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7 06:40:00
導語:會計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世紀,會計管理活動本身的要求和來自于其它學科領域發展的影響和挑戰,對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圍繞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動力、發展目標、發展觀念、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五個方面闡述了對我國會計科學發展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會計;科學;發展觀;內涵
我國會計科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計科學的發展進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致使我國會計科學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有了一定的差距。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任重而道遠,作為經濟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將會承擔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會計科學不僅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會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因此,需要對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應當如何發展的觀念性問題進行專門研究。
一、發展動力:會計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
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來自于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在會計環境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則是經濟環境與科技環境。從經濟環境上看,已經初具框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將會通過不斷的調整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從而對20世紀所形成的會計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產生重大影響。從科技環境上看,由于高新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廣泛運用,知識的經濟化和經濟的知識化已經形成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生產作業過程的高技術含量必然會引起經營管理手段的高技術含量,從而引起會計信息的搜集、加工處理程式與輸出方式的高技術含量,這樣,就必然會對20世紀所形成的會計技術方法體系產生強烈的沖擊。作為對會計實踐活動進行全面研究的會計科學,如果不考慮會計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就會使通過研究所形成的會計理論缺乏對會計實踐的具體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由此可見,因經濟環境變化所導致的21世紀會計管理實踐內容與程式上的變動必然會成為推動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的源動力。
二、發展目標:會計科學體系的完善創新
不斷拓寬會計理論研究領域并進行會計理論的創新,既是推動會計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每個會計理論工作者的義務。早在上世紀中葉,美國會計學會的專家們經過論證后曾明確預言:未來的會計理論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中的任意一種來擴展其范圍:一是將新的測定方法引進會計學領域;二是將擴張作為會計報告的行動概念。它比較明確地提出了會計科學發展的兩個重要途徑,即正確的研究方法與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由此可見,當會計所面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適時確立會計科學的發展目標是使其得以穩步發展的前提條件。根據我國會計科學發展的現狀,21世紀的基本發展目標應當是:規范會計科學的理論層次與結構,加速會計科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完善相關會計科學的內容,拓展會計科學的研究領域,從而構成一個完整且具有結構合理、內容嚴密、優勢互補等特征的、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會計科學體系。這一體系應當由會計理論科學、會計方法科學、會計管理科學、會計研究科學和會計教育科學五個基本部分所構成。在此基本要求下,會計科學的學科體系內部應當按照其學科特點組合成合理的學科群落,可以考慮將會計科學劃分為核心層學科、緊密層學科、松散層學科、邊緣層學科和滲透層學科五個級次,或者稱之為主體性學科、支柱性學科、基礎性學科和支撐性學科四個系列,逐步形成一個多層級的寶塔式、網狀型結構,使其發展能呈現出一種較為穩定的態勢,從而豐富會計科學學科家族的成員構成,讓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的中國經濟科學體系中占據應有的一席之地。
三、發展觀念:會計科學范圍的縱橫拓展
確立正確的會計科學發展觀念是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現代社會經濟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越來越專業化與集團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不同類型經濟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當隨之分解與細化,從而使得經濟科學的分支學科越來越多。與經濟科學的這種發展趨勢相適應,如果說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初期會計科學還只是一花獨放的話,那么,延綿到今天的會計科學就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學科林立且擁有一百多個分支學科的龐大的科學體系。會計分支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對現代會計對象某一領域或者某一方面問題的專門研究,從而有助于對不同會計現象與新會計現象的剖析,特別是其它學科領域里大量新學科的出現以及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使得會計科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多,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寬。在會計科學研究對象呈現出快速分化的同時,會計科學學科內部的各學科之間以及與其它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和滲透日益加強,形成了我中有彼、彼中有我的特有的學科之間的互容現象,從而也相應地形成了一些邊緣性的會計科學學科,如環境會計、電算化會計、資源會計等。
在21世紀,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這種學科之間的分化與綜合現象將會日益突出,任何一門學科的內容,都將會與其它學科的相關內容之間形成一種聯系與融合關系,會計科學的發展也就必將會受到這一趨勢的影響。因此,在引進、借鑒、消化、吸收、創新的基本方針之下,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從而使會計科學在學科內容上注重對其它學科的兼容與吸收,不斷地從橫向和縱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圍,并不斷地注重理論創新以構成新的分支學科。以此認識為基礎,在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觀念上應當予以必要的轉變:一是不能就會計而研究會計,要注意跳出會計的框框來研究會計科學問題;二是以多種學科作為其研究基礎,即在傳統會計科學的基礎之上,注意其與數學、相關經濟學及其它學科的結合,注重不同學科內容研究上的交叉與融合;三是注意與其他學科的嫁接、改造、引進與創新,合理吸收其它學科的先進研究成果,以減少重復勞動;四是注意會計領域里的新學科、新問題、新領域的前瞻性研究;五是應當在兼收并蓄的基本要求下,注重學科發展的國際化趨勢與國家化特征;六是在會計科學的學科方位上,應當正確、恰當地將其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會計科學的研究內容與縱橫拓展的要求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發展方式:會計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運用
在會計科學的發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科學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科學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在中國會計科學得到迅速發展的20世紀,在會計研究方法上重演繹、重抽象、重定性、重邏輯思維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對較為滯后,因而會計理論工作者基本上是處于一種個體性勞動和個體操作的狀態,加上研究信息傳遞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運用,由此而導致研究內容上重復性勞動也造成了一種研究資源上的不應有浪費,從而對會計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式就是應當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應當強化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這就需要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確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中國的會計科學發展不能滿足于抽象的理論闡述,應當用務實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采用科學的方式去搜集、整理與研究對象有關的資料,以實證性的資料為基礎,以數量分析的結果為依據,去描述經濟活動變化的規律,去闡明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去說明企業經營方針的調整以及經營活動結果的演變,從而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與其經濟利益相關的經營活動發展趨勢、規律有更為直接和深刻的認識,以有助于其正確經濟決策的形成,并以此結果來豐富會計科學的內容。其次,應當堅持運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對與會計有關的經濟事項進行定性的理論分析,恰當地將規范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性數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應當承認,會計研究中的某些具體問題,諸如資本市場的運行質量、會計信息的效度與股價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必須要建立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大量使用定量性分析手段,但對于目前日趨復雜的企業經營活動規律的揭示及其所受會計環境變化影響程度的揭示,以及對會計政策調整方位的全面分析,實證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更不可能是基本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學地闡明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目前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有部分學者認為,只有通過復雜的數學模型設計和精確數學分析的方法,只有大量運用實證分析的會計研究方法,只有全面研究資本市場中的會計信息披露與質量,才意味著中國的會計科學研究“與國際接軌”,才是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方向。這一看法不僅失之偏頗,而且反映在思維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學特征,不利于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的發展、創新與完善。在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方式上,應當從中國的會計環境出發,采取拿來主義,積極地汲取20世紀中后期西方會計科學發展上廣泛運用數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進經驗和已有成果,但是不能全面照搬。盲目地追求用實證性的數量分析方法來全面取代規范化的定性理論分析方法的做法,既與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現狀不符,也不利于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的健康發展。
五、發展道路:會計科學的科學化、國家化和國際化
與中國會計改革及發展模式的基本目標相一致,在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道路的選擇上,應當緊密結合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進程,以科學化為基礎,以國家化為起點,以國際化為方向,以使其能夠有機地融入國際會計科學發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為國際會計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會計科學的科學化是客觀要求。會計學科學發展上的科學化內涵為:一是會計科學學科體系內部結構合理化;二是各具體會計學科的會計理論系統化;三是會計方法系統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對會計信息進行搜集、加工和處理,有合適的標準對其有效性作出判斷;四是會計操作手段現代化,即達到人工系統和電子系統的有機結合,且能夠使會計操作技術工具標準化;五是會計管理體制定位化,即指會計管理模式和會計人員的身份能夠正確合理地定位,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設置有管理要求與功能基本一致的會計工作崗位,會計人員職務設置統一;六是會計法規體系配套化,即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會計法規體系;七是會計教育體系完善化,即形成一個不同級別、不同層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會計教育體系;八是會計研究方法規范化,即做到實行規范化的研究過程和規范化的研究方法。
其次,會計科學的國家化是現實選擇。從世界會計的發展歷程上看,目前尚有五大會計模式,但從中國會計的發展現實上看,中國有自己的會計環境。因此,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也應當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這是由于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體制決定了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理論結構;多種經濟形式并存決定了會計法規體系的多層級結構;特殊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會計管理體制上的準則制定的多模式結構;素質較低的會計人員隊伍決定了會計操作方式是以手工為主的運行結構;多頭管理的會計教育管理體制和人才選拔機制決定了會計教育的層級結構;經濟發展的特殊進展決定了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的方式結構,即實行內部會計監督、外部會計監督和社會會計監督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會計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模式下,已經開始呈現出會計信息社會化、商品化和口徑國際化、會計服務市場化、會計核算手段現代化、會計監督社會化、會計工作規范化和會計規范配套化等基本趨向。上述現狀決定了在中國會計科學的發展上應當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建立起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科學體系。
最后,會計科學的國際化是歷史趨勢。近年來,由于金融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全球經濟發展在要求中國應當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同時,也對中國會計走出國門和走向世界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國的會計以及會計科學能夠實現與國際通行慣例和內容相協調。盡管目前制約中國會計科學國際化的因素很多,但通過靠攏——協調——接軌的程式來縮短中國會計科學與國際會計科學的距離是一種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會計科學國際化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一是在會計理論體系的結構和研究方法上應當向國際化靠攏;二是在會計方法體系上應當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并駕齊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對外服務和對內服務的任務;三是在會計信息加工處理及運作程序的標準上應當由中國會計準則逐步地向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相接近這一目標過渡;四是在會計監督體系上,應當逐漸加大社會會計監督的范圍與力度;五是在會計教育的層次、內容、體系與結構上,應當盡快走出當前的發展誤區,采取有力的措施,優化會計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楊維生.營造良好的會計環境.財經視點,2001,(9):45-77.
[2]呂智娟.會計環境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影響及對策.企業天地,2003,(3):114-140.
[3]王亞娟.凈化會計環境,加強會計職能.財務管理,2003,(8):105-175.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財務人才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與會計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