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川金絲猴的繁育研究

時間:2023-03-02 11:20:36

導語:圈養川金絲猴的繁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圈養川金絲猴的繁育研究

摘要:以福州動物園圈養金絲猴為研究對象,對福州氣候、飼養環境設置、飼養方式、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其存活率和繁殖率,分享飼養管理經驗,以供同行間經驗交流。

關鍵詞:圈養川金絲猴、環境、飼養方式、繁殖、疾病預防

金絲猴隸屬靈長目猴科疣猴亞科仰鼻猴屬。川金絲猴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物種,被列入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1,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陜西和湖北等地的高山森林中[1]。

1川金絲猴生物學特性

川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性動物,大多生活在海拔1400m以上寒冷潮濕的高山森林中,那里的空氣相對稀薄得多,鼻骨越短、越有利于呼吸時減少吸氣的阻力。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川金絲猴兩頰和額正中的毛都向臉的中央伸展,露出兩個凹陷的天藍色眼圈和一個突出的天藍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沒有鼻梁,形成了鼻孔上翹的朝天鼻,因此,金絲猴也被叫作仰鼻猴[2]。正常情況下川金絲猴壽命可達20~25年。食性廣,以樹木的嫩葉、幼芽和花序為食,偶爾捕食幼鳥、鳥卵、昆蟲等[3]。

2飼養地自然環境概況

川金絲猴最舒適的環境溫度在10~20℃,低于零下5℃或高于30℃時應采取保溫或防暑降溫措施,川金絲猴適宜的濕度為30%~70%,當環境濕度低于20%時,應采取加濕措施。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相對濕度約77%。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8℃或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比較潮濕、悶熱。而福州動物園位于福州北側,雨水多,綠化覆蓋率高,環境濕度大,溫度高。所以,在福州夏季應注意采取防暑降溫措施,防止川金絲猴中暑。

3圈養環境的設置

福州動物園川金絲猴的飼養場地位于園區北區的最高處,是一塊天然山地,該高地既保證了籠舍的自然光照和通風,也遠離喧囂環境。該籠舍為鋼構結構,外圍由6cm×6cm菱形網格狀的不銹鋼金屬網圍成,整體高度約10m,面積約465m2,網內分3個外場、6間內舍及1個工作通道。3個外場內均種有大量非川金絲猴喜食的無毒綠植,這些綠植可供川金絲猴遮陽、隱藏、玩耍等。外場自然地面上有鋪設成片的草坪。每個運動外場配有傘狀木質棲架供金絲猴休憩,可遮陽也可避雨。中間的外場北面坡上建有內舍6間,內舍由4.2cm×4.2cm正方形網格的金屬網構建而成,根據環境坡度,內舍建有兩層,兩層之間為工作人員工作通道,面積約7m2。通道下一層有3間內舍,內舍地面為硬質水泥地面,地面略有坡度,防止積水,便于日常打掃衛生。通道上一層有3間內舍,其中2間地面為自然泥土地,還有1間是上下兩層屋頂的水泥大平臺,內部設有1個傘狀棲架。除大平臺內舍是設置傘狀棲架,其余5間內舍均安置1個保溫木箱以供休息。木箱長80cm、寬60cm,前高62cm、后高69cm;前后形成有一定傾斜度的木箱屋頂。木箱固定在1個60cm高的四腳木架上,放置在內舍一角,牢牢固定。置身木箱可給予川金絲猴一定的安全感。6間內舍與3個外場可通過拉門相通。內舍之間的工作通道將人與動物隔離,方便日常的過籠操作,確保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4園內現有川金絲猴概況

福州動物園從2008年搬遷至新園期間,川金絲猴數量從最早的2只,經過自然配對繁殖以及從其他動物園引入新成員,再配對繁殖,到后來的轉移成員及個別成員生病死亡等,目前現有川金絲猴數量為5只。

5川金絲猴飼料管理及日糧管控

5.1飼料驗收及加工

對提供給川金絲猴的飼料嚴格把關,杜絕來自污染區和疫區,且飼料中的蔬果、樹葉每日由工作人員檢測,確保飼料的安全性。飼料品種盡量多樣化以滿足動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需求,同時,南方潮濕多雨,需特別注意防霉,飼養員每日都會仔細檢查精料、水果、蔬菜是否霉變,并且清洗干凈后再加工切成約3cm×3cm大小,便于投喂。

5.2飼喂方式

川金絲猴屬于葉食靈長類動物,飼喂時應先提供青綠飼料樹葉后再給予精料,須嚴格控制精料的量,過多會造成脹氣及消化不良,過少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其中樹葉應滿足金絲猴隨時采食,精料、果蔬飼喂間隔時間應不低于6h,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川金絲猴的消化道疾病[4]。福州動物園對川金絲猴采取單只過籠、分別投喂的方式進行飼喂,以便觀察每只個體的食欲及健康狀態。且分次投喂,2次/d,投喂時間分別為上午8:30-10:00、下午15:00-16:30。同時,每日應提供足量且清潔的飲用水。

5.3川金絲猴日糧管控

5.3.1川金絲猴日糧配方

5.3.2川金絲猴窩頭配方

6金絲猴繁殖管理

6.1性成熟及發情期管理

川金絲猴屬于季節性繁殖動物,在秋季與初冬季節處于繁殖旺盛期,性成熟年齡一般在4~5歲,雌性早于雄性。籠養條件下,雄性個體4歲開始出現交配行為,6.5歲開始出現明顯的射精行為。雌性首次月經3.6歲,首次生育年齡為4~6歲[5]。成年雌金絲猴年齡在6歲以上、雄性在8歲以上屬于成功繁殖階段。從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進化來講,其交配盛期處于金秋季節,該季節野果遍地、食物豐富且富有營養,產仔集中于3~5月份,以4月份最多[4]。

6.2配對繁育方式

以近期繁育成功的雌性川金絲猴“十五”與雄性川金絲猴“金寶”的繁殖配對為例,細述福州動物園川金絲猴的配對繁育方式。圈養金絲猴同籠飼養難免出現搶食行為,故福州動物園對川金絲猴采取在不同籠舍分開飼養、喂食。到了繁殖期,當年8月開始觀察雌雄猴發情情況,發現雄猴會陰區呈天藍色,雌猴會陰三角區腫脹、變大、呈輕微紅色、有褶皺時[6],即可將“十五”與“金寶”合籠配對。一般是在上午分別飼喂后再將2只合籠,下午喂食時再將2只過籠分開并喂食,而后觀察雌雄猴狀態再進行幾次合籠,每次合籠5h。合籠2個月左右,觀察到雌猴有挑食表現,且腹圍增大,種種跡象表明已成功配上[7]。之后便不再合籠,分別單獨飼喂,并觀察"十五"孕期的精神行為及身體狀況。

7母猴和幼仔的護理及觀察

7.1母猴的護理與觀察

川金絲猴“十五”孕前和孕期在飼喂基礎日糧的基礎上,補充適量維生素、鈣片等。2022年4月8日產下幼仔“多多”后,增加飼喂益母草等促排惡露,其日糧也相應作出調整。哺乳期間由于哺育幼猴,營養需求量大,出現脫毛、水腫、消瘦現象,再次調整哺乳期日糧。孕期前后為母猴提供的日糧。

7.2仔猴生長發育過程觀察

幼仔“多多”出生后,觀察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8疾病預防

8.1消毒

嚴格按照規程進行消毒,保證消毒質量。籠舍內外場由消毒公司每周來園消毒1次,日常操作中飼養人員不僅每日消毒金絲猴的食盆、飲水盆,還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清理干凈的水溝、內舍以及工作通道每周消毒1~2次。

8.2驅蟲

由園方獸醫院安排時間發放驅蟲藥,飼養人員執行驅蟲工作,每年春秋兩季各驅蟲1次。

8.3防暑降溫與防寒保暖

8.3.1防暑降溫

福州夏季溫度較高,為了減少熱應激,防止川金絲猴中暑,特別是為了能讓哺乳期母猴和仔猴安穩渡夏,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炎熱的高溫天氣:(1)給內舍屋頂鋪設黑紗遮陽布,減少熱輻射;(2)每天給內舍平臺噴淋、灑水;(3)提供一塊25kg冰塊放置在內舍通道,降低室溫;(4)在內舍工作通道放置地扇,保持內舍通風涼爽;(5)在母猴和仔猴的內舍外放置水循環空調扇,控制內舍溫度;(6)每間內舍均提供干凈且充足的飲用水和夏桑菊涼茶水。

8.3.2防寒保暖

福州冬季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為5~10℃,冬季時常有雨,濕度大。因此,采取以下措施來應對過冬:首先,在內舍四周圍上厚實的防風布,加強內舍保暖性;其次,給內舍的小木箱放置稻草,供川金絲猴休息。

8.4專人專崗

應盡量確保飼養人員專人專崗,防止傳染病在不同動物群體間交叉傳染。飼養人員在飼養過程中要每日注意觀察動物精神狀態及行為有無異常,配合獸醫定期采集糞便、尿液等進行疾病預防篩查,及時了解動物的健康狀況,杜絕傳染病、流行病的發生。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用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以保證動物健康。在疾病治療期間,獸醫要及時根據飼養員反饋的信息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二者相互配合才能確保治療過程順利。

9小結與討論

福州夏季氣候高溫、高濕,不利于圈養川金絲猴健康,特別是對繁殖期的母猴以及幼仔。因此,在保證籠舍干凈衛生、做好消毒工作的前提下,還應采取各種防暑降溫措施,減少熱應激,防止中暑。繁殖期間為保證母猴順利分娩,須提供舒適的環境并單獨飼喂,避免其他地位高的雄猴等搶食而出現營養不均,并根據不同階段營養需求及時調整日糧,防止精料過多而造成脹氣等腸道疾病。鑒于福州動物園的圈養川金絲猴種群較小,且觀察時間較短暫,不能進行大數據對比,是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王長美,孫偉東,葛超.川金絲猴在南京地區人工飼養與管理研究[J].畜牧與獸醫,2020,52(3):135-138.

[2]楊敬元.川金絲猴:靈長類動物中的"顏值擔當"[J].綠色中國,2020(23):54-57.

[3]趙建友,孟曉嵐.川金絲猴飼養與繁殖[J].甘肅畜牧獸醫,2014,44(7):78-80.

[4]劉學鋒.川金絲猴飼養管理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16-17,65.

[5]蘇彥捷.金絲猴的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91.

[6]賈琳琳,李炳志,王良增,等.圈養川金絲猴的飼養管理[J].養殖與飼料,2021(3):58-59.

[7]孫修芝,李枝,董鳳友.金絲猴在寒冷地區的飼養與繁殖[J].野生動物,1997(2):25-27.

作者:張靈芝 單位:福州市動物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