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黨員的事跡材料
時間:2022-06-27 05:48:00
導語:農民黨員的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賦春鎮長溪村深山里一位普通的農民,同時又是一位有些“出位”的農民,除了種地制茶外,還建自己的茶葉網站、寫搏客,他敲擊鍵盤的聲音打破了這小山村千年來的寂靜。通過網絡,他把村里的茶葉賣向了全國各地;通過網絡,他以優美的文章把四面八方的游客引向村里;通過網絡,他為農民農村的民生疾苦努力吶喊。作為新時期的農民黨員,他正用網絡編織著自己和家鄉的未來。
長溪是個有99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由于地處偏僻,至今還沒有通班車,村莊四周方圓15公里內不見人煙,唯—通向村里的是—條15公里狹窄、泥濘不堪的砂石路,雖然*在博客里稱他的家鄉為“*最后一個世外桃源”,但大多數村民們卻一直生活在貧困中。村里有570戶人家,2300余村民,世代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和大多數山村一樣,外出打工掙錢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長溪村還是一個缺少田地的村莊,村民人均不足四分耕田,而且遠在七、八公里之外,到了收割季節,稻子要—擔擔的挑回來,比別的村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因為交通不便,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這座大山。
網絡賣茶茶更香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匱乏,多年來長溪村的經濟一直發展遲緩,全村的經濟水平在全鎮位居后列。如何改變貧窮的面貌,帶領村民致富,也成了年輕一代村民*日夜思索的難題。36歲的他,除了曾去外地打過幾年工外,也一直被困于這“深山老林”里。山高多霧的長溪村,適合茶葉生長,加上村民田少,茶成了村里最為主要的農產品,然雖品質上乘,卻是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倒是這“深山老林”讓*深深意識到長溪村的變化只能依托茶產業。直到2005年的春天,他能用電話線上網,才似乎找到了扭轉貧窮的鑰匙。
互聯網為信息的流通敞開了大門。那時*幾乎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購來電腦,并建起了推介自己茶葉的網站,把村里的茶葉推上網絡的貨架。不懈的努力終于換來了成功的眷顧,當年,他通過網上交易,賣掉了800公斤茶葉,那段時間里,*的家里門庭若市,村民們一鍋鍋茶葉剛炒好就送到他家里,清香在空氣中四處彌漫,家家戶戶因此受益。今年3月,他家里先后又來了好幾拔來看茶訂茶的茶商,隨后,村里的茶葉被賣到了南昌、廣東、河北……
“以前我村茶葉由于信息閉塞,價格上總是由茶葉販子說了算,現在我通過電腦上了互聯網,情況就不同了,我上半年把我村綠茶信息發到互聯網上,好多客戶自己就和與我聯系,由于我參與到村里茶葉收購中,價格有了竟爭,村民的茶葉價格每斤提高了10-20元。”*給筆者算了一筆帳,原本村里的秋茶因為價格低,只值3-4元左右,村民也就是自己采幾斤自己放在家待客喝用,茶葉片大多老在茶樹上,今年因為有游客需要,一斤茶至少賣個15元。如果每戶人家明年采摘10斤這樣的干茶,就有150元的收入,全村至少增收10萬元。
博客里的夢想
不久,在網絡里如魚得水的*又發現博客更是自己宣傳和推介自己家鄉和抒發自己感情的新陣地。他在百度的博客收錄博文300余篇,雖然寫的全是村里事、身邊事,卻因其真實、鮮活,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點擊率超過了十萬!
山里的秋天宛如初冬,片片楓葉染紅了長溪村的整個山崗,善于觀察的*認為這是中國最美鄉村*絕無僅有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村莊古老的歷史和良好的生態,開發旅游是長溪村發展所在。為此,*再次拿出家中僅存的積蓄,又添置了攝象機、數碼相機,憑借他較為深厚的文學功底,寫出了一篇篇推介家鄉的美文,因圖文并茂、內容真實,他的文章迅速在網上流傳開來,并引起了很多旅游和攝影發燒友的關注和前來探訪。不經意間,村民們發現身邊出現了很多扛著“長槍大炮”的攝影者,還有各種背著旅行包袱的游客前來旅行,更奇的是好幾天都有穿著西服婚紗的新郎新娘來到這個他們自己都認為破舊的村里拍婚紗照……
“有了互聯網,我們長溪村的茶葉和旅游資源讓山外的人知道己不再是難事。下半年我在網上推出了《*賞紅葉---長溪行》的宣傳活動,由于游客來了不少,村里的茶葉、茶油、干菜成了客人們的最愛,就是原本最不起眼的紅薯也能賣出個好價錢。”*說起今年10月份以來,由于游客的到來給村里帶來變化喜形于色。我要讓長溪村走出江西,走向全國,要讓世界走近長溪!*一邊打開自家電腦,一邊高興地對講述他的新的夢想,他想集合村里茶農的力量,爭取有份量的茶葉公司來做村里構筑茶葉基地,做自己村里綠茶的品牌,提搞茶葉的價值。他正著手聯合村里的力量,讓村民集資入股投資開發村里自然生態風光秀麗的旅游資源,讓更多的村民能從旅游開發中得到好處,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家里來了外國人
去年10月的一天,*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愛爾蘭最大的報紙《愛爾蘭時報》派駐北京的資深記者費堂先生,想到他的家里來采訪,了解中國綠茶的炒制工藝和茶鄉的風土人情,因為愛爾蘭是一個喜歡飲用綠茶的國度。
此前,費先生的助手特意在網上收集了大量資料,認為*作為一個茶農,既能在網上寫文章介紹*的綠茶,又能利用電子商務給自己家鄉茶葉做推廣宣傳,是報社要尋找的最佳采訪對象。20日,費堂先生帶著助手飛抵南昌,然后包了桑達那驅車380多公里,來到了長溪。*用自炒的綠茶和農家土菜招待了這兩位來自遠方的客人,并領著他們訪農家,實地去看生長在高山上的茶樹,寧靜的鄉村美景和熱情的茶農打動了費堂先生,當晚寄宿在*家里對他進行了訪談。*因此受到村民們的尊重,頭一回見到外國人的當地村民戴新盛和其他百姓豎起大母指連連稱贊:“向陽,你真了不起,連外國人都被你請進了咱們的小山村。”雖然他們并不完全了解*整天坐在電腦前干什么,但他給村里帶來的許多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民生疾苦掛心頭
除了極力推介家鄉外,*還一直熱心關注民生疾苦,他說:“農民的聲音很微弱,但我要大聲把它喊出來,并且讓更多的人聽見。”通過網絡,*還結交了許多不曾謀面的朋友,共同探討、交流思想,他的個性魅力也為網友所贊賞認可。在市縣的官方網站論壇中,他是最受歡迎的網友。通過與更多網友思想上的交流,視野的開闊讓他的心態漸漸變得平和,所寫的文章也從偏激變得理性,開始更多的關注鄉村制度建沒和民間疾苦。段莘鄉官橋村一個叫洪伍欣的泥瓦工患了直腸癌,家中就他一個男人,妻子洪杏仙體弱多病,岳母又癱瘓在床已六年之久,家里還有兩個在當地中學讀書的女兒。他一病倒,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異是滅頂之災。去年10月6日,*和他的朋友帶著相機翻山越嶺,搭乘農用車來到近50公里遠的洪家。病榻上的洪伍欣已經放棄治療,每天靠吃“曲多馬”緩解疼痛。面對這一慘景,*含著眼淚一次次按動快門,這組題為《一位垂死父親的唯一心愿,盼好心人資助女兒完成學業》圖片上傳后,吸引了許多人跟帖,有好些個熱心網友相助,解決了這個困難家庭目前的困境。但*還是徹夜未眠,隨后又寫了《對新農村建設一點想法》,并著重提出: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及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在去年的七一全縣黨員大會上,*得到通報表場,縣委書記親自為他頒授了優秀共產黨員證書。“雖然我是一名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農民,但這并不妨礙我用網絡來改變大山農民的命運。”*從不敢忘記自己的責任,他用網絡打破了村莊的寂靜,給村里村民們不斷帶來驚奇和希望,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一個村莊的未來在努力。
- 上一篇:黨員抗震救災的事跡材料
- 下一篇:供電公司職工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