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4-10 08:32:00

導語:鄧小平與科學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摘要]鄧小平雖然沒有提出“科學發展觀”概念,但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科學回答了“什么叫發展”、“為什么要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等問題,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并已被實踐所檢驗。、根據新的實踐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科學發展觀

當今國內理論界在研討科學發展觀時,普遍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鄧小平同志講過一些發展理論,但沒有形成科學發展觀。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似乎有理,其實不符合實際,是不夠正確的。

鄧小平同志生前雖然沒有提出和使用過“科學發展觀”概念,但他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他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過程中,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多次精辟地談了發展問題,系統而深刻地闡述了“什么叫發展”、“為什么要發展”和“怎樣發展”等問題,充分展示了他的正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科學發展觀,并且已為改革開放實踐所證實。

在此,不妨將鄧小平同志對發展問題的有關重要論斷,略做一點評述。

一、什么叫發展

什么叫發展?如何理解發展?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對此有過不少論述。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從社會狀態說,發展就是從落后狀態轉化為進步狀態,從貧困生活轉化為富裕生活。鄧小平批判了“左”傾錯誤造成的“貧窮的社會主義”謬論,一再強調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我們幾十年的奮斗,就是為了消滅落后貧窮,使人民過上文明富裕的日子。

二是從國家形態說,發展就是逐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從不發達階段進入發達階段,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化國家。鄧小平說:“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我們要“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三是從戰略目標說,發展就是實現分三步走的目標,即第一步1980年至1990年,生產總值翻一番,達到溫飽水平;第二步1991年至2000年,再翻二番,年生產總值人均800到1000美元,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花50年時間,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人均4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四是從增長速度說,發展就是經濟增長要達到適當的速度。鄧小平認為,長期低速不行,速度滑坡不行。“要發展得快一點,太快不切合實際,要盡可能快一點。”達到適度的發展。所謂適度的要求,就是能確實保證中國在20世紀最后十年生產總值再翻一番。

鄧小平在從社會、國家、目標、速度意義上闡述發展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目標與速度。目標很重要,速度是關鍵。社會和國家的變化,是以適當速度去實現目標的結果。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需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講艱苦奮斗,“但只靠這些也還是不夠。最根本的因素,還是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來。”

鄧小平在闡述發展含義時,強調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要注重速度與效益的統一。加速發展不能影響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并非就要降低速度;另一個問題,是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既要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又要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二、為什么要發展

鄧小平說:“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條。”他從許多方面論述了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非常注重從政治的高度去談經濟問題,談發展問題。

其一,經濟搞上去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根本條件。鄧小平指出:“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他說,如香港回歸問題之所以能夠談成,并非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本領,主要是我們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

其二,搞好經濟發展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鄧小平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其三,經濟搞上去是我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物質依托。新中國建立后,經過4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最近的發展,我們的經濟政治實力增強了。這既是民族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經驗證明,不進則退,不發展,就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國侵略中華民族的血淚史。

鄧小平同志正是從政治意義出發,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他從來是把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表述為政治目標。這是因為如果生產力不發展,沒有經濟實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維護國家政治獨立,鞏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三、怎樣發展

如果說中國革命的成功,是靠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那末,中國實現四化,搞發展,也要靠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

中國的基本國情,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就是指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窮落后。人口多,耕地少,即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計,而我國耕地和其他資源又相對短缺。例如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實現現代化,如何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大難題。

鄧小平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第一步,到本世紀末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目標確定了,從何處著手呢?就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

對內開放就是改革。所謂改革,就是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和方面。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改革;所謂開放,就是對西方發達國家、蘇聯和東歐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都開放,即對所有國家全面大開放。30幾年實踐經驗表明,關起門搞建設是發展不起來的。我們必須順應人類社會發展大趨勢,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逐漸實現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趕上世界發展潮流。

在解決怎樣發展的問題上,鄧小平做過許多精辟論述,提出了一整套路線、方針、政策,特別強調要“三個堅持”。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堅持“拿來主義”;三是堅持全面發展。

在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走自己的道路”,同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是對立的。中國社會主義不是產

生于像馬克思、恩格斯預言的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談不上繼承和利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后,又遭受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不可能與西方進行交流合作,也不可能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1980年8月,鄧小平在答意大利記者拉法奇時說:“要弄清什么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有些東西并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比如說,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在任何社會,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我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先進的管理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而這些東西本身并沒有階級性。”

鄧小平同志充分估計和肯定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他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必須下大決心,用大力氣,把當代世界各國尤其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管理經驗學到手,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發展。科技發展的基礎在教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黨中央正是在學習和貫徹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

為了切實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全面發展,鄧小平在制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的同時,還對諸如人口問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合理分配和消除貧困問題、民族問題等帶全局性的大問題作過重要指示和論述。

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上,鄧小平認為,人口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要很好控制;人口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要短期內擺脫貧困落后狀態很不容易;實行計劃生育是一項基本國策,要把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下,否則,國家負擔不起;要提高人口質量;要廣開門路,多想辦法解決勞動就業問題。

在利用資源和環保問題上,鄧小平指出,要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方針;自然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一樣,“都很重要”;他老人家還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并號召全國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

在消除貧困和調節社會分配問題上,鄧小平提出消除貧困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絕對要消滅貧窮;“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就是要讓人民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逐步奔小康;要允許并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要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避免兩極分化,等等。

在民族問題上,鄧小平認為,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的著眼點要放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上;要十分注意維護和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要幫助這些地區開發起來。

綜上所述,鄧小平根據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正確回答了“什么叫發展”、“為什么要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等問題,完整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發展理論。在鄧小平的科學發展理論指導下,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二步已經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改善與提高。為此,將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冠之為“鄧小平的科學發展觀”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說鄧小平已經形成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當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符合實際的認定。如同任何科學理論形成后要發展一樣,科學發展觀形成后也要發展的。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世紀的新情況,認真總結世界各國在發展中的經驗教訓,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概念,強調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定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由上可見,自從鄧小平科學發展觀形成之后,、都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各自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君如:從鄧小平的發展理論到科學發展觀[M].鄧小平理論研究(滬),2004

[2]何麗芬:鄧小平、發展思想與科學發展觀[M].理論月刊(武漢),2005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2

[5]: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