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居委黨總支工作開展情況
時間:2022-05-18 12:26:00
導語:社居委黨總支工作開展情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鳳凰山街道草城街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居民區,社區黨支部是在2002年整合社區的基礎上產生的。轄區面積0.5平方公里,下轄3個居民小組,11個住區單位,有居民2544戶,總人口9992人,總支黨員105人下設三個黨支部。近幾年來,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指導和幫助下,在實施社區黨建“三三四”模式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多方聯動,激發出社區黨員、居民群眾、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夯實了社區黨建的基礎,社區黨員和居民組織為他們的“娘家”。草城街社區先后被居巢區評為“社會勞動保障和再就業先進單位”,連續數年被評為街道“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一、夯實基礎,黨員的聚凝之家
在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上,采取四種方式加強了對社區黨員的管理。一是對流動黨員進行“協管”,制定社區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建立流動黨員檔案,努力做到“三知”:知去向、知現狀、知思想。對流入本社區的黨員,動員他們參加社區支部的活動;二是動員居住在社區的一些黨員把組織關系轉入社區,并做好居住在社區的待職畢業大學生黨員、復退軍人黨員、分流下崗失業黨員組織關系的轉接工作;三是對組織關系留在原單位的退休干部職工黨員實行社區和單位“共管”,社區黨支部委派專人與退休職工黨員進行定期聯系,建立“退休干部職工黨員聯系冊”,通過個別談話、家庭走訪、電話、書信等聯系方式,全面掌握退休干部職工黨員在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況,并征求他們的對社區建設的建議和意見;四是積極探索對黨員進行教育培訓的有效途徑,以黨員活動室為基地,加強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先后組織開展了“如何爭當先鋒,為社區建設作貢獻”等專題教育培訓活動,極大地調動了社區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服務意識。社區黨支部,幫助王廣華、朱春荔等11名下崗特困職工聯系到了新的就業單位。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兩委委員帶頭落實黨員“一幫一”活動,分別與困難戶殷玉華、張家德等結成對子,定期到聯系戶家里走訪慰問,與他們交心談心,時常送去錢和大米衣服被子等,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
二、以人為本,居民的貼心之家
社區是密切黨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落實到基層,使廣大居民群眾相信黨、依靠黨,我們努力貼近居民,從為居民辦好每一件小事做起,形成為居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的工作特色,做居民的貼心人,用黨心凝聚民心,做到有情必知,有求必應,有難必幫。
一是做到有情必知。我們規定了有情必知的五必訪、五必問、五必記的“三五”工作標準。“五必訪”是指,黨支部要做到對新遷居民家庭必訪、支持社區工作的領導必訪。規定每個社區干部每月必須走訪50戶居民家庭,同時做好筆記。通過五個必訪,不但隨時了解居民的實際情況,而且溝通聯絡了感情,還可以及時幫助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五必問”是指黨支部要求在社區干部要經常通過同居民隨意的談心、聊天,問寒問暖,做社區的有心人,傾聽社區的黨員和居民群眾要求什么?關系什么?隨時掌握社區的工作動態,做到“每月戶籍變動情況必問,遇到共建單位必問,碰到社區統戰對象必問,70歲以上老人情況必問,再就業上崗人員情況必問。“五必記”是,黨支部要求社區干部要十分注意收集、記錄整理、分析社區的各種工作情況,做到“下崗待業情況必記,困難家庭情況必記,解難設想措施必記,居民互助服務必記,走訪家庭情況必記”使黨支部工作有基礎、有條理、說得清、做得明。
二是做到有求必應。社區黨支部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想方設法滿足居民提出的各種要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思想,認真規劃和建設社區便民、利民設施,設立和開展為民服務的項目。幾年來逐步辦起了老年人活動室、醫療點、再就業服務中心等公益設施,基本形成“小修小補不出社區、小毛小病不出社區,一般咨詢不出社區”的為民服務新格局,不斷擴大社區居民群眾的受益面。由于我們社區是老城區,存在下崗工人較多、物業管理不全等一些問題,所以我們主動加強與各方面的聯系,將下崗工人的基本情況逐一登記,建立資料,同時根據他們的需求為他們聯系工作。去年,建行樓的居民由于物業管理不善,造成很長時間下水道不通,居民意見很大,想集體上訪,我們得知后,和市建委、環衛處進行溝通,及時解決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又防止了居民上訪,維護了社區穩定。
三是做到有難必幫。社區的許多事是小事,也是大事。這些小事做好了,也就是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社區有個下崗職工叫張平,沒有工作,就業無門,大齡多病,生活的困境一度令她灰心、消沉、社區黨支部了解這一情況,立即幫助她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安排到社區當起了計生協管員,生活有了著落,張平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同時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和社區現有的11名特困家庭都結成幫困對子。特別是區公安局政委任家裕、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國榮與我們社區的殷玉華、何世昌兩個特困家庭結成“一幫一”對象,經常到她家中走訪慰問,送錢送物,幫助她解決實際困難,在居民中傳為佳話,也正是有了像任政委、陳書記這樣的領導率先垂范,較好地帶動了其它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幫扶活動,使社區真正實現了“不讓一個老人受屈,不讓一個窮孩子輟學,不讓一個貧困家庭挨餓,不讓一個下崗職工失去生計”的目標。
三、建立機制,社區是居民服務之家
隨著“兩級政府,三級管哩,四級網絡”的社區工作新體制、新思路的確定和形式,社區的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社區干部幾個人的工作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區工作的發展要求,關鍵是要發揮社區每一位成員的作用,尤其是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于是,我們支部一班人邊學習、邊實踐、邊探索,以“三個雙向”為抓手,切實加強社區黨員的隊伍建設,發揮好他們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一是雙向認識。社區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繁瑣工作,大事是大,小事也大,這些大大小小的家事、雜事維系著每家每戶。黨支部、社居委的幾個人再熱心,再盡力,只能是杯水車薪,要靠居民大家熱心,齊心,才能勢眾力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了,把群眾帶動起來,社區的事就好辦了。有了這樣的認識,于是我們分頭到社區黨員家庭及黨員所在單位宣傳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懇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這些黨員和黨員所在單位都認識到:社區的居住環境、生活質量、文明程度提高了,得益的首先是居民自己。同樣居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了、心情舒暢了,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盡心盡責,得益的是社會,是單位本身。
二是雙向服務。黨支部組織、發動社區黨員參與社區的管理,建設和服務,不能搞“指令型”,只能提倡“志愿型”。我們社區黨支部一貫以真心換人心,努力做好社區黨員的服務工作,為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創造條件;在日常生活中為他們排憂解難,關心他們子女入托、讀書、就業,幫助他們請家教、請保姆、請醫生、請鐘點工,從而與他們建立了感情,溝通了思想,大大激發了他們和他們單位的領導回報社區的積極性。于是這些單位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為社區改造、建設、創造文明社區、平安社區做出了貢獻。
三是雙向反饋。黨支部與在職黨員所在單位的黨組織對黨員的情況進行雙向反饋,實行單位—家庭—社區“一條龍”的機制,單位里要提干、晉級、評先進、發展入黨,現在都習慣先到社區黨支部聽取意見。黨支部也把在職黨員在社區中的先進事跡、好人好事及時向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并且及時在社區內進行宣傳表彰,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200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