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大傾角青春譜華章
時間:2022-02-27 11:00:00
導語:攻克大傾角青春譜華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記綠水洞煤業公司全國優秀采煤隊長陳勝明
初識陳勝明,他那堂堂的儀表,和謁可親的面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凝視著這個30來歲的小伙子那充滿笑意的臉龐——憨厚、樸實、堅強,更多的卻是睿智……翻開大傾角采煤厚重的歷史,你才會深深地了解到這笑容來得多么的不易!進而深入了解后,讓人發現他對采煤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他那披星戴月,不辭辛苦的品德,讓你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
陳勝明,生于1964年12月,重慶永川人,1983年1月參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在綠水洞煤業公司掘進一隊、掘進五隊、掘進六隊、采煤一隊、采煤五隊、采煤三隊工作,歷任班長、副隊長、黨支部書記、隊長職務。1994年4月至1996年8月,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工程管理系學習。1991年被評為四川省新長征突擊手,曾12次被地、市、局、礦評為優秀共產黨員,4次榮獲局礦“勞動模范”稱號。
綠水洞煤礦建礦20多年來,已開采1000余萬噸商品煤,但余下的5000萬噸儲量的煤層傾角均在35º以上,多種采煤方法均宣布流產,面對波蘭綜采失敗的陰影,面對大傾角綜采在國內還沒有成功的先例,能否攻克“大傾角煤層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關,是該礦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試采的重任就歷史地放在了采煤三隊身上。陳勝明毅然挑起了大傾角綜采攻關重任,出任了綜采隊隊長。從此,開始了他人生最為艱苦的攻關歷程。
一、創新管理挑戰大傾角
面對新組建的隊伍,必須有一個團結有力、奮發有為的班子,陳勝明深知這一點。在管理人員的選拔上,他提出了“五能兩會”和“三看三不看”:即以能吃苦、能吃虧、能沉住氣、能團結人、能顧全大局,會管理、會專業技術;看實績不看來頭,看表現不看背景,看公論不看關系。由此造就了一個有事業心、有責任感、有戰斗力的鋼班子,并帶出了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鐵隊伍。
陳勝明鐵了心一定要堅持下來。37度的陡坡,13噸重的端頭支架被螺絲釘固定在平板車上,用鋼絲繩牽引著一點一點地往下放。鋼絲繩的另一頭是回柱絞車,為了防止支架出軌,幾乎每移動20厘米就要開動一次絞車的電源開關來把鋼絲繩繃緊。這個龐然大物已經把坑道里的鐵軌壓得變了型,一遇磕絆,就會轟然傾倒。一次支架在運輸巷道的平地上就曾傾倒出軌,害得陳勝明和他的隊友們只穿著褲衩、站在齊膝深的水里面,用千斤頂頂了3個多小時,才把這個“大家伙”重新扶上軌道。嚴冬的坑道水刺得骨頭里面象是有千把錐子在亂鉆,從水里出來,全身都是青一塊紫一塊。有隊員計算過,在這被稱作大傾角的采煤工作面上,支架每移動一段20多米的距離至少要開關電源100余次,至少要花上6個小時。
鋼絲繩每往下放一次,隊長陳勝明的心就要緊上一次。因為,綠水洞煤業公司的煤經過20余年的開采,坡度小于35度的煤層已經基本采完,剩下的就是這些儲量極大然而像懸在半空中的大傾角煤層。但是,大傾角的煤層又不能不開采。自1992年以來市場的疲軟已經把綠煤和它的上千名職工逼到了絕境上:前后好幾百名職工下崗,在崗的職工每月收入不足300元。開拓荒山種蔬菜糧食、養雞喂豬已經變成了煤礦工人家庭中值得羨慕的日子,挖附近農民收獲過后地里剩余的指姆大小的紅薯填肚子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許多家庭一天只能夠吃上兩頓飯。
端頭支架每往下前進一寸,隊長陳勝明懸著的心就要往下放下一寸。在坡度35度以上的煤層進行機械化綜采作業,這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在世界采煤歷史上也是久攻不破的難題,綠水洞煤礦能行嗎?畢竟綠水洞這樣干了,責任狀也已經立下了——如果不成功,干部免職、職工下網。責任狀硬啊,職工見慣了下崗的凄慘,最擔心、害怕的就是下崗了。1997年12月15月,49架機械化綜采支架靜靜地躺在礦井外的平壩里,在鑼鼓聲中接受如潮水般涌來的礦工和他們的家屬們的檢閱。這一天,陳勝明飽含著熱淚與大家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這些冷冰冰的鋼鐵,一遍又一遍地聽著他們對攻關組隊員們說著相同的祝愿的話。陳勝明知道,全體礦工的生活在希望就攥在自己的手中。整整花了8天時間才把端頭支架個這第一臺也是最重的一臺綜采支架運到采煤工作面上。
二、拼搏奉獻決戰大傾角
1997年10月,新隊伍剛組建,工作千頭萬緒,陳勝明把即將臨產的妻子送回老家,自己蹲在單位以隊為家,在地面調試和井下安裝、試采時間里,他沒有休息一天。老母病重,他也未回去看一眼,陳勝明太忙了,他太愛他的大傾角了。每當井下出現難題時,他總是及時趕到現場研究處理。2000年3月,5634工作面遇老塘特大涌水,端頭支架和橋轉機被淹,他脫掉衣褲,與工友們一同跳入齊腰深冰涼刺骨的水里清收煤矸清洗水泵底閥。為了安裝成功,他堅持一直在現場指揮,同工人一起勞動,一起作業,2001年8月,工作面中部遭遇罕見陷落柱,支架無法接頂,陳勝明帶領幾名經驗豐富的工人,爬到支架頂上,按安全措施一邊指揮,一邊傳盤料、架要垛、鋪假頂。2000年10月,割煤機出現故障,在用戶排隊購煤的銷售旺季,如果不及時排隊故障,礦必將脫銷,而脫銷就意味著失去市場份額。關鍵時刻,陳勝明與輪流進班的技術人員一道查故障、找原因、對癥下藥,奮戰二十多個小時,送進去的保健他讓職工先吃,差一份保健,職工們都說分一份給他,他卻不舍得讓工人們挨餓,就說:“我身體棒,能行。”
大傾角支架安裝成功了,但由于自身重力和坡度的影響,采煤機在向煤壁挺進的同時也在往下滑,逐漸的就偏離了煤層的走向。如果這樣下去,大傾角采煤也就會淪為空談。從下井的第一天,陳勝明就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地面上是沒有找到答案的,要成功就只能依靠大膽的實踐與創新。19歲就下井采煤的陳勝明,后來又通過三年的理論學習,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當別人在工間休息的時候,他手里拿著紙和筆,一會兒在機頭、一會兒在機尾,跑過來跑過去,不停地琢磨和記錄、計算。當7本厚厚的筆記本全部劃完,當他終于把想法形象地向大家講述的時候,隊友們聽明白后只用了兩字來評價——“絕了”。就像是猜謎語,答案一被說出來你就會覺得竟是如此的易懂:當人推著板車上坡時,貨物太重怎么辦?當然,你就會自然地想到改變車輪的方向,先向斜著往左推,然后再改變車輪方向斜著往右推,這樣板車就可以順利推上坡頂。陳勝明提出如果采煤機改直推為向斜坡上方推進,液壓泵再給機器一個向斜上方的推力,那么這個力自然就會抵消掉機器自身向下滑的部份重力。這樣一來,機器運動的軌跡整體看來就會是在一條直線上運動,機器再也不會滑不去了。
為了提高安裝工效,縮短搬家周期,在工作面第二次搬家時,陳勝明又大膽提出“支架橫式下放”安裝新方法,使安裝效率提高60%,安全和安裝質量得到更好保障。大傾角綜采工作面能否防止支架和運輸機下滑,是其生產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大傾角試采初期,為防止支架和運輸機下滑,工作面設計安裝了整體聯動防滑千斤頂。這些千斤頂在實際操作過程不方便,故障多,特別容易發生斷鏈傷人事故。陳勝明查資料、問專家,提出采用機頭超前的偽斜開采防滑新主張,取消了防滑千斤頂,防滑效果十分顯著。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斗,在35度到55度這個過去的大傾角采煤禁區成功地實現了機械化采煤。
三、精心組織科學管理
大傾角綜采設備多、技術含量高、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組隊之初,他就編寫了1200余條的《大傾角綜采管理辦法》。1999年底,陳勝明倡導施行了“末位淘汰制”,他給職工講形勢、談現狀、交流意見,使全隊職工明白了道理。當個別職工不敢把被淘汰的消息告訴家屬時,陳勝明就會親自到職工家中把事情原因向其家屬講清,并鼓勵職工重新學習再上崗。該管理辦法執行一年多來,得到了絕大部份職工及其家屬的理解、支持,增加了職工的壓力,更激發了他們的活力、動力,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油脂、配件是綜采材料管理的老大難問題,陳勝明擬定的《材料管理辦法》,對班組、個人的義務和責任進行了落實和劃分,有效地堵塞了綜采材料管理的漏洞;工傷管理是基層連隊的民心工程,陳勝明結合局礦有關精神,在采煤三隊施行《工傷管理辦法》,對不同責任的班組及個人劃分了不同的工傷費用及罰款,通過強有力的制度管理,有力地促進了安全生產。
在大傾角綜采期間陳勝明不知奉獻了多少個休息日,但他卻沒有多拿一點報酬。正是在他的切實領導和模范帶動下,采煤三隊1998年試采僅7個月,生產商品煤13萬多噸;1999年僅156天時間,完成24萬多噸商品煤;2000年,克服老塘特大涌水、過斷層等,完成商品煤40.37萬噸,全員工效達11.6噸/工,材料消耗低于3.86元/噸,創下了局礦原煤安全生產優異成績。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勇于創新的大傾角精神
大傾角采煤技術的成功吸引了全國各地煤礦來到綠水洞煤礦參觀學習,甚至連俄羅斯、美國等采煤技術先進的國家紛紛來函聯系考察事宜。山東兗州煤礦在10多度的煤層上試驗機械化采煤都曾失敗過,將信將疑地來到了綠水洞煤礦后,許多人還在在面上就嚷著說:“其實用不著下井看,肯定是假的“。然而下井看到綜采設備在人都部不穩的57度的陡坡上轟鳴后,都驚訝得合不攏嘴。如果沒有大傾角精神,沒有一批勇于創新勇于奉獻的綠煤人,大傾角綜采也許還是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