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委主任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02 03:14:00

導語:工委主任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委主任事跡材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以一名老黨員的高度責任感,拖著多病年邁的身軀,奔走在克什克騰草原,燃燒自己的心血,點燃一盞盞燈,照亮一片片天地。公仆情懷,可歌可泣,可碑可傳。

在美麗的貢格爾草原,活躍著一支關心下一代的工作隊伍,他們中間大都是七十古稀的老年人,被當地群眾親切地譽為“老有所為的群體”。他們的帶頭人就是克旗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同志。

15年來,*時刻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暮年不已,不求所取,只求奉獻,滿腔熱忱全身心地投入到關心教育下一代的事業中來,從而使克旗關工委的工作走進了赤峰市、自治區同系統的先進行列,并連續三次被評為市、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1990年,*同志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4年、1999年兩次被自治區老干部局、關工委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1993年、1997年、2000年三年被赤峰市黨委、政府和老干部局、關工委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模范老干部”、“老有所為先進個人”;2000年被中央關工委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優秀工作者;1998年9月,內蒙古電視臺《走進生活》欄目為他錄制了題為《一心撲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上的老人》的專題片,在全區產生了很大反響。

排阻接重任無私獻愛心

*,1948年參軍,1949年入黨,曾轉戰南北,屢立戰功。1976年從團政委的崗位上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后歷任敖漢旗委副書記、克旗委副書記、顧問。離休后,他本可以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可他又擔起了旗黨委交給的關心下一代工作任務。自從開始籌建關協那天起,各種困難、阻力就接踵而來,關協屬于新建機構,在一無人員、二無經費、三無辦公場所的情況下,籌建工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抱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路是人走出來的,工作是人干出來的。為了取得領導的支持,他見分管領導就匯報,有機會就呼吁,并帶領幾位老同志深入各家做細致地宣傳工作,動員離退休老同志出來工作。經過短短的近一個月的努力,發展會員323人。

在他的努力下,于1990年4月28日,“克旗老干部、老工人關心下一代協會”正式成立,他擔任關心下一代協會理事長,從此,克旗關工委的工作邁出了第一步。但在深入各單位開展工作時,又遇到新的問題,社會上一些人風言風語地說:“你們這些老同志離休后為啥不好好休息,還折騰啥?各單位都有黨、團、工各種組織,還建什么‘關協’?”有些老同志看到開展工作有難度,好心地勸說:“在職的領導管不了,咱們說了誰聽?”旗直各系統及各蘇木鄉鎮,由于沒有關協分支機構,布置下去的工作很難完成。為此,他帶領關協一班人馬,不但沒有被社會壓力所嚇倒,反而變壓力為動力,硬是憑著老軍人的堅強毅力,堅持深入到旗直機關、廠礦、學校、農村牧區開展工作。全旗20個蘇木鄉鎮,他每年都去兩次以上,僅1991年一年,就召開局級領導干部會議7次。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全旗關協組織形成了網絡,建立起旗、鄉、村、組四級關協組織1549個,會員達5407人,其中離退休同志402人,農村牧區“五老”即:老科技人員、老干部、老模范、老轉業軍人、有威望的老農牧民3846人,為關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1993年6月,克旗老干部、老工人關心下一代協會改建為克旗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又擔起了常務副主任的重擔。

*如今已是七十古稀的老人,但他那種做任何一件事,不干則已,要干就要干到底,干好的鮮明個性還是不減當年。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身患多病(膽結石、頸椎骨質增生、糖尿病、心臟病、痔瘡等),一心撲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事業上。十幾年來先后五次由于工作過度勞累暈到在工作崗位上而住進了醫院。1990年秋,旗關協剛建立,他由于連日奔波,膽結石病突然發作,兩次住進旗醫院治療,住院期間,病房成了他的“辦公室”和“會議室”,他多次半躺在病床上找人談話、部署工作、召開小型會議。由于病情加重,不得不轉院到北京手術治療,手術后剛剛拆線,他就坐在病床上,用膝蓋當桌,幾次給旗委分管領導寫信,囑咐多過問關協工作。醫生建議他轉到康復醫院理療一段時間,可他人在醫院,心卻早已飛回工作崗位,住院還不到半個月時間便匆匆地出院了。從千里之外的北京趕回克旗,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刀口還隱隱作痛,他便慢慢拄著拐杖上班了……

*的家并不富裕,老伴沒有工作,體弱多病。平時老兩口身體有點小毛病能撐的過去,就撐著,舍不得花一分錢,可他卻經常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用于愛國主義基地建設、救助貧困學生,幾年來捐款、捐物近萬余元。*心里裝著的是全社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子。他到偏遠貧困的柳林鄉橋頭村校考察工作時了解到,孩子們沒有住處,只是借村里新蓋的還沒有裝修的房子作宿舍,吃飯時啃的是咸菜疙瘩,飲水也困難。最貧困的孩子的行李、衣服都不成樣子。他的心里在流淚,“再窮,不能窮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回來后,他告訴老伴拆洗了一套大半新的行李,又在家中找了七八件衣服,給那個孩子送去,緊接著他又奔走呼吁,協調旗水電、糧食部門,動員鄉、村力量采取集資的辦法,為該校建起10間嶄新的磚瓦結構的教室,并解決了師生吃水難的問題。他本人還帶頭開展了“1+1”結對救助活動,還到其他單位,特別是旗幾大班子做動員工作,使旗級領導每人救助一名貧困孩子。盡管這樣,但是由于歷史的、自然的等諸多因素,每年仍有數百名適齡兒童初(高)中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書本費、學雜費,已經失學或面臨失學。面對這種情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3年初他又主動向旗委政府提出在我旗建立青少年助學基金的建議。在他的積極努力下最終贏得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成立了克旗青少年助學基金。到目前為止,已收到各級各類捐款50余萬元,圓了近400名因貧困而失輟學孩子的求學之夢,為協助黨委和政府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做出了貢獻。

1994年7月,上頭地鄉水頭村第九組村民韓文廣夫婦被洪水奪去生命,扔下了年僅6歲的孤兒韓志民,寄養在大伯家。*下鄉時聽說這件事,主動承擔起他上學的費用。但這個苦命的孩子卻禍不單行,1996年春又患了“深度腦質瘤”,家人沒有辦法,只好又去找*老人。他二話沒說主動從家里拿出100元錢給他,又多方奔走籌集資金5000余元,讓小志民去山東治療,小志民的奶奶來到*家,跪在地上,老淚縱橫地說:“如果沒有您老人家,沒有老干部的關懷幫助,這孩子早就完了。”后來,小志民還是沒能治好病,帶著無限的感謝、留戀和遺憾追隨他父母而去。小志民的大爺寫信給*,感謝黨和政府為韓志民治病盡到的最大力量,一再表示要用實際行動來報答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育后人

社會在前進,青少年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同志不時注意觀察,對所發現新的情況,不斷提出新的思路,制定新的舉措。他在深入基層開展工作時發現,尊老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在某些地方已被一些人丟棄。影響了老年人做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為使尊老這一中華傳統美德成為永恒的風尚,1991年他倡導開展了尊老愛幼的“雙向交流”活動。其目的是老少和諧、互助互利,使老年人在青少年的幫助下安度快樂祥和的晚年,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去,青少年在老年人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雙向交流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繼幾年來“雙向交流”經驗,于1998年9月又在河南店鄉的一個村搞了“關心下一代、關心老年人協會”試點,經過半年的試點工作,成效顯著。1999年經旗委、政府批準,在全旗農村、牧區推廣,把村級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改建為“關心下一代,關心老年人”協會(“雙關”協會)。目前,全旗共成立村級“雙關”協會133個,“雙關”小組1280個,形成了全旗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雙關”組織網絡。

克什克騰是一片用英烈鮮血染紅的熱土,為充分利用好身邊的這些生動感人的鄉土教材,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他帶領關工委的老同志,下力氣抓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他們組織人力收集歷史文獻,編輯整理歷史資料,并出版了3萬多字的《英烈譜》。十幾年來,他還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人員編寫了20多份愛國主義教育材料,對青少年教育起到很大作用。為建愛國主義基地,他帶頭捐款200元,又同老同志一起走機關、串單位、下鄉動員捐款捐物,幾經周折,先后籌集資金、物資合計達15萬余元。自1996年以來,陸續在烈士犧牲的地點建起“英烈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7處,其中紀念碑15座;紀念亭兩個;戰場遺跡紀念碑3座,移入先烈遺骨25具。當地干部群眾都說,老干部們做了件利國利民,既能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烈,又能教育一代代后來人的大好事。

為進一步加強全旗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2000年,他負責組織創辦了愛國主義教育展覽室,為建好展室他親自搜集資料,親自設計。近一年的時間,他帶領老同志們建成面積為124平方米,展板42塊,展出革命先烈、英模人物73例,由2.6萬文字,210幅圖片組成的圖文并茂的展室,現已成為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9至10月份組織鎮內青年職工和學生參觀,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并已成為制度化。

為了給青少年提供有教育意義的、高品味的精神食糧,*同志同旗圖書館等單位協調,在經棚鎮建起了青少年書亭,旗關工委投入資金2000余元,動員旗直各單位的干部職工捐書3000余冊。冬季取暖時,他把自己家的爐子拿到供書亭使用。他在下鄉檢查工作時了解到山區孩子讀書難的問題,回來時便協調有關單位共同努力,四處奔波,八方求援在農村牧區建愛心書庫18所,解決了孩子們讀書難的問題,此舉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兩勞釋解”人員的接茬幫教和學校“雙差生”的“三結合”教育工作,是最令人頭疼的活兒。*帶領關工委的一大批老同志,知難而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感化工作。經棚某中學一名:“雙差”生,因經常聚眾打架、無故曠課,屢教屢犯,學校準備除名。當*得知此事后,主動與學校、家長聯系,三方簽訂“幫教協議”,每周找這個學生談一次話,了解學生的思想轉化情況。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一次次嚴格督促檢查,這名學生由抵觸變為主動接受,最終不但改掉了打架、曠課惡習,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圓滿地完成了學業,考入了赤峰某中等專業學校。在他的帶動下,全旗各級關工組織主動承擔起對失足青少年和“兩勞釋解”人員的幫教轉化工作,十年來,已幫教轉好的累計達到230余人。

*同志雖已暮年,但他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把余熱傾注在了關心下一代的偉大事業上,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