外史料,同時布置拓展任務:“同學們,請大家分組合作,說明這幾則史料和課本中歷史事件的關系。”有的學生認為史料內容反映了歷史事件產生的直接或間接原因,還有的學生表示史料傳達出歷史事件對后世的影響,這樣在史料教學的支持下,學生就能夠活學活用課本中的歷史概念。再如,在歷史學習的拓展訓練階段,教師也可以將互聯網平臺開放給學生,讓學生立足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或人物,自主搜集課外史料。學生搜集并展示史料后,教師再讓學生相互評價史料的真實性,看其與教材知識是否契合,從而鍛煉學生的史料篩選和信息資源整合技能,并檢驗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度,進而實現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各環節中的高效運用。
(三)創新史料探究,基于史料設計歷史課角色扮演史料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中的實施,要求教師不斷創新史料探究方式。角色扮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行為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將角色扮演和史料教學相結合,帶給學生新穎的史料探究體驗,同時能夠深化學生對真實歷史情景的感知。教師在創新史料探究方式時,應該基于史料設計歷史課角色扮演活動,組織學生用歷史情景劇演繹的形式,重現史料所反映的史實。教師利用史料開展歷史課角色扮演活動時,應首先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史料和表演依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情景劇表演。如在探討某項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影響時,教師可以先在白板上展示文字形式的歷史文獻,如有關君主專治的政策文書拓片;然后播放史實還原度高的影視劇片段,引導學生關聯史料和教材概念,了解君主專制的具體措施。接著教師可以發布以史料為基礎的角色扮演任務:“同學們,在這項君主專制下,假如你是當時的官員、商人、平民、書生,你的生活會受到哪些影響?請大家參考史料,分組編排和表演歷史情景劇。”這樣學生就會投入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結合君主專制的措施,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生活、境遇展開合理的聯想和設計,每個角色的表演臺詞中要體現出社會環境和人物的真情實感。最后教師應組織各組學生表演編排好的歷史劇目,交流共享對君主專制影響的分析結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史料,從而實現史料教學和探究活動的創新開展[4]。
(四)加強史料總結,培育學生歷史歸納和反思意識在高中歷史課中引入史料教學模式,教師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通常在一節歷史課中,教師會帶領學生分析多則不同類型的史料,學生需要識記的知識點和史料結論非常多,容易出現記憶不牢固或者遺忘等現象。因此,教師實施史料教學模式時,應該加強對史料的總結歸納,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總體梳理,從而培育學生的歷史歸納和反思意識。教師在歷史課上開展史料總結時,應該先把整節課分析過的史料,全部出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學生分成小組合作回顧一遍。隨后,教師提出史料總結問題:“同學們,本課研究的每則史料,分別傳達出哪些歷史現象或信息?大家解讀史料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學生對課堂史料探究展開歸納總結,每反饋一個總結觀點,教師都將其記錄在白板對應史料的下方。待學生總結完畢,白板上的知識脈絡已經十分清晰和完整。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瀏覽,如果有理解不透徹的史料,要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師生共同解疑答問和查缺補漏。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展開反思:“同學們,在這些史料中,大家收獲了哪些歷史經驗和教訓?”在學生交流和反思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的意義、影響出發,聯系當代生活闡述從中獲取的道理和啟示,從而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思維品質,增強史料教學模式的實施質量和效果[5]。
三、結語
在高中歷史課中實施史料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也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因此歷史教師應該明確史料類型,根據歷史教學需要合理選擇史料,重視對史料的靈活運用,擇取最佳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時機穿插引入課外史料,同時基于史料開展歷史課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對史料的歸納總結和反思,從而全面達成史料教學模式的高效、創新應用的目標。
作者:丁志賢 單位:甘肅省張掖中學
- 上一篇:初中英語合作型同伴群組模式分析
- 下一篇:營養學基礎教學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