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體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1 04:11:00

導語:市文體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文體局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一、我市文化體育大繁榮大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一是城鄉文化體育服務網絡已形成。近年來,我市積極挖掘歷史文化,接通歷史文脈,建設文化強市,弘揚回族文化特色,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了以市級為主導、縣(市、區)為主體、鄉鎮(社區)為紐帶、村級為重點,宣傳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為補充的五級文化服務網絡。

二是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已改善。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文化體育投入力度。已建成市圖書館、體育館,各縣(市、區)宣傳文化體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特別是投資過億元建設的“兩館一中心”、體育中心等標志性工程,已全部開工建設,極大地改變了我市文化體育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全市44個鄉鎮鄉鎮文體中心(站),大部分為近年新建、改建、擴建,平均每個300平方米以上,全市249戶宣傳文化體育中心戶,84%達到有場所、有制度、有報刊資料、有活動器材的“四有”標準。

三是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異常活躍。以節慶和重大活動為重點,廣泛開展豐富多采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有組織的活動越來越多;自發性的活動越發活躍;宣傳文化中心戶作用不斷凸顯。企業文化、農村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不斷提升。每年組織廣場文化演出、“文化藝術節”、“全民健身周”、全民讀書、農民運動會等文化體育活動200多場次,開展“體育下鄉、籃球進村”工程、“三下鄉”、“六進社區”和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等文化體育惠民活動,城鄉文化體育氛圍日漸濃厚。

四是文物保護管理成績斐然。開展古唐墓群調查、勘探、挖掘和清理,開挖出一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其中在利通區綠地園建筑工地挖掘的一枚“鎏金開元銅寶”,為**首次發現,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完成第六批國家級和第三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申報工作。積極爭取5處國保文物單位(青銅峽108塔、同心清真大寺、董府、鹽池張家場古城址、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的項目開發,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出版了《**北郊北魏唐墓發掘報告》一書,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即將開工維修的“董府”,將成為**古建筑博物館。

五是文化體育產業開局良好。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整合優勢資源,積極創辦各類文化藝術、體育健身培訓班,拓展文化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民族民間文化產品、工藝美術品的研發、制作和生產已成為全區的亮點。積極出臺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體育市場,豐富和繁榮文化體育產業,目前,全市已形成網絡文化、歌舞娛樂、圖書音像、體育健身、藝術培訓、古玩字畫等各類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體育經營單位779家,吸納從業人員10000多人,年上繳利稅近5000萬元。

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碩。通過整理、挖掘,充實,全市現已確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張氏正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點2個(萬綈妮服飾、馮記溝傳承點)。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個(利通區何家棍、張氏正骨、回族服飾,青銅峽市南營武術雜技,同心縣回族器樂(口弦)、回族服飾、花兒、回族箍窯、回族方棋、回族刺繡、回族剪紙;鹽池縣手工二毛皮制作、手工地毯制作、鹽池皮影,紅寺堡情景刺繡、趕氈);擬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個(利通區陳氏回醫醫技、老毛手抓、張家槍,青銅峽市牛首山廟會、回族二毛皮制作工藝、衡計傳統工藝制作、青銅峽柳編、社火道具制作、胡氏趕氈、蓮湖二鍋頭釀造工藝、小花燈制作,鹽池縣鐵泉武術、鹽池民間小調、說書,麻黃山民族禮儀;紅寺堡回族釀醋、花燈制作)。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提升我市文化品位,提高知名度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二、我市文化體育大繁榮大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是借助大舞臺提高了知名度。先后成功組織舉辦了中國**(**)民間藝術游、中國**(**)清真美食節、高峽長河旅游節、中國**青銅峽萄葡酒文化節、**市首屆運動會、中西部十二省市區領導干部乒乓球比賽開幕式、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暨中國(**)民族文化宣傳周開幕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境內火炬傳遞活動、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專場文藝演出、“激情迎雙慶、唱響新**”歌詠比賽、陜西知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專場秦腔演唱會、魏飛民歌(花兒)演唱會暨回族服飾展、慶祝自治區成立50周年暨地級**市成立十周年焰火晚會、“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萬人長跑等文化體育活動,推動了文化體育的繁榮,積累了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的經驗。

二是實施對外交流擴大了影響力。2008年,我市中老年藝術團代表**參加第八屆香港國際中老年“金紫荊花”杯大賽,獲得團體、編導、獨唱3個“金紫荊花獎”最高獎,組織金獎1個;回族藝術團受自治區文化廳委派,參加“韓國安城國際民間藝術節”,獲得巨大成功;參加北京2008年城市奧運廣場文化活動,演出的歌舞等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節目,深受群眾喜愛,展示**的形象。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豐富了活動形式。積極扶持高閘鎮的商科農民藝術團、扁擔溝鎮農民樂隊、馬家湖村農民秧歌隊、板橋鄉舞龍隊、金積鎮舞獅隊等農民文藝團隊,社區曲百川秦腔自樂班、王桂蘭老年秧歌隊等自發性群眾團體,東方乒乓球俱樂部、何家棍武術隊、楊文喜武術學校等體育健身團體的建設;組建**市回族藝術團、宣傳文化中心中老年藝術團、文化館少兒藝術團、紅半邊下崗女子鼓隊。成為了城鄉文化體育活動的骨干力量,并活躍于城鄉和**周邊地區,帶動了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

四是特色文藝創作形成了品牌。實施“一鄉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優”的戰略,積極引導優秀文化精品走入市場。青銅峽市現代眉戶劇《大棚情緣》,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新劇目獎,并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獲得綜合大獎及6個單項一等獎;《回鄉情韻》精品文藝節目正在積極地創作、排演;市文化館組織的142件作品參加全區群文崗位技能大賽,有81件作品獲獎;舞蹈《楊門小女將》晉京參演,獲得金獎;集體創作的體育舞蹈“穆民扇”獲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金獎和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三等獎,舞蹈《歡快的響板》獲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二等獎。鹽池縣文化館創作的現代音樂劇《沖天鳥》在區內外10多個省市巡回演出,引起轟動。縣、鄉鎮、街道、學校及各系統的“文化藝術節”、“文化體育周”、“全民健身周”、青銅峽市的“百花藝術獎”等活動連年舉辦,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已成為品牌項目。

三、推動我市文化體育大繁榮大發展還存在的問題

我市的文化體育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的工作比過去是有進步,但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和經營性文化體育產業還處于較低水平,還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體制的改革還很滯后,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強,內涵挖掘培育不夠,表現形式不夠豐富,品牌特色不鮮明;二是文化體育建設的投入小,事業經費嚴重不足,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場所規模層次還較低;三是文化體育產業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四是文化體育市場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管理還不規范,發育不成熟,活力不足;五是人才激勵和推出機制還不完善,隊伍建設還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缺乏,各門類藝術拔尖人才數量極少;六是**文化體育事業的滯后現狀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根源,而這些根源性條件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

這些問題,是當前影響我市文化體育科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實現我市文化體育大繁榮大發展,任務相當艱巨。但我們相信,通過黨委、政府的重視、社會各界和廣大文化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使我市的文化體育事業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四、推動**文化體育大繁榮大發展需要努力做的工作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最終是要以學習實踐的有效成果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今年是建國60周年大慶,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文化建設將得到全社會的更加重視,文化體育事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動力,繼續牢牢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要求,堅持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和經營性文化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兩輪驅動,狠抓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文化品牌創造、激勵機制的建立,加強文化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供給能力、涵養能力建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搶抓機遇,力求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有突破。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市文化體育工作的重點。當前,我們要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抓緊完成**圖書館新館的搬遷、開館工作;積極爭取中央項目資金,抓好**市建筑博物館(董府)、馬月坡寨子的維修開發和利用工作;加快**市文化館、博物館、體育中心立項建設步伐;加快鄉鎮文化站、村級示范文化室、示范農民文化戶、農民示范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家書屋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市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

2、打造精品,力求文體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以“五個一工程”為目標,充分發掘回族文化、黃河文化的內涵,狠抓文藝精品創作,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想看愛看、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精心打造“回鄉情韻”、“沙海春蘭”、“大棚情緣”“馬家寨子”、“回商”等精品劇目。以“百鄉千場”送戲下鄉和“文化服務進農家、進社區、進軍營、進工地”等活動為基礎,打出幾個叫得響的文化服務品牌。堅持“農閑抓農村,農忙抓城鎮,節日抓重點,慶典抓特點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文化活動。通過組織“我們的節日”節慶文化體育系列活動、鄉鎮文藝匯演、企業文藝展演、民間社火節、群眾文化專業技能大賽、民族文化藝術節、開展文化下鄉、“六進社區”活動,舉辦第三屆中國(**)中小學生書法節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建黨88周年系列文化活動,舉辦**市第二屆運動會等活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繼續大力實施“一鄉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優”的戰略,扶持優秀農民文化藝術團隊。積極引導農村文化精品走入市場,娛樂大眾。真正使文化貼近百姓,融入生活,讓城鄉居民在奔上“經濟小康”的同時,享有“文化小康”深入進行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挖掘、收集、整理和傳統特色藝術的開發,挖掘回族文化底蘊,突出回族特色文化,扶持回族文化精品創作。

3、創新思路,力求文化體育產業發展上水平。一是組建成立市文化館演藝中心,做大做強**市回族藝術團、中老年藝術團、少兒藝術團、紅半邊女子鼓隊等特色文藝團隊;二是加大市宣傳文化中心民間民俗藝術品的研究開發力度,充分利用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民間藝術品、工藝美術品等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三是做好**圖書館新館產業項目開發工作,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創辦數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四是實施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依托黃河特色資源優勢,建成集農耕文化休閑園、民族民間藝術研發園、民族風情演藝園、體育健身園、文化娛樂園等為一體的黃河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五是拓展文藝培訓的空間,在打造品牌和增加收入上做大做強,擴大影響力,提升知名度。六是努力發展全民健身和國民體質監測等體育產業。

4、科學引導,力求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著力打造全民健身精品,努力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突出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積極開展“村村樂”農民健身系列活動,實施農民健身工程。突出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為廣大城區居民提供健康有益的體育服務。要抓住節慶、假日、“體育三下鄉”等活動載體,廣泛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落實“建群眾身邊健身組織、建群眾身邊體育場地設施、開展群眾身邊體育活動”為內容的“三邊工程”。繼續落實好三項制度。一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制度,二是國民體質監測制度,科學指導群眾健身,三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

5、突出優勢,力求民族體育有規模。深入挖掘整理民族體育項目,推廣健身效果良好、方便群眾參與、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健身項目。使民族體育進課堂、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清真寺、進宣傳文化體育中心戶。堅持走“體教結合”辦學之路,辦好傳統項目學校,努力培養大量的體育后備人才。科學制定項目布局,形成優勢特色項目,不斷提高我市競技體育運動水平。

6、強化督查,力促各項工作任務全面完成。要實現既定目標任務,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真學真創真干,堅決克服保守、按部就班、觀望等待等認識上的不足,嚴格工作標準和要求,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強化執行力為突破口,加強效能建設,保證政令暢通,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制,不管事情有多難,困難有多大,不講條件不找借口,千方百計地設法完成,以優異的業績,向建國六十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