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師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5-27 09:14:00

導語:黨員教師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教師先進事跡材料

去年*月*日,*人民大會堂內張燈結彩,全國模范教師表彰大會在此隆重舉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會場親切接見了受表彰的全國模范教師。在會場中,一位中等個頭、略顯瘦削的女教師,臉上掛著微笑,眼眶里泛著淚光,30年教書生涯的坎坷與艱辛,使她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她就是來自林州市橫水鎮*村,被譽為“山區蒲公英”的特級教師*。

崎嶇山路上留下不悔的足印

*村位于橫水鎮東南十多公里外的大山里,由西平、東平、桃園、丁家溝4個自然村組成。

1956年,*出生在西平。幼年時,生英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右腿殘疾。但家鄉秀美的山水和艱苦的生活,賦予了生英靈秀的心靈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上學后,生英看到家人省吃儉用擠出錢供自己上學讀書,而身邊的許多小伙伴卻因家境貧困上不起學時,便暗暗發誓,一定要刻苦學習,長大當一名教師,讓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學!從此,生英奮發學習,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并于1974年1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民辦教師,走上了她夢想中的講臺。

剛當上教師時,生英從西平的家里到東平上課,晴天需要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半個多小時,遇到刮風下雨,河水暴漲,山陡路滑,沿著泥濘的河壩行走,隨時都有摔倒甚至被卷入河水中的可能。但是鄉親們總能看到行走不便的生英,早上帶著滿身泥水按時趕到學校,晚上趟著泥水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家。面對困難,生英總是笑著說:“山路難走,我不怕;工作再苦,我能頂住。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感到有使不完的勁,感到踏實和快樂。”

1978年6月,陰雨連綿。破舊的校舍再也無法為孩子們遮風避雨。生英只好讓孩子們待在家里,每天早上自己從學校出發,拖著殘疾的右腿,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路,挨家挨戶到學生家中上課、輔導、批改作業。20多天里,也不管風雨有多大,堅持每天跑到每個學生家,沒有讓30多名學生拉下一節課。鄉親們被感動了,拉著她的手流下了眼淚。

清貧生活中堅守講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而山區教師就更加清貧。

那時,*工資少得可憐,別說補貼家用,就是維持自己的生活也很艱難。生英心靈手巧,她的裁縫活兒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憑她的手藝和心勁,完全可以開一家裁縫店,掙較多的錢。可是她從不為錢心動,依然苦守著講臺和孩子們。

1985年,生英的丈夫王河生在東北承包了一個建筑工程,希望她去當會計。生英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一旦走下講臺,走出大山,可以會得到豐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也會寬裕一些。但她思前想后還是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割舍不下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她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一片真誠感動了丈夫和家人,丈夫不但放棄了東北的工程,而且成為了學校的義務后勤。他和生英帶著兩個孩子住在學校里,學校的門窗壞了,他義務修理,校舍漏了,他負責修補。

為了改善學生們的學習條件,他花錢制作了32塊水泥板桌面,使西平小學成為當時村里條件最好的學校。

1980年,生英的父親大病住院,母親身患腎病,弟弟、妹妹年幼,照顧父親的任務本應由她承擔。可是那時學校就她一個老師,她一走幾十個學生就要停課。權衡再三,生英只好讓從未出過遠門的妹妹去照顧住院的父親。看到妹妹為難的樣子,生英感到揪心地難過。為了學生,她把愧疚和酸楚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節衣縮食建起遮風避雨的學校

1986年,生英主動請纓,扛著行李來到村里最偏僻的學校——桃源小學,成為這里唯一的一位老師。盡管這里生活條件更艱苦,校舍更破舊,但是看著一個個即將輟學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課堂,生英感到滿足和欣慰。

正當生英全身心投入教學時,苦難降臨到她和學生們身上。1993年,一場狂風暴雨沖垮了他們的校舍,無奈的生英只好把學生們帶到野外上課。一群衣衫破舊的孩子圍座在荒草地上聽課,趴在地上寫字、做作業,情景是那樣凄涼。有一次,他們正在山上上課,突然間烏云密布、電閃雷鳴,還未來得及躲避,黑板便被大風卷走,書本被刮得七零八落。傾盆大雨直瀉下來,洪水沖得山石亂響,學生們嚇得亂作一團。生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新校舍無望,怎能讓孩子們一直經受風吹日曬?她毅然將學生們帶到自己在桃源的家中上課。三個年級,一個在屋里,一個在屋外,還有一個在門口臺階前。但是50多個孩子擠在一起學不是長久之計,生英又萌發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把自己的家建成新學堂!

沒有錢,建房談何容易。生英心一橫,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建房!她和丈夫一合計,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麥全拉出去賣了。蓋房子的錢還差很多,他們又到外鄉磚窯賒磚瓦。為了解決木材問題,他們又幾次到幾十公里外的姨父家借椽子和檁條。在建房的日日夜夜里,*和丈夫為了省錢,不找幫工,自己挖沙、刨石子、搬磚、和泥、焊欄桿,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終于建成了她和孩子們日夜盼望的新學校。從此,孩子們有了寬敞的教室,鄉親們沒有了后顧之憂。

用深深母愛溫暖學子的心靈

在“以家為校”的日子里,生英一家為了償還欠下的外債,節衣縮食,每天拾柴燒火做飯,挖野菜充饑。就是這樣,生英還從微薄的收入中擠出錢來,給學生購買了錄音機、磁帶等學習用品。學生的衣服臟了,她給洗;學生餓了,她給燒火做飯;學生生病了,她給打針喂藥。山里的人實誠,為了感謝王老師,學生們和鄉親們常常把自家的米、面、油和雞蛋送到*家里,可每次*都把東西一一退回。學生們說:王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

在*的學生中,有一位叫李江華的孩子,下肢癱瘓,只能拄著雙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江華的父親懷著試試看的心理把小江華送到了桃源小學,并一再說給老師添麻煩了。望著江華渴望的目光,*毫不猶豫地收下了他,并對他父親說:“孩子雖然殘疾,但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有受教育的權利。”自從江華來到學校后,瘦弱的生英每天背他上樓、下樓、系鞋帶。有幾次,生英背著江華摔倒在樓梯上,生英的丈夫見狀,毫不猶豫地接過了背江華的任務,一背就是4年。就這樣,生英在鄉親們的鼓勵下,在丈夫的支持下,無論經歷了多少艱難,都沒有氣餒。每當提起這些事,生英都會微笑著說:“雖然苦了自己,苦了家里,但是為了學生,值得!”

30多年間,*20年以校為家,10年“以家為校”,扎根山村,播種知識,無怨無悔地奉獻著青春年華。30年來,她教育的學生有幾十人升入高中,十幾人跨入大學的門檻,幾百人成為家鄉的致富能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這教育的春天里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春天。1997年7月,生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近年來,她還被授予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省特級教師、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面對榮譽,她深情地說:“30余載教學生涯,有苦有累也有歡樂,但無論什么時候我都無怨無悔。我要繼續用行動去履行一名教師的職責,去實踐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