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個人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03 01:08:00
導語:婦聯個人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5歲,2007年畢業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現任新沂市棋盤鎮七溝村黨支部副書記。2007年5月,省委選拔千名大學生到蘇北經濟薄弱村工作活動的消息傳來,深深觸動了正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習的*。作為一名從新沂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為建設家鄉作貢獻是她多年的愿望,經過層層考核、篩選,她終于以學院第一名的優秀成績進入了大學生村官隊伍。近兩年的基層農村生活,雖然艱苦,但她認為自己選對了路,兩年來,她把滿腔
熱情都奉獻給了七溝村的父老鄉親。
“發展經濟興產業”
7月24日,她被選派到棋盤鎮七溝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第一眼看到的是七溝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土地瘠薄、沒像樣的產業,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從事養殖業的多為散戶;集體收入空白,沒有一家企業;村內只有一條水泥路,交通不便;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在外打工,村里更多的是留守的婦女、老人和兒童。
她首先開始了調查走訪,走訪中,她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七溝種啥啥不成”。原來,這個村以前多次調整產業結構,先后種植過藥用夜來香、薄荷、桃和葡萄等,但都以失敗告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加上政府大力支持高效農業,她決定創業并制定了創業計劃:
一是增加農民信心??做給群眾看。先宣傳再用實際行動引導。經過不到半年的調研和市場走訪,在2007年12月份,她向棋盤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遞交了一份《關于在七溝村種植大棚西瓜的報告》,受到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很快協調村里先期流轉20畝地,從此她有了自己的試驗田,在2008年3月份,她用東拼西湊得8萬元建起20個避雨栽培西瓜大棚。西瓜從5月初上市一直賣到11月份。可以說她的第一次試驗就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她的這塊試驗田也被新沂市委組織部命名為“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園”。
二是提高農民收入??帶著群眾干。她的試種成功,群眾看在眼里,紛紛有了想跟她學著干的想法,她就主動給他們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從去年秋天開始,七溝村就建起100個連片草莓大棚,村民的實際種植增加了他們的收入,而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些返鄉人員的加入為她們添加了活力。她先期培育的8萬多棵西瓜壯苗,在棋盤鎮的10多個村200多畝大棚西瓜地里定植。2008年5月她牽頭成立了“新沂市溫新西瓜專業合作社”并申請注冊“芝麻官”牌商標。為社員提供技術和銷售支持,讓他們吃著定心丸致富奔小康。同時,村兩委班子還積極加強與外部的聯系,爭取草莓等加工企業進駐七溝村。
“打造特色幫民富”
七溝村共有留守婦女217多名,她們不僅要忙田間的活計,還要照顧老人、孩子,農閑時間多數是串門聊天等瑣事。如何既讓她們利用空閑時間在家掙錢,又不影響照顧家庭?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她偶然聽說村民楊紅從事來料加工、制作絨繡掛毯,每月收入少則500元、多則1000多元。然而楊紅的手工制作技術雖好,但是由于文化知識所限,無法獨立向姐妹們傳藝授技,于是她決定向楊紅學習制作絨繡掛毯。這樣,一個能做,一個會說,珠聯璧合,則有助于讓更多的留守婦女盡快掌握這門致富技術。在她和楊紅的的帶領下,七溝村先后有80名婦女加入了編織隊伍,平均每天加工掛毯160平方米,月收入達2400元。
只要對致富村民有好處的事情,哪怕再小也要辦好。七溝村的掛毯編織已初具規模,但她并沒有滿足。按照原來的程序,編織絨繡掛毯如同一個大蛋糕,首先由外地商家把業務分到新沂,然后從新沂分到棋盤鎮,再由鎮下分,中間環節太多,分到七溝村時只有小小的一片了,導致村里留守婦女的勞動所得大打折扣。讓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必須剃除中間環節,讓商家的業務直接進村,實現這一目標,不但要從整體上提高編織工藝,而且必須吸引更多的婦女從事編織。為此,她計劃組建一個編織協會,力爭讓217名留守婦全部加入協會,變松散型加工為集團化生產。隨著這一計劃的不斷推進,將推進七溝村特色加工專業村品牌建設,村民們也將得到更加豐厚的報酬。
“一片冰心系群眾”
棋盤鎮是省定經濟薄弱村相對集中的鄉鎮,共有16名省派下村大學生,鎮政府在鎮區為她們安排了集體宿舍。為了給每個種植戶提更及時的技術指導,她幾乎每天都要奔波幾十里去看西瓜的生長情況,最遠的都有四十多里,棋盤鎮是新沂占地面積最大的鎮,湖區和山區界限也非常明顯,大坡小崗比比皆是。剛到任時鎮里發的自行車已經被她騎壞了,后來又買了輛電動自行車,由于跑的路太多,經常是沒到目的地就沒電了她只好推著走,再后來又換成了摩托車。有一次車后轱轆爆胎,漫天野湖的一個人沒有,車子她又推不動,當時就癱坐在那兒大哭。她無法忍受在路上荒廢的時間,她在想:“作為一名村官,首先必須是一名村民。不住在村里,豈不是人為地拉大了與群眾的距離,疏遠了村民?”于是,她向鎮黨委打報告請求到村居住。
在鎮里安排的集體宿舍,住的舒服,吃得方便。搬到村里居住一切變得很被動。村里沒食堂,為了節省開支買了煤氣灶,她自己開火做飯,她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最奢侈的菜就是父母送過來的紅燒魚。
為了不被村民說成是不能干活的丫頭,也是為了節約成本,從土地流轉開始很多工作都是她自己親手做:冒著雪建棚,一開始擰鋼絲擰不動,到后來腫的沒有知覺的手稍微使點勁就會把鋼絲擰斷。赤著腳在大棚里定植西瓜苗,摘西瓜。把摘好了西瓜挑到銷售車上。那時她最怕刮風和下雨,擔心大棚被破壞。偏偏春風又猛又烈,夏雨又大又急。到現在她都烙下一個病根:只要聽到風聲、雨聲、雷聲就會心跳加快,很緊張。
翻開她的工作日記,上面記錄著她每天的活動:走訪群眾,調解矛盾,看望困難農戶,舉辦育齡婦女衛生知識講座,輔導留守兒童功課,協調貸款……據粗略的統計,她在村居住的時間里,先后走訪農戶68余戶,收集合理化意見和建議93條,化解各類農村矛盾糾紛15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25個。
七溝村的村名源自一條貫通全村的彎彎曲曲的天然溝渠,全村房屋依溝而建,雜亂無章,遠遠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她通過實地勘查,制定了新村莊規劃:以村部為中心,北部果蔬大棚區發展大棚600棟,西部圍繞商業街建造商住兩用門面房,東部和南部列為村民居住區。規劃實施后,將復墾耕地600多畝,既實現讓村民集中居住,又有助于推進產業化建設,把商業理念引入村組。目前,她的新村規劃正在修訂和完善之中。
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大舉動,但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她的青春之歌也因此而更加亮麗。
- 上一篇:婦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意見
- 下一篇:單位個人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