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業情況匯報材料

時間:2022-03-05 04:56:00

導語:農業局農業情況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農業情況匯報材料

本年來,縣農業局在縣委、縣縣政府的準確指導下,一直堅持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農民繼續增收,進一步改變農業發展方法,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完成了“十二五”全縣農業和鄉村經濟不變健康發展的優越開局。

一、首要工作和獲得的成效

(一)糧油生產抗災奪豐盈

本年糧油生產在遭遇繼續大旱的不利影響下,仍取得好收成。糧食生產顯示為面積減、單產增,總產增。全縣糧食播面22.84萬畝,比上年削減0.16萬畝,減0.7%,其中水稻播面11.39萬畝,比上年削減0.33萬畝,減2.9%。糧食總產量99440噸,比上年添加1409噸,增1.4%,其中水稻總產量62246噸,比上一年添加88噸,增0.1%。

油料生產顯示為面積增、單產減,總產減。全縣油料播面10.53萬畝,比上年增0.07萬畝,增0.7%,其中油菜籽播面10.09萬畝,比上年添加0.11萬畝,增1.1%。油料總產量12644噸,比上年削減805噸,減6%,其中油菜籽產量12002噸,比上年削減778噸,減6.1%。

(二)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以“三大示范園區”建設為龍頭,具體推進我縣主導產業健康發展。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微弱。扎實創立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并成功授牌,成為湖北省第一家“出口食用菌安全示范區”;加速建設“1+4”噴鼻菇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指導全縣新發展食用菌1.24億袋,比上年添加1480萬袋,增13.6%,其中越夏噴鼻菇9974.84萬袋,增12.2%,反季噴鼻菇2404.3萬袋,增12.3%。果茶發展邁出新措施。結合低丘崗地革新項目建設,高規范、高質量建園、定植和治理,大力推行綠色防控、間作套種等形式,新發展柑桔8000多畝,生果產量估計11400噸,比上年添加2106噸,增22.7%,其中柑桔產量估計9822噸,增27.6%;圍繞茶葉示范園建設,大力推行無性系穴盤育苗移栽形式,繁育優質穴盤苗50萬株,新發展茶園5000畝,估計茶葉產量672噸,比上年添加93噸,增17.2%。養殖產業穩健發展。全縣水產物產量估計2446噸,比上年添加66噸,增2.8%;以建設規范化養殖小區和生豬品改工程為重點,全縣出欄生豬32.32萬頭,比上年添加2.24萬頭,增7.4%。

(三)農業產業化運營縱深推進

大力發展農產物加工業,積極培養龍頭企業,履行“保姆式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全縣擁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0家,其中本年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各1家(遠野風食物、瓦倉大米協作社);規劃以上農產物加工企業到達15家,其中新增2家(瓦倉大米專業協作社、鳴鳳米業公司),估計全年規劃以上農產物加工產值到達16.1億元,同比增進54.8%,農產物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到達0.82:1。深化開展對接活動,組織龍頭企業參與農商農超對接會、優質農產物推介會、第八屆武漢農博會等活動;采取“訂單農業”方法,指導企農對接,簽署無公害糯稻、優質大米、高山反季蔬菜、柑桔等訂單生產基地5萬余畝。加大品牌培養力度,遠野風沖菜、“楚園春”白酒、“楚派”黃酒等7類產物取得綠色食物證書,瓦倉大米取得國家農產物地輿標記證書,森源“別之味”牌噴鼻菇精取得第八屆武漢農博會金獎農產物。

(四)農業科技推行成效分明

疏通農業信息渠道,經過播送、電視、簡報、農業信息網、農信通等多條渠道,提高農業科技適用技能普及率,本年共編發《農業信息》、《農業科技》、《植?!返群唸?5期,發送手機短信60條4萬人次,發放技能材料5萬余份。增強技能指導培訓,采取集中辦班、約請省市專家講課、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等服務方式,認真開展柑桔第四期主干培訓班、測土配方施肥、糧油高產栽培、大實蠅防控、噴鼻菇覆沙栽培、抗旱技能等培訓現場會,組織農技人員深化田間地頭增強指導,培訓指導農民120余場次3萬余人次。開展“三新”樣板示范,在全縣落實馬鈴薯新種類繁育、“兩雜”新種類展現、水稻高產創立、糯稻示范、水稻稻曲病抗性實行、“一池三改”等“三新”實驗示范14處,加快了農業先進科技的使用。

(五)農業生產安全監管不斷增強

增強農資市場監管,與多部分結合法律,開展農資、禁限農藥等專治活動6次,累計出動法律人員437人次,共抽取首要農作物種子樣品447個,觸及種類115個,查驗及格率達100%,現場改正違規行為5起,立案查處6起,化解農天資量糾紛8起。增強農產物質量監測,重點增強對蔬菜生產基地、超市、農貿市場等運營單位的抽樣檢查,累計抽取各類農產物樣品1882個,其中市監測抽樣67個,樣品及格率達98.5%;送市檢測樣品6個,樣品及格率達100%;自檢樣品1809個,樣品及格率達98.8%。增強農機安全監管,加大遷延機年度檢審驗和黑車非駕、違法載人、酒后駕駛等行為整治力度,共查驗遷延機274臺,督辦車牌54副,新培訓考據40人,遷延機、結合收割機千臺事故滅亡率節制在0.5‰以下,全縣農機總動力到達20.93萬千瓦,增進6.8%。增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堅持聯防示范片,以點帶面推進柑桔大實蠅防控,增強農作物病蟲猜測預告,開展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預告精確率達95%以上,保證了全縣農作物生產安全。

(六)農業項目建設獲得新打破

積極對上爭奪項目,認真編制鄉村戶用沼氣池、農機置辦補助、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申報書,爭奪部、省級農業項目,共爭奪項目到位資金1138萬元,其中鄉村沼氣池項目資金520萬元,農機置辦補助資金410萬元,農業救災資金40萬元,測土配方施肥資金30萬元,陽光培訓資金36萬元等。普遍開展招商引資,圍繞噴鼻菇、柑桔、大米等農產物深加工項目開展招商洽商,本年簽約農業項目7個,簽約資金達8.2億元。認真施行在建項目,新建鄉村戶用沼氣池項目“一池三改”2035戶;農機置辦補助項目補助農機具1733臺套;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化驗土樣0.6萬個,獲得分析化驗數據3萬個,全縣推行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14萬畝。

(七)農民收入繼續添加

估計全縣農民全年人均純收入到達7912元,人平添加1032元,增15%。

(八)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本年來,我局以“講負責、比奉獻、看結果”為主題,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創優”、“五型機關”創立和“三萬”等活動為契機,從抓學習教育和準則建設動手,增強實踐思想武裝,認真落實“五個基本”,深化推進“十個全掩蓋”,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干部職工的工作作風分明改變,農業部分“敬業為農、優質服務、清廉高效、貢獻提高”的新形象進一步獲得展示。本年我局先后取得全市精神文明創立工作先進單位、全縣“三萬”活動先進單位、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幫扶單位、全縣“五五”普法依法管治先進集體、全市農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曹必榮、譚思俊、楊守生等23名同志取得縣級以上聲譽稱號。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成本上漲快。本年水稻種子價錢上漲25-33%,農藥如尿素、復合肥、過磷酸鈣、碳胺辨別上漲41%、30%、25%、33%,柴油上漲25.6%。生產成本的快速上漲,影響了農民耕田的經濟效益。

(二)農業產業化運營程度不高。龍頭企業遍及規劃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物精湛加工少,農產物加工程度遠遠低于全市均勻程度;農企聯合機制不夠健全,帶動才能和市場拓展才能較弱。

(三)農產物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施行市場準入準則后,對農產物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且農產物安全監管觸及面廣,任務深重、責任嚴重,當前的技能力量、檢測設備及經費保證還不適應工作要求。

(四)農業基本設備單薄。近年來,我縣雖逐漸加大了對農業和鄉村的投入,但因為資金投入和科技支持不足,農業基本設備系統不夠齊備,生態情況軟弱,抗御天然災禍和市場風險才能不足,農業弱質產業的位置還沒有基本改動。

三、2012年農業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三化同步”(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化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兩增同步”(農業增產增量、農民增收同步推進)的工作目的,著力改變農業發展方法,突出主導產業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運營、科技推行運用、農業項目建設、農產物質量安全等重點,創新行動,不斷提高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為“建設全省山區經濟第一縣,在宜昌領先完成具體小康”目的做出新的更大奉獻。

(一)工作目的

1、農大家均純收入增進15%以上。

2、新發展果茶1萬畝、食用菌1.3億袋,糧食總產到達9.8萬噸、油料總產到達1.2萬噸。

3、農產物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到達1:1。

4、新引進培養1家科技含量高、產物附加值高的農產物加工企業。

5、積極向上爭奪到位項目資金700萬元以上。

(二)工作重點及辦法

1、以高產創立活動為重點,著力攫取糧油再豐盈。依照“五統一”的要求,在沮河沿岸集中連片開展萬畝優質水稻、優質油菜高產示范片創立活動,全縣不變發展水稻11.7萬畝,油菜10萬畝以上,努力攫取2012年糧食、油料生產增單產、穩總量。

2、以農業示范園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特征產業層次。繼續加速噴鼻菇產業園、柑橘示范園和精品茶園建設,提高農業示范園建設規范和帶動效應,推進農業特征產業提檔升級,全力打造沮東菌、沮西茶、沮中果三大產業板塊。

3、以農產物加工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營。扶優壯強龍頭企業,力爭2012年規劃以上農產物加工企業加工產值添加30%以上。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優化招商行動,加大招商力度,力爭農業招商工作完成新打破。積極拓展農產物市場,大力推介我縣優質農產物。

4、以項目建設為重點,著力夯實農業發展基本。精心挑選和包裝項目,加大對上爭奪力度,努力完成項目爭奪新打破。認真施行在建項目,保證高規范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充分發揚項目標發揚最大效益。

5、以科技入戶工程為重點,著力增強農業科技支持。增強農業科技推行服務公益性本能機能,大力開展農技人員常識更新、鄉村適用人才等培訓,提高服務農業的才能。大力推行農業“三新”技能,辦妥“三新”樣板示范,培養科技示范戶和帶頭人,提高農業科技程度。積極培養機耕機收服務隊、植保機防隊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規劃化和產業化程度。

6、以增強監管為重點,著力保證農業生產安全。進一步增強農業投入品、農產物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超市的監管,保證農產物質量安全。抓好農作物病蟲疫情的猜測監控,增強農業抗災救災,努力減輕各類不成猜測要素給農業形成的災禍缺掉。加大遷延機田檢路查和服務力度,實時排查隱患,保證不發生重特大農機安全事故。

7、以隊伍本質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服務農業的程度。繼續深化開展“創優”、新“三萬”活動,切實增強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扎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黨風廉政建設,完善各項準則,優化黨建工作機制,努力打造一支清廉高效的農業干部隊伍。統籌做好文明創立、政流行風、社會維穩、安全生產、扶貧幫困、工青婦、離退休干部治理等工作,保證農業系統的和諧不變和農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