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建設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3 09:56:00
導語:工會建設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把“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落到實處,以達到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目的,同時加強對縣級工會組織及系統工會組織的工作指導,提高對基層工會的認識,全面掌握基層工會的基本情況。市總工會組織開展了一次調研活動。針對工會組織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促進基層組織建設發展為題目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
這次到各縣市區、鄉鎮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基本摸清了全市基層工會組織、會員的基本情況,全面掌握了基層工會組織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今后開展各項工作,制定工作目標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一、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有縣級工會組織5個,鄉鎮工會45個,基層工會組織1215個,(涵蓋獨立法人單位3702個),會員121364人。,其中市區15個鄉鎮工會,14個社區工會,基層工會455個,系統工會10個,會員52881人。.工會主席的配置情況:縣級工會全部由同級副職擔任工會主席,45個鄉鎮全部由黨委書記或由同級副職擔任工會主席,并配備一名專職的工作人員,全市有18個鄉鎮配備了職業化工會主席,市區4個系統工會主席由處級干部擔任。
二、工會組織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問題:一是以黨建帶工建,加強非公經濟組織建會工作。形成了四帶五同步的工作格局,即在政治上帶,在組織上帶,在工作上帶,在作風上帶。組織同步設置,工作同步謀劃,制度同步完善,政治同步考慮,陣地同步建設,工會乘勢而上,合力抓工會。二是加強目標責任管理。各級工會都能夠組建工會領導小組,經常研究新建企業中的新情況,分析新問題,把握新動態,將市總工會組建工會和發展會員的任務層層分解落實,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強化各項措施,建立建會的長效機制,突出工會組織規范化建設,立足攻堅思維,加強社區聯合會,工會聯合會,園區企業工會的組建
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基層工會主席的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不能
滿足工作的需要。二是會員對工會的了解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企業改制勞動用工方式,部分職工離開原企業另擇出路,導致會員流失;四是離開原企業的職工在尚未建立新的勞動關系時,不能及時轉會,導致原有會員無“家”可歸;五是絕大多數私營個體商貿企業對工會組織缺乏必要的認識,工會組建工作滯后,導致大量職工游離于工會組織之外;六是農民工流動性大,對他們的入會問題,現在已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增強職工入會的內趨力和內動力,不斷擴大工會工作覆蓋面,真正把工會建設成為“職工之家”,成為當前我們每一位工會工作者思索的焦點。
一、多種建會方式,軟化職工入會環境
工會是“職工之家”,是廣大職工當家做主,充分實現民主權利,體現主人翁地位的場所。因此我們要發展壯大“職工之家”,必須首先從外延數量上廣泛吸納“家庭”成員,逐步壯大“家庭”規模,只有“家”大,才能“業”大,不僅要招賢納士,更要兼顧一般。目前,個別企業只重視國有部分職工入會問題,而忽視了非原企業職工,如新招收工人或臨時工的入會問題,一個單位兩種待遇,也體現在加入工會上。這不僅挫傷了勞務輸入工的主人翁熱情和工作積極性,也與《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工會的決定》相悖。事實上,勞務輸入工進出企業頻繁,這本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務用工的基本特征之一。工會現行組織體制和工會干部的思維模式,理應適應當前形勢發展變化趨勢,迅速扭轉傳統的思維定勢,打破過去工作中的條塊限制和傳統觀念束縛。從占領工會陣地需要出發,無論他們在企業的工作時間長短,都應及時吸收他們加入到工會中來,成為“職工之家”的一員,同時針對個別單位勞動場所分散,流動性強等特點(如建筑企業),采取分地點、分片區多種建會模式,靈活機動地吸納他們入會。
二、建立會員與非會員內在差別,待遇制度,凝聚人心
在企業調研中,很多老會員談起曾經所擁有的某些特殊待遇被棄之。如會員憑《工會會員證》可免費借閱圖書,對進入“職工棋牌室”可享受一定優惠等,如今會員與員工不存在任何差別待遇,在人們眼中,會員與非會員待遇一個樣,職工入會不入會一個樣,《工會會員證》辦與不辦一個樣。客觀上弱化了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直接影響職工入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熱情。而部分單位在發展會員時忽視《工會會員證》的辦理和發放,也給職工形成“會員發展不嚴謹”的不良現象,因而,工會組織要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就要嘗試建立會員與非會員之間內在差別待遇制度,適度體現會員在工會組織內的特殊性,增強會員的優越感,營造一種“入不入會就是不一樣”的氛圍,讓職工主動融入到工會組織這個大家庭中來,并成為大家庭中的一員而倍感驕傲與自豪。
因此,我們強調工會組織建設時,不僅要著眼于企業內部環境,堅持“哪里有職工,哪里就必須建立工會組織”的要求,努力實現工會組織的最大化和職工入會的最大化。
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工會組織建設的重要性
工會是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一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中,承擔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和光榮職責。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是密切黨同職工群眾的血肉聯系,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基礎工程;是進一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工作;是落實“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關鍵所在。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使廣大職工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迫切需要,是黨領導下的工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工會工作的主題。
四、進一步加強各級工會領導班子建設
1、配齊配強市、縣(區)工會領導班子。市、縣(區)總工會主席,按同級黨委或人大副職配備,以利于勞動關系的協調和工會工作的開展。
2、加強鄉鎮、街道工會領導班子建設,鄉鎮、街道可選配黨政副職級干部擔任專職工會主席,或由同級黨委副書記兼任工會主席。鄉鎮、街道至少要配備1名專職工會干部。(人員變動,要及時
配備)
3、建立健全企事業工會領導班子。企業單位工會主席按同級黨政副職配備,事業單位由同級黨政副職兼任,是黨員的應參加同級黨委領導班子;副主席按照企事業中層正職級干部配備和管理。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和女職工委員會主任按同級工會副主席職級配備和管理。
4、建立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凡進行公司制改組的企業,必須建立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由職工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工會主席、副主席應提名為首選候選人,作為職工代表直接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公司制企業的行政領導人員不得以職工代表的身份進入董事會、監事會。
5、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工會組織,建立行業性、區域性的工會組織,由所在地方總工會審批和直接管理。行業性、區域性工會組織的主席、副主席應按專兼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配備。
五、依法建立工會組織,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
1、加大工會組建工作力度,堅持“哪里有職工,哪里就應建立工會組織”的原則。所有企事業機關單位,有會員25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25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的會員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選舉組織員或工會主席1人,主持基層工會工作。
2、新建企業應建立工會組織。凡在我市新成立的企業,不論其為何種所有制形式,都要根據企業、行業特點,按照“獨立組建、聯合組建、上掛組建、依托組建、統籌組建、靠近組建”等模式組建工會,做到工會組建工作“三同時”,即:企業簽定投資協議同時附有工會組建內容,企業籌建同時籌建工會,企業開業與工會同時建立,及時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
3、建立或健全改制、重組企業工會組織。企業改制、重組時,應召開職工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工會委員會,并做到“三同步”,即:企業改制方案與工會組織重建方案同步,企業領導班子選拔與工會領導配備同步,企業掛牌與工會掛牌同步。
4、建立社區工會組織。適應企業組織形式、職工就業方式的變化,建立社區工會組織。社區工會是街道工會組織在基層的延伸,通過建立社區工會,把大量流動、分散、沉淀在社區的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5、逐步建立村級工會組織。有2個以上(含2個)企業的村,應逐步建立村級工會聯合會,工會主席由村黨支部分管企業的副書記擔任,委員由村下屬企業的工會主席擔任,并按《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履行民主程序。村級工會聯合會歸屬鄉鎮工會和村黨組織雙重領導。鄉鎮企業要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切實維護企業職工權益。
6、加強工會會員的管理。要做好工會會員關系的銜接工作,職工得到重新安置的應及時轉移會員關系;職工暫時沒有安置的,由上級工會接轉會員關系;對沒有實現再就業的職工,通過街道(社區)工會重新進行會員登記。
六、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建設的保證機制
1、建立和完善組建工會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工會組建和職工入會的動態目標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建會成效與評先表彰相結合的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探索與建立會員與非會員有所區別,努力促進職工自覺入會的內在動力機制等,不斷改進工會的運行機制和活動方式,推進建會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2、嚴格按照《中國工會章程》規定,完善工會干部選舉制度。各級工會領導班子,包括主席、副主席、常委、工會委員以及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經審委員,都必須由同級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各級工會必須依照工會章程規定的任期按時換屆,換屆報告經同級黨委同意后,報上一級工會審批。
3、嚴格工會領導干部任免程序。任期未滿的工會主席、副主席不得隨意調動其工作,如果確需調動,須征得上級工會的同意。除法律規定外,任期內企事業單位不得與工會主席、副主席、及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解除勞動關系。
4、建立工會干部保護機制。工會干部是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法保護工會干部自身的合法權益,設立工會干部維權資金。工會干部因維護國家利益和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不公正對待甚至打擊報復時,要及時向黨組織反映,要求堅決糾正,對打擊報復者給予嚴肅處理。對非公有制大中型企業中被解除勞動關系的工會干部,要督促有關方面做好安置、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險接續工作。
七、加強黨對工會組織建設的領導
1、以黨建帶工建,以工建促黨建,實現“黨工共建”。各級黨組織要把工會組織建設納入黨建目標責任制,使工會建設工作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在已有黨組織的單位組建工會時,要緊緊依靠黨的領導,以黨建帶工建;在還沒有黨組織的單位組建工會時,要同時為黨組織的建立創造條件,以工建促黨建,在工作中要體現黨的領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到職工群眾中。豐富黨建與工建相結合的形式、內容,切實把“黨工共建”落到實處,最廣泛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中來,擴大和增強黨的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
2、高度重視工會干部隊伍建設,加大工會干部選拔、使用、交流的力度。把工會干部的培養、交流、使用和管理納入黨政干部管理序列,統籌安排。在調整充實工會領導班子時,要按照干部隊伍的“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注意工會領導班子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正確把握好“黨管干部”的原則與職工群眾信賴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選拔到工會的領導崗位。要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充實加強工會干部力量。在200人以下的企事業單位和200人以上的二級單位、車間推行公推直選工會主席、副主席。
3、深入調研,分類指導。及時研究和解決工會組織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特色經驗,培養各類典型。
- 上一篇:總工會踐行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 下一篇:市工會在科學和諧發展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