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會計學會成立20周年
時間:2022-08-05 10:41:00
導語:慶祝中國會計學會成立20周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申全會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迎來了新申國科學發展的春天,也迎來了中國會計學會的誕生。
我有幸在中國會計學會籌組、成立和興旺發達的20年中,在學會歷任會長們的領導下,在在座的各位以及今天不在座的老一代學者、專家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借此機會作個匯報。
對學會工作的成就、評價,遲海濱會長作了高度概括的、簡要的總結;從理論的角度,葛家澎副會長的書面發言,對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的理論發展作了評價;惠副會長結合鞍鋼實際,就管理會計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介紹。我想從學會如何組織、推動學術研究方面,講點個人體會,希望對今后做好學會工作有所借鑒。
一、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推動會計學術研究活動,是保持學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關鍵
生命在于運動。學會的生命在于組織推動學術活動。中國會計學會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廣大會計學術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的支持和愛戴,源于她20年來有目標、有計劃而且始終不懈地組織、推動會計領域的各項學術活動。
正是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學術活動,才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才在相當程度上指導了我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我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的舉措,都得到了理論界的支持:新的理論成果開拓了我們進行會計改革的思路;理論研究的一些成果,支持了我們會計改革方案的出臺;在這些方案的貫徹落實中,也是我們理論界進行了很好的輿論宣傳和引導,并在人才培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會計學會從成立之始,原創:就提出了開展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建立具有申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歷屆理事會都肯定并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目標,并要求在世紀之交形成這一理論方法、體系的初步框架。
這一目標是從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我們在會計上借鑒外國的重要教訓,就是照抄照搬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一目標,實際上有兩重涵義:一是把它作為長遠目標,確立會計理論研究的奮斗方向,便于擬定各階段計劃,組織各方面力量開展研究活動;二是明確要求組織學術研究活動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即結合中國國情,結合現實工作,從中國實際出發來研究會計理論,否則就無特色可言了。所以提出\"中國特色\",不是趕風頭,學套話。
20年來,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作了大量工作,無論是在基本理論、概念的研究方面,還是在若干具體理論、方法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成果。例如,會計本質的討論、會計目標的闡述、會計職能(功能)的研究及具體核算方法、準則等具體問題的研究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現在的問題是,按第四屆、五屆理事會提出的在本世紀末形成理論、方法體系框架的目標,尚末實現。20年來,在許多局部問題的研究上,結合了中國的實際,得出了一些必要的結論,但距真正形成體系,還有一定距離。在我們慶祝中國會計學會成立20周年的時候,一方面,為我們所取得的成果高興,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為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努力。
我認為,其申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還缺乏比較深入的研究。例如,會計是否應該和必然具有《中國特色》。對這一點,公開反對的不多,心存疑惑的則大有人在。至少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具有很大說服力的,系統說明中國的會計就是應當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闡述。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一說法如果還能成立的話,還有一些基
本理論問題需要研究: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哪些特點,對會計有無特殊要求?例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的經濟模式與私有制為主體的國家的經濟模式,對會計是否有不同的要求?反映在哪些方面?現在我們對中國特色問題回答不清楚。從概念上說,既然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管理一個部分的會計,當然也應當具有中國特色,這樣推理可以,但具體回答還要作比較深入的研究。我們曾經在課題招標中,有關于\"會計與社會經濟環境的關
系\"問題研究,從承標單位提供的論文看,還是抽象,多數是研究外國,與外國進行比較。這其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對外國的研究,多數是研究外國現在是怎么做,缺乏對外國會計發展究竟有幾個重要階段的研究。外國財務會計這套理論方法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是否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其發展階段是否跟當時經濟發展水平或經濟發
展特點是適應的。我國現在市場經濟發展是個什么階段和水平,與之相適應的外國當時在會計上是個什么狀況。如果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以后,再來借鑒,再來討論中國應當具有什么特色,可能獻比較好說。
2、“中國特色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會計”概念涵義是什么?它與一般所講的“會計”概念是否有差別?這也是一個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正是由于概念上的差別引起了對\"中國特色問題的懷疑。現在一講會計,就好像只是西方的財務會計的概念,就是一套純粹的方法體系。而我們提出的\"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會計\"概念要比財務會計的概念大,它不僅限于一般財務會計,而是既包括會計核算(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也包括會計管理(管理體制、監控體系、人才培訓管理等)的整個會計體系。
3、適應中國國情(政治、經濟、法律、人文等)的會計管理體系的設計、改革、發展應當把握的基本原則和方面有哪些?這方面作過研究,也分析肯定了中國會計應當有特殊性,承認會計應當適合中國國清,但對于中國的國情與會計有關的究竟有哪幾個具體的方面,沒有具體的闡述。另外,實際工作中做了的,也沒有作出理論概括和抽象。如在會計準則設計、制定中,實際上也根據我國國情進行了選擇,出臺的十幾個準則,都考慮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但分別考慮的情況并未抽象出來,究竟是什么情況制約了我們對國外東西的借鑒。又如管理會計,有人就不承認中國有管理會計。那么,中國是否有管理會計(當然這個詞是借用西方的門是否在80年代開放后中國才有管理會計?這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認為,我國從五十年代搞班組經濟核算就是管理會計的內容和方法,國外的一些管理會計也借鑒了我們的一些經驗。可能西方的管理會計多數體現在書本上,我們則有許多東西在實踐中運用。我認為不僅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才產生管理會計,計劃經濟同樣有發揮會計管理作用的要求(如果承認五十年代的班組核算是管理會計的內容的話)。象這樣的一些問題,都有必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來進行研究。所以,會計上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還是很多的,如我國的《會計法》,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它所規范的范圍、所針對的對象有很鮮明的特色。當然,講特色不能不考慮發展階段的特色,階段性的特色也是有必要進行研究的。總得把握幾條東西來把握中國會計的發展,這樣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才有指導作用。
從第一屆理事會開始提出這樣一個目標,到現在這個目標從學會來講還是確認的。如果說80年代、90年代條件不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提出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還不清楚。現在來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大體上己經有了,據此來研究它對會計的影響,研究我們會計上應當堅持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對實際工作是有指導意義的。
過去,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提供了輿論的支持,今后,還有這樣一個任務:理論界本身如何把這些分散的、沒有條理化的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條理化,理論化,真正地形成一個論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著作。期望能以較短的時間實現預定的理論方法體系框架目標,同時提出下一個目標的設想。
二、多種形式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中國會計學會20年的學術活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年會形式為主階段;專題研究小組為主階段;多形式并舉階段。
面對會計這個龐大的隊伍,學術活動需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在總體規劃和短期計劃的指導下,調動各團體會員、會員單位組織學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近年采取的課題研究、優秀論文評選、專題性的有獎征文、地區性的縱談(論壇),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熱點問題的研究。
學術活動力求地域化、原創:小型化、專題化,出成果。全國性的學術活動需要突出主題,精心準備,形成成果。現在的征文形式值得研究改進:應確定主題,組織分散討論研究,提出主題報告,圍繞報告討論、修正、補充、完善,最后形成一個成果。
貫徹\"雙百\"方針。鼓勵不同觀點的爭鳴,推動不同流派形成自己的理論、方法體系,有重點引導某些重點、熱點問題的深入討論研究。
研究成果、新的創見要推廣、普及。舉辦各種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報告會、研討會,交流學術成果、傳播新思維、新方法,創造學術氛圍,活躍研究氣氛,在廣大會計工作者中倡導討論、研究之風。
三、建設一個辦實事、求實效,熱情服務的工作班子
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推動學術研究活動。做學會工作必須有很高的熱,清,為學術界、實務界盡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組織學術研究活動是為了出成果。搞形式主義,單純地追求轟動效應等都難以出成果,要求樹立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
增強學會凝聚力是發揮學會在組織、推動學術活動方面作用的必要條件。凝聚力一方面源于學會活動的內容、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決定于學會能否實施法制(按章程辦事)與民主的原則,正確處理各方面關系,博得會員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