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政府扶貧工作事跡
時間:2022-11-14 10:06:00
導語:鎮政府扶貧工作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進XX,隨處可見扶貧新跡象,到處都有喜顏歡笑聲。XX兩年前,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著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群眾科技、文化、生活水平低,社會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自謀發展的意識較差,新興財源培植不夠明顯、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兩年以來,黨委、政府立足鎮情,認真分析,找準突破口,多方爭取,加大扶貧開發和投入力度。全面推進了農業農村工作的向前發展,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XX是永善的“南大門”,最高海拔3055米,最低海拔1300米,是典型的高寒冷涼貧困山區,全鎮幅員面積272平方公里。轄七個村民委員會,145個村民小組6593戶、23164人。居住著漢、彝、苗、回四種民族。全鎮耕地面積48543畝,有林地18萬畝,人工和天然草場8.5萬畝,濕地14000畝,國有林4萬畝。主產馬鈴薯、玉米、蕎麥。經濟作物主要以蘭花籽、白蕓豆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由于群眾居住分散,貧困面大,加之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扶貧難度非常大。黨委政府進一步深化認識,把扶貧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并成立一支強有力的領導組,實行“一個產業、一套人馬、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實施辦法”的“五位一體”管理模式,形成“政府牽頭,部門協作,共同搭臺,合力唱戲”的扶貧服務機制,并設立扶貧辦公室,配備專職扶貧員。負責各種項目的規劃和報告的草擬及業務指導,形成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扶貧工作中做到“四個第一”即從思想上樹立第一意識,在工作上擺正第一位置,在投入上注重第一重點,把扶貧工作變成第一行動。
二、培育支柱產業,擴大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優勢,堅持效率最大化原則,以品種改良為中心,建立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走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路子,加大科技措施推廣和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推行良種良法,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首先在XX全面推行玉米單株密植定向移栽等科技措施,實現糧食增產92500公斤。其次,實施白蕓豆、葵花套間示范種植,每畝耕地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值310元。黨委政府將繼續做大這一產業,采取“以一還二”(即無償發給農戶一公斤籽種,農戶收獲后還二公斤)的方式滾動發展。
二是有效利用資源,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黨委政府極力爭取扶貧資金36萬元,購進云南48-50s半細毛羊600只、黑山羊120只發放給農戶,由畜牧獸醫站負責技術指導,實行挖兒填母3:7分成(即農戶得羔羊總數的7成,畜牧獸醫站抽羔羊總數的3成又發給其他農戶飼養分成),羊毛收入全部歸農戶所得,以此方式滾動。兩年來,從原來的35戶720只發展到90戶2217只。共創利潤45萬元,戶均增收6000元。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兩年以來,黨委政府抓住國家以工貸賑,開倉放糧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好機遇,積極爭取,在XX鎮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和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爭取到了13000畝的退耕還林和4500畝的荒山造林,通過有效的管護措施和辦法,讓農民獲得實惠,又有效地控制了XX水土流失。涉項戶人均純收入增加265元。進一步降低了XX鎮貧困率,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三、夯實基礎,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兩年以來,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社會經濟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帶領XX全鎮干部職工積極主動,大干快上,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大作文章,積極爭取項目,加快XX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一)通電工程,為使XX人民能早日用上電,黨委政府爭取扶貧資金(農網改造無電人口通電工程)805萬元,解決了XX鎮七個村101個村民小組、3892戶、14151人的照明和農產品初加工的能源問題,既降低了生產生活成本,又告別了油燈照明的歷史。
(二)易遷工程和安居工程。兩年以來,在XX共實施易遷工程116戶,總投資232萬元,國家投入86萬元,安居工程96戶,總投資126萬元,國家投入40萬元。改善了農戶的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
(三)簡易住房改造和杈杈房改造。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多方爭取,堅定有一分資金,干好一件事的信心,共實施簡易住房改造601戶和杈杈房、茅草房改造450戶。爭取國家扶持35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和集資219萬元,使群眾住上了瓦房、磚房,戶間道輔上了混凝土。既改善了農戶的住房條件,又改變了環境條件和衛生環境。
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XX人均耕地2.17畝,由于實施了退耕還林(草)13000畝,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增加,XX鎮黨委政府根據這一實際狀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列上議事日程。為確保人員輸得出去,輸出能致富。采取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能人幫帶、信息先行、培訓提質、有序輸出的原則,全力做好信息、咨詢、救助等服務。把外輸內引有機結合起來,與公司建立有效的用人機制,不斷拓寬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子。全鎮兩年內轉移剩余勞動力3280人,創收入1384萬元,推動全鎮GDP21個百分點。推動XX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XX鎮通過兩年狠抓扶貧攻堅工作,解決了部分群眾的照明、飲水、住房困難,改善了全鎮人民的生活環境,使人均純收入從520元增加到現近800元。改變了全鎮的貧困面貌,使全鎮人民邁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 上一篇:公司項目部主任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稅務局政工科的競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