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王進喜-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

時間:2022-12-04 03:03: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王進喜-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先進事跡:王進喜-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

一頂普通的工作帽、一身沾滿油污的工作服、一張粗曠而剛毅的面孔,還有那在冰天雪地中手握剎把的身影……

這是從六十年代起,全國人民就已經熟悉的鐵人一一王進喜的形象。他是一個在我國石油工業第一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是中國工人階級杰出代表

“我們為黨爭光,為人民爭氣,為了多打井、多出油,快快把咱們國家建設強大,吃點苦,受點累算個啥!艱苦就是光榮,艱苦就是幸福。”

1960年春,正當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美國加緊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蘇聯又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在這嚴峻的時刻,我國在大慶地區發現了儲藏量十分豐富的大油田。根據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在大慶拉開了序幕。王進喜同志就是這時候帶領一二0五鉆井隊,從玉門千里迢迢來到大慶的。

來到大慶,王進喜看到天南海北前來參加會戰的幾萬名戰友,看到鐵路沿線擺了幾十里長的堆積如山的設備器材,看到就要開發的一望無邊的大油田,渾身充滿了力量。他滿懷激情地站在大草原上,扒開積雪,從地上抓起一把土來。嘿!這是什么樣的土啊?黑呼呼的!這時,他仿佛看見了覆在這黑土下大片大片的油層。他撩開身上的老羊皮襖,大聲地對戰友們說:“看,這兒就是大油田,這回咱們可掉進大油海里了!同志們,甩開鉆機干吧!這一下子可要把咱們國家貧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這個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的老工人,高興得熱淚直流。他恨不得一拳頭砸開地層,讓烏黑發亮的原油嘩嘩地噴射出來……

三月的大慶,朔風呼號,滴水成冰,由于會戰上得很猛,幾十萬人一下子從全國四面八方匯集到大荒原上,一時出現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住產生了大問題……

為了戰勝困難,油田黨委組織會戰職工召開了動員大會,工人們紛紛表示決心,要克服困難,拿下大油田。王進喜說:“我們工人階級,就是要有這樣的雄心,現在我們吃點苦,流點汗,為的是快快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強大,只要國家有了油,咱們石油工人再苦再累也高興。”

這時候,鉆機還沒有運到,鉆井隊天天派人到車站去等。王進喜更是坐不住,睡不穩,為做好開鉆準備而到處調查訪問,了解地層情況。不幾天,鉆機到了,但是吊車、拖拉機不夠用,60多噸重的鉆機躺在火車上卸不下來。大家都很著急,王進喜說:“沒有吊車,咱們有人在。不是說人是最可寶貴的嗎?只要有人在,咱們就有辦法把鉆機卸下來。”

全隊的工人們被隊長那沖天的干勁和激情所鼓舞,“上呀”!一聲吶喊,大家行動起來,從清晨一直干到太陽偏西,硬是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把鉆機從火車上卸了下來,運到井場。接著,他們又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聳立在大荒原上。

可是,要開鉆,沒有水不行。當時,水管線還沒安好。王進喜對大家說:“咱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有人建議用盆端水,有人不同意,說:“你們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的?”王進喜理直氣壯地說:“就是我們國家!”

他帶領著工人們與井場附近的群眾一起,硬是用桶挑、盆端,奇跡般地運來了幾十噸水,使鉆機提前開鉆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終于噴出了烏黑發亮的原油。

為了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堅持會戰,油田黨委號召大家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己動手蓋房種地。王進喜立即組織職工家屬打土坯揀木料,用自己的雙手蓋起一棟棟“千打壘”的土房。他還帶領大家開荒種地,沒有拖拉機,就用人拉犁。經過二年奮戰,到1962年,他領導的鉆井二大隊蓋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千打壘”宿舍,這一年,收獲糧食5萬多斤,蔬菜幾十萬斤。當嚴冬到來的時候,全隊的工人和家屬都住進了溫暖的新房,吃上了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

大慶油田發展起來了,但王進喜仍然不忘艱苦奮斗,勤儉建國。他親自組織了一個廢舊材料回收隊,和工人們一起,風里、雨里、泥里、水里,連一顆螺絲釘、一小塊廢鋼鐵都揀起來。這件事,受到廣大工人和干部的贊揚。但有些人不理解王進喜為什么要去關心這樣一件“瑣碎”的事情,個別人還說什么“搞回收沒出息,不光彩。”王進喜把回收隊帶到十年前打下的第一口井邊,回顧當年“人拉肩扛搞會戰”的情景,他對大家說:“艱苦奮斗的傳統永遠不能丟。把散失的材料撿回來,重新用來建設社會主義,意義大得很!”

在王進喜帶動下,大慶油田許多單位都成立了回收小隊或修舊利廢小組。他們把回收來的許多鋼材修好配好,重新安裝成井架,并將一些廢舊設備修復了再用。王進喜高興地說:“這些井架、設備,不光大油田用得上,有的還可以交給地方用,堅持這樣做,我們國家就能發展得更快了。”

“國家缺油就要把油搞出來。要搞油就會有困難,這不是看戲,不是上館子。你不去斗爭,要我們共產黨員干什么?”

王進喜1959年在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期間,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著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家伙干啥?”別人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那是燒的煤氣。”聽了這話,他沒有再問下去。心想:我們這么大的國家沒有汽油怎么行呢?我是一個石油工人,眼看讓國家作這么大的難,還有臉問?他越想心里越沉重,到人民大會堂開會,心情也一直不能平靜。休息時間,他一個人悄悄地躲在一邊,悶著頭抽煙……

他總感到那煤氣包象千斤重擔壓在自己的身上,壓在中國石油工人的身上。他對戰友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工人階級的責任。”

從北京回到大慶,王進喜更是沒日沒夜地干在井臺上,恨不得一口氣就鉆出一口油井來。

一天,天剛蒙蒙亮,王進喜在井場上指揮工人放井架“搬家”,忽然一根幾百斤重的鉆桿滾下來砸傷了他的腿。王進喜痛得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一看,井架還沒放下,幾個工人在圍著搶救他。王進喜急了,對大家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猛地站起來,舉起雙手,繼續指揮放井架,鮮血從他的褲腿和鞋襪里浸了出來……

領導和工人們堅持把他送到醫院。但王進喜怎能安心住下來呢?一天深夜,他深一腳、淺一腳地從醫院回到鉆井隊,只見他手里拿著拐棍,腿上的繃帶沾滿了泥。大家趕快幫助他收拾床鋪,讓他休息。可是,還沒等安排好,王進喜已經拄著拐棍上井去了。

打第二口井的時候,王進喜的腿傷還沒有好,整天拄著雙拐在井場上來回指揮。一天,轟隆一聲,鉆機上幾十斤重的方瓦忽然飛了出來,井噴的跡象出現了。

井噴,就是埋藏在地層深處的水、原油和天然氣,突然夾著泥沙,在地層的高壓下迸發出來,如不趕快壓住,不僅會井毀人亡,連那高大的井架也要被吞沒到地層里去。在這十分危急的時刻,王進喜忘記了自己的腿痛,立刻奔上前去。壓井噴需要用重晶石粉調泥漿,井場上沒有,他當機立斷決定用水泥代替。一袋袋水泥倒進泥漿池,沒有攪拌機,水泥都沉在池底。這時,王進喜奮不顧身,把雙拐一甩,說了聲:"跳!"就縱身跳進了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來攪拌泥漿。幾個年輕小伙子一見隊長這樣,也跟著跳了進去。他們在泥漿池整整奮戰了3個小時,險惡的井噴終于被壓下去,油井和鉆機保住了,而王進喜他們的手上身上卻被堿性很強的泥漿燒起了大泡。當王進喜被同志們扶出來時,腿疼得使他撲倒在鉆桿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從臉上滾下來。

王進喜哪里是在打井?他簡直是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一口口油井!他成日成夜地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凍窩窩頭;困了,倒在排好的鉆桿上,蓋件老羊皮襖,頭枕鉆頭休息一會兒;天下雨了,頭頂雨衣不離開井場。他為油田甘愿吃苦,為油田勇于獻身。他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來抒發自己的革命豪情:“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

有一次,他幫助一個井隊治服井噴,在井場上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回到大隊時,渾身上下都沾滿泥漿,兩只鞋用繩子綁著,已經分不清鞋和腳了。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碗掉在地上,人卻靠在墻邊睡著了。工人們見他一天天消瘦,眼眶越來越深陷下去,都關切地要他注意休息,他卻說:“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一天,王進喜和戰友正在快速鉆井,突然天氣驟變,狂風夾著雷聲,在原野上鋪天蓋地席卷而來。不一會,暴雨傾盆而下,打得人們連眼睛都睜不開。為了鼓勵大家堅守崗位,王進喜手握剎把屹立在風雨之中,一邊干活,一邊隨口吟出一首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再大困難也不怕!”這首詩就像一曲戰斗的號角,此詩一直激勵著中國石油工人,為多出油、快出油而艱苦奮戰。

井場附近的老鄉們,看到王進喜日日夜夜拼死拼活地干活,深深地被他這種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獻身精神感動了,他們向工人們夸贊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

從此,“鐵人”這個光榮的名字很快便傳開了。“向鐵人學習!”“發揚鐵人精神!”的口號響遍了整個大慶油田。

“我們當了國家主人,也要當油田主人。要拿下大油田,沒有一股闖勁不行,沒有一身硬功夫、真本事也不行。”

王進喜不僅在工作中不怕吃苦受累,而且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技術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他經常對人說:“干工作光有一股子干勁,猛打猛沖是不行的,張飛還粗中有細嘛!打井一定要注意質量。要對油田負責一輩子,就要對質量負責一輩子。”他每打完一口井,都要發動大家認真地總結經驗。一次,他們隊打的一口井,質量稍差些,王進喜堅持推倒重來,并且在以后年年都帶領工人去看,要大家記住這個教訓。就是驗收合格的井,他每隔一段時間也要回去看看,征求采油工人的意見。后來,油田上推廣了他們這個“四訪”經驗,成為一項固定的制度。

1963年,油田指揮部號召打直井,要求井斜由原來的5度縮小到3度。這在當時是很高的質量標準。王進喜接受任務后回到隊里,和工人、技術人員一起一邊調查研究地層情況,一邊改革鉆頭鉆具,邊干邊總結經驗,終于用40年代的老鉆機打出了當時全油田第一口斜度只有2度的直井,后來又降低到只有半度多,為全油田創造了打直井的寶貴經驗。

王進喜原來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為快出油、多出油、出好油,不僅舍得吃大苦、耐大勞,而且努力學習文化,學著作,學技術。他身邊經常帶著一個小本子,每次到上級機關開會,他都到技術部門細心地搜集世界各國石油發展情況的資料,詳細地摘錄:總產量多少,按人口平均數多少,以及打井、采油的新紀錄、新技術等等。他仔細研究這些情況,一心想著怎樣更快地把我國石油工業發展上去。他對人說:“井沒有壓力噴不出油來,人沒有壓力就干不出好的工作來。”他曾反復地想過應當組織多少個勘探隊,多少個鉆井隊,要在多長的時間內,把我國一切可能含油的地方統統普查一遍。

王進喜熱愛自己的專業,有熟練的操作技術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但他并不滿足,經常和工人們一起鉆研技術,進行技術革新。他們隊和兄弟隊一起搞成了鉆機整體搬家、鉆頭改進、快速鉆井等很多項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我國的鉆井速度和鉆井水平。由于他對發展鉆井工藝技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61年油田黨委授予王進喜同志“工人工程師”的稱號。同志們稱贊說:“鐵人思想紅,技術精,是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的專家。”

“我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為了黨的事業活著。”

王進喜由于長時間的過度勞累,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十多年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一直折磨著鐵人,但他從不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領導上多次要他住院治療,他總是借口工作忙不去。有一年,他勉強到療養院療養,可是,沒有多久就呆不住了,他覺得耳朵里聽不見鉆機響,眼前看不見井場沸騰的景象,生活中就缺點什么,最后還是提前出院回到了油田。

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開會,會還沒開完,他的胃就痛得支持不住了,領導見病得很重,當即派一個醫生送他到北京治療。這一次,經醫生仔細檢查,王進喜被確診患了胃癌,而且已到了晚期。有關部門集中了北京和一些地方的優秀醫生為他治療。動手術前,組織上把真實的病情告訴了他,鐵人鎮靜地說:“請領導和同志們放心,這沒啥了不起,讓醫生放心大膽治療,治好了,我繼續干革命;治不好,他們也可取得一些經驗。”

手術以后,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常常痛得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但他一直用最大的毅力堅持學習,一天也不放松。他身在醫院,心里卻時刻關心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關心大慶油田。一天,他聽說我國又發現了一處新油田,興奮極了,他對人說:“我們這個國家就是塊寶地,不是什么‘貧油'''',是‘富油''''啊!一定要抓緊勘探,我病好了一定拼命再干他幾十年。”

中央有關部門和大慶的領導同志去醫院看望他,鐵人又反復提到新油田的事,并且建議大慶回收隊成立一個修理車間,把收回來的廢舊鋼材、井架和鉆機都修復起來,大力支援地方搞石油工業。他說“我們國家石油工業還不發達,我們要想辦法多成立地質隊、鉆井隊,把全國可能產油的地方都普查-遍,淺油層交給地方,深油層由國家開采,這樣上下一起辦,大家都發揮積極性,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就更快了……”

每次大慶的領導和同志們去看望他,他都要詳細地詢問:工人們學習怎樣?打了多少新井?有什么新創造?還有什么困難問題?

醫院里的醫務人員和大慶來探望他的干部、工人們都說,鐵人成天思念的、談論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國家的石油、大慶的生產、新油田的建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也沒有離開我國的石油工業!

在住院期間,他不僅經常考慮工作上的問題,連職工生活方面的許多細小的事情,也都想得很周到。雨季到了,他問職工家屬住的房子漏不漏?冬天下雪了,他問油田邊遠地區家屬住地的供水管線凍住了沒有?聽說有的職工調往新油田工作,他又問他們的家屬有沒有人照顧?連因工犧牲八、九年的工人張啟剛遠在陜西家鄉的老母親,他都一直掛在心上,問老人家生活上有沒有困難?他還深情地對回收隊的同志說:“你們回去要養一、二百頭豬,蓋個溫室,多種些新鮮蔬菜,逢年過節給每個鉆井隊送一些去。他們常年在野外打井,最辛苦,流動性大,沒有條件搞這些。”

同志們見他說得很吃力,勸他安心養病,先別想這些事。他說:“我是共產黨員,怎么能不想?……”說著說著,眼睛潤濕了。

鐵人時刻懷念著大慶油田的一草一木和大慶的工人同志們。在昏迷狀態中,他常常斷斷續續地自言自語,講的都是有關大慶油田的事,好象他已經回到了大慶,在井旁工作著,和戰友們交談著。1970年11月初,王進喜的病情急劇地惡化,已經不能起床了,但他還懇切地對守候在他身邊的醫護人說:“讓我回大慶看看吧,我想看看同志們,看看大慶油田。”

總理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聽到鐵人病危的消息,都先后來醫院看望他。

燃化部和大慶油田的領導同志、鐵人的老戰友們,日夜守候在他身旁。

劇烈的病痛折磨著他,當他最后一次從昏迷中蘇醒過來時,用顫抖的手從枕頭下邊摸出一個小紙包和一個小本子,交給守候在他身邊的同志:“這筆錢……請組織上花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不困難……”人們打開紙包,里面是組織上因他母親、愛人、孩子長期生病,補助給他的錢。小本子上記著哪年哪月補助多少。這些錢一分也沒有動。

看到這情景,同志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1970年11月15日,為我國石油工業奮戰了一生的鐵人與世長辭了。

成千上萬的大慶工人、干部、解放軍指戰員、職工家屬和孩子們來到追悼王進喜的會場,含著淚水向鐵人的遺像告別。一批又一批人離去,一批又一批人到來,悼念的人流幾天幾夜延綿不斷……

人們崇敬鐵人,懷念鐵人,鐵人永遠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今天,我們更加懷念王進喜同志。他為了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犧牲的鐵人精神,更需要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去學習,去繼承,去發揚光大。

鐵人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