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工作總結
時間:2022-08-15 08:17:48
導語:農委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臺創園核心區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加快農業園區建設
年初,明確了我區新增高效農業面積7萬畝,新增設施面積1.5萬畝目標任務。把高效設施農業、規模農業項目投入量層層分解到各鎮,每月進行調查督促,了解進展情況,半年度進行點評、通報。全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8萬畝,累計達61.2萬畝,占耕地比達58.29%;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6萬畝,累計達11.77萬畝,占耕地比達到11.2%。新建擴建規模以上農業項目135個,項目投入12.5億元。
在臺創園管委會的組織推進下,我區臺創園集中區與輻射區已建成“三園二區一田”雛形。即:景瑞現代農業產業園、城東現代農業產業園、海韻現代農業產業園、循環農業示范區、高檔鮮食瓜果示范區和萬頃良田。臺創園核心區展示中心4棟玻璃溫室已在安裝玻璃,27棟高標準雙膜智能溫室已搭建8棟,并已組織生產。景瑞現代農業產業園被命名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該園區深加工二期項目及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加緊建設,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60%。臺創園中的城東農業產業園得到進一步擴展,以裕隆農業為代表的農業基地規模再次放大,并積極組織生產。臺創園輻射區中的海韻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三余鎮)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首批流轉的200畝土地已開工建設。以五甲南片、東社北片為中心的循環農業示范區,以五甲東片、三余西片為中心的高檔鮮食瓜果示范區也得到所在鎮領導的高度重視,并正在洽談多個項目。萬傾良田拆遷工作加緊推進,招商工作也已展開,拜肯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擬入園興業。目前,正在實施的連片500畝(其中新建300畝)的鋼架大棚基地2個(十總迎陽、三余永平)。擬實施的連片500畝(其中新建300畝)的鋼架大棚基地8個(西亭李莊、二甲路中、東社香臺、三余大樂、三余建新、騎岸東場、五甲興隆灶、興東紫星)。十總鎮迎陽設施蔬菜項目規劃面積400畝,目前完成1400畝。
(二)以農產品質量檢測為抓手,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監管長效機制
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整治活動。今年,我委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認真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落實了工作責任,召開了專題會議進行部署。切實加強了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生產基地執法檢查。加強了質量檢測,嚴格“產地準出”。至目前,我委對全區集貿市場、超市、蔬菜產地共抽檢了1221個樣品,合格率達99.4%。進一步規范“產地準出”制度,在基地產品上市前實行批批檢測,合格的發放無公害農產品“準出卡”。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48個,綠色食品4個,12個無公害農產品進行了換證。組織“銀河”面粉企業申報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以打擊假劣農資為重點,全面規范農業投入品銷售市場
制訂“2011年區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實施方案”,以打擊假劣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資和禁限用農業投入品為重點,以市場整頓、日常監管、質量抽檢和案件查處為手段對全區的農資經營點進行拉網式檢查,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生產經營假劣農資和生產銷售使用禁限用農業投入品等違法行為。至目前,共出動執法人員350余人次,檢查各類農資經營點390多家,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違法違規案件7起。
(四)以技術培訓為保障,努力提高農業生產與技術服務水平
嚴密組織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元月中旬就開始組織,通過召開座談會,組織外出學習,召開動員會議,完善培訓講師團成員,印發培訓檢查辦法、考核意見等,力求使培訓有聲有色。至目前,全區已舉辦各類培訓班546場(次),培訓農民10.815萬人(次),全面完成省農委下達的培訓任務。
(五)以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場創建為抓手,以動物防疫為保障,穩定發展畜牧業
至目前,全區生豬、家禽、山羊、奶牛飼養量分別達86萬頭、1820萬羽、53萬只和1550頭,分別比上年增長5%、3%、10%和持平。防疫方面,在規模養殖場,生豬口蹄疫、豬瘟疫、豬藍耳病、禽流感H5N1、牛A型口蹄疫、羊二價口蹄疫苗等防疫密度均達100%。同時,組織開展免疫示范場建設,探索規模養殖場的最佳免疫程序,提高規模養殖場免疫水平。
(六)以提高作物單產為主攻方向,穩步提升糧油綜合生產能力與水平
認真組織落實上級各項惠農政策,全區上半年發放水稻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油菜小麥良種補貼、小麥弱苗補助等資金累計9498.8萬元。通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措施,全區夏熟36.57萬畝小麥,畝產達385公斤,比上年增8.82%;40.7萬畝油菜,畝產達210公斤,與上年基本持平;9.96萬畝蠶豆受干旱等氣候因素影響,單產達187公斤,比上年減產6.03%。油菜萬畝示范片平均單產276.1公斤,超過目標產量56.1公斤,油菜高產增效創建工作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專家、教授的一致肯定。秋熟生產形勢良好,正陸續開始收獲。預計全區46.3萬畝水稻,畝產624公斤,比上年增0.5%;10.9萬畝棉花,畝產75公斤,比上年減15.7%;9.3萬畝玉米,畝產511公斤,比上年增3%;12.9萬畝大豆,畝產145公斤,比上年增3.6%;6萬畝花生,畝產180公斤,比上年弱增。
(七)以發展內河池塘養殖為重點,努力發展水產養殖生產
在海水灘涂養殖減少的情況下,我區積極推行河溝主養四大家魚和套養河蟹等特種水產品種。開展河溝養殖示范村建設,8個示范村面積超過3萬畝,輻射帶動了全區河溝養殖發展。全區實現水產品總產量5.8萬噸,比上年弱增。
(八)以效能服務品牌建設為重點,努力改進作風,打造服務型機關。
我委扎實開展“服務三農、科技興農”效能品牌創建活動,“12316”三農服務熱線保持24小時開通,“999”民生熱線、“三農服務臺”分別在線播出2期、7期,科室站所掛鉤服務鎮區、首席專家結對服務農業項目、“五有五統一”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設立“四大課堂”開展農民培訓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全方面、多層面免費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市場信息、涉農政策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不定期到鎮村、田間地頭開展巡回指導,隨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疑難雜癥,實現了零距離便民、利民、富民服務,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和贊許。
一、突出“一個載體”,即以臺創園核心區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農業項目。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市、區兩級部署,按照都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求,加快臺創園核心區各鎮路、橋、閘、防滲渠道、河道疏浚、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一期投資1.5億元,累計投資4億元。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把臺創園核心區基礎設施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二是大力發展農業項目。加強臺創園核心區展示中心生產與管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立與之相關聯的生產基地。臺創園集中區與輻射區所在鎮要搶抓各種政策機遇,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廣泛動員多方力量,千方百計引進項目和資金,大力發展農業項目。力爭全區新建農業項目100個,臺創園核心區所在鎮要確保完成2個投入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項目,每鎮要確保完成3個投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項目,三是強攻農業招商引資。全方位、大力度吸引“三資”投入農業。注重產業導向,把資金重點投向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有利于做大基地、做優特色的項目上,帶動農業先進技術、新型品種和高效耕作制度的引入和發展;注重效益導向,優先發展對農民增收有帶動、對地方財政有貢獻的農業項目,尤其要引進單體規模大、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項目,全面提升我區項目農業的層次和水平。
二、狠抓“二個提升”,即提升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水平,提升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
一是提升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水平。大力促進秋冬季農業高效。緊抓秋播契機,大力推廣“稻—大棚蔬菜”、“稻—大棚草莓”等高效種植模式;充分利用麥田冬季空幅,大力推廣麥—菜、麥—豆等夾套技術,在麥田空幅中套種青菜、香菜、大蒜等葉菜類蔬菜,增加產出與效益。大力推廣林地養雞、林地種植豆類和桑田套種等冬閑田高效模式,全面提高高效農業比重。大力發展設施可控農業。大力發展鋼架大棚、連棟大棚,水泥柱鋼架混式大棚,積極發展防蟲網、遮陽網、避雨栽培和滴灌節水栽培。繼續推進設施養殖和規模養殖,積極開展畜禽良種化、動物防疫規范達標和畜禽生態健康養殖三方面示范創建活動,提升設施養殖和規模養殖發展水平。繼續推進水產設施養殖,重點推進河溝規模養殖、利用廢溝呆塘建水產精養基地、推進水產人工特種養殖,不斷提高水產設施養殖總量和水平。2012年,力爭全區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2萬畝,占耕地比達到11%以上。不斷提升休閑觀光農業水平。按照區休閑觀光農業規劃布局,重點建設城東休閑觀光農業片區,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產業特色鮮明、鄉土文化濃郁、田園風光優美的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打造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
二是提升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進一步創新園區發展思路,引導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向園區集中,加強主導產業與大面積生產的對接,進一步提升園區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積極創建省、市級農業園區,積極申報參與省級先進農業園區評選。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加快發展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培育“原料以本地為主、成員以農民為主、銷售以境外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推行村企掛鉤,引導龍頭企業在本地建立農產品原料基地,帶動農民增收。加快建設一批對農民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副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推動龍頭企業升級升檔。大力發展農產品市場營銷。圍繞冬春設施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等消費需求,強化生產管理,增強供給能力。引導規模種養基地與超市、批發市場、大型消費集體等對接,積極發展農產品專賣直銷、網上交易等新模式,切實增強市場流通對本地農產品資源消化能力和對農戶的帶動能力。
三、做好“三個加強”,即加強農業創新體系建設,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農業創新體系建設。著力培育現代種業。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開展品種科技創新,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產、高抗、廣適的農作物新品種,以良種推廣補貼為抓手,引導農民應用優良品種,提高良種普及率。著力開展科技推廣。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關鍵環節,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補貼力度,擴大有機肥使用面積。推進綠色植保,突出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和外來有害生物防控,加強重大病蟲監測與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先進施藥機械和科學施藥方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著力開展技術培訓。切實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民上網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圍繞我區特色產業和農民的實際需求、圍繞農時季節和結構調整開展培訓,選擇實用的培訓方式,發揮好農技推廣隊伍和農村科技能人、土專家兩支隊伍的作用,使農民一學就會、一看就懂。有計劃安排鄉鎮農技推廣人員開展知識更新,著力培育“一專多能型”鄉鎮農技推廣人才。
二是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廣泛宣傳貫徹《條例》。《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要以此為契機,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要廣泛開展《條例》宣傳活動,加強培訓,讓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切實履行法定義務,依法維護合法權益。認真履行農業部門職責,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強化監管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開展農產品質量推進年活動。加快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產品監管的技術支撐。推進各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服務機構建設,確保2012年全區各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服務機構全覆蓋。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創建,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糧棉油萬畝示范片、畜禽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基地為重點,全面落實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形成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大對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力度,嚴把產地準出關。實行例行檢測與監督抽查相結合、日常監管與專項檢測相結合,突出蔬菜“農藥”殘留、畜產品“瘦肉精”殘留、奶產品“三聚氰胺”、水產品違禁藥物殘留等檢測重點,不斷擴大監督抽檢范圍,增加抽檢頻次,提高檢測覆蓋面。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強化可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和預警機制,提高農產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品牌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2012年“三品”認證數量30個,建立綠色、有機示范基地10萬畝,全區主要農產品中“三品”種植面積比重要達80%以上。積極組織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積極申報名牌農產品、馳名商標等。
三是加強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加強法制業務培訓。繼續加強農林執法人員的涉農法制意識和業務水平,強化對農資經營者的法制培訓,加強對廣大農民法律知識的宣傳和貫徹,進一步提高組織化水平,做到法制宣傳有新突破、優化服務質量有新舉措、依法執法效率有新提高、執法體系建設有新進展、治理突出問題有新成效,把法制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全面建立農資生產經營主體檔案,前移市場監管關口,建立健全農資市場巡視制度、市場警示制度、農資市場打假責任制、農資質量監督抽查制度、鄉鎮農資市場監管信息員制度、農資市場誠信檔案和重點監控制度,完善信用激勵與懲戒制度,加強案件查處工作,大力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加快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著力抓好市場預防、市場監管、市場誠信、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執法能力五大機制建設,加快形成“依法監管、制度健全、誠信自律、責任到位”為主要內容的農資市場監管長效機制,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嚴格農業行政執法。強化依法管理,嚴格執法,切實加強農資生產、流通、使用三個環節的監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農資打假護農的精神要求,結合實際分別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方案,突出重點季節、重點市場、重點品種、重點地區和大案要案,以涉農法律法規為依據,專項整治與日常管理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執法與服務相結合,加大檢查和查處涉農違法違規案件力度。
- 上一篇:農委實施打算
- 下一篇:秋播與明年種植業結構調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