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奉獻無涯
時間:2022-12-04 02:29: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奉獻無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冬,楓葉紅遍。阜寧縣出國勞務培訓班門前,彩旗招展,車流人流熙熙攘攘,第九期出國勞務學員培訓的畢業典禮正在這里舉行。只見一個50出頭的漢子,顯得格外忙碌和興奮,他便是阜寧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蔡國賢,一個被群眾譽為奉獻無涯的好公仆。1997年7月,蔡國賢由阜寧縣物資局局長調任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此時的勞動工作面臨的是:城鎮職工就業壓力增大,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保險費征繳率持續下滑,欠發退休人員養老金數額巨大;失業保險基金籌集困難,下崗失業職工基本生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而且隨著退休人數的急劇增加,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越來越大,基金運行十分困難……
蔡國賢通過集思廣益,首先摸清全縣“家底”,并對癥下藥,在勞動保障系統果斷實施“33322”工程,即“三個提高”: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提高全社會保險費征繳率,提高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三個收回”:收回企業陳欠的社會保險費,收回企業借資補發的養老金,收回虛報冒領的養老金;“三個爭取”:爭取縣財政安排,爭取社會募捐,爭取省市基金調劑;“兩個控制”:控制參加統籌人員的數量,控制職工提前退休;“兩個建立”:建立社會保險費結算中心,建立離退休人員社區服務組織。由于目標明確,措施到位,一舉扭轉了全縣社會保險工作的被動局面,使阜寧的社會保險和再就業工作連續三年受到鹽城市政府表彰獎勵,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得到了省勞動廳通報表揚,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勞動保障工作乘勢而上。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蔡國賢始終把工作的立足點放在“為職工解愁,幫農民增收”上。近年來,阜寧縣委、縣政府把縣屬企業改制、改組、改造作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舉措來抓。身為改制工作團團長,通過深入調研,蔡國賢提出要率先成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領導小組,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心。他還指導和幫助全縣44個部門和企業相應成立了再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管理和發放。中心掛牌后,他要求中心工作人員對每個下崗人員必須做到“家庭住址、經濟狀況、聯系電話、就業意向、職業技能、臨時從業情況”六個清楚,發放下崗生活費必須做到“一個不漏、一天不拖、一分不少”。
針對該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致富門路不寬的實際狀況,蔡國賢提出,配備精兵強將,把勞務輸出作為富民強縣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并身體力行調研、走訪、出思路。目前,阜寧縣已初步建成了以縣勞動局職業介紹所為龍頭、鄉鎮勞動所為主體、其他職介機構為補充的勞務輸出網絡,每年有組織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在5000人以上,境外勞務輸出100人以上。據初步統計,阜寧縣現有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已達11.8萬人,年實現勞務收入近6億元,勞務輸出已成為地方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作為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黨總支書記,蔡國賢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更是人民的公仆。這幾年,勞動保障部門的工作格外繁忙,他常常起早帶晚加班加點,有時節假日也不休息,加班晚了,到大排檔吃一碗刀削面了事。局機關離休干部周日臻同志病重期間蔡國賢多次到病床前看望,老周病故后他又主動幫助張羅料理后事,親自主持開追悼會。而自己的父親在前年11月去世時,由于他有意“封鎖”消息,同事、熟人、朋友等好多人都毫不知情,甚至連他的鄰居也未覺察。1997年至2001年間,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投資的建筑工程款達370多萬元,蔡國賢都要求分管負責人和經辦人嚴格按照《建筑法》、《建筑工程管理條例》、政府采購等有關規定進行公開招標,重大問題集體決策。他始終認準一條理:只有自己行得正,才能一呼百應。
蔡國賢以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的赤膽忠誠,拼搏進取,勤于實踐,創造了經濟欠發達地區搞好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奇跡。近年來,阜寧縣在養老保險基金年缺口1500萬元左右的情況下,較早地實現了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在資金籌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用較少的成本實現了下崗保障與失業保障的并軌,促進了市場就業機制的形成。
近兩年來,蔡國賢以他的勤實和奉獻,連續被鹽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和“鹽城市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