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創新與科學發展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24 02:18:00

導語:城市品牌創新與科學發展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品牌創新與科學發展觀分析論文

【摘要】城市是實施創新戰略的集合載體。一個城市的品牌創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城市的經濟發展后勁,也決定該城市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地位。新時期的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途徑在于堅持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市品牌創新,城市品牌既包括城市所屬的產業品牌、企業品牌,也包括城市自身的品牌。品牌戰略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個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尤其是在我國目前品牌缺失的情況下,品牌創新戰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城市品牌創新

一、城市品牌創新的內涵

1、城市品牌創新是城市競爭力的表征

品牌創新是指,品牌在競爭性市場中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它品牌更有效地獲得市場認同與支持的整體形象特質。城市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其擁有的難以模仿的資源能力,如物理的獨特性、路徑依賴性、因果的含糊性、經濟上的制約性等,品牌產生于城市與受眾相互信任、忠誠的關系中,是在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品牌具有難以模仿、路徑依賴和因果模糊的特征。另外,品牌作為技術素質與產品品質的綜合代表,既是競爭的結果,又是競爭的手段,不僅表現在產品層次上,而且是一個綜合的結果和表現,具有地域性、關聯性和有效性,能夠整合城市資源、降低成本、吸取與集聚生產要素,給受眾帶來獨特價值和利益的功能,可促進城市協調發展。因此,通過品牌創新的提升,可以推動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城市品牌是城市個性化的沉淀,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所引起的受眾偏好的重要識別特征,是城市在長期的經營或服務過程中形成的無形資產,是一種系統合力的體現,對城市受眾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巨大而長遠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生活質量,體現了城市的生存能力,并可以帶動所在地域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最終可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從城市自身角度來看,好的城市品牌既能為受眾帶來信任和滿意,又可以把城市現有價值經營成未來的資產,能為城市帶來增值的市場和價值,這已經成為贏得受眾忠誠、求得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城市品牌既是城市的性質、名稱、歷史、聲譽以及承諾的無形總和,同時也使目標受眾對城市產生清晰明確的印象和美好聯想,既是城市個性化的表現,也是城市經濟活力的增益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實現受眾、城市、社會三者關系的協調發展,綜合體現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2、城市品牌創新是城市定位的依賴路徑

城市定位主要由定性(城市性質)、定向(發展方向)、定形(城市形象)、定量(城市規模)四個方面組成,涉及城市在不同尺度區域空間社會經濟地位(包括社會文化聯系、經濟分工關系及空間區位關系等)、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發展特色三個層次,決定城市定位的主要因素有歷史背景、經濟地理位置、產業發展現狀、城市人口與經濟規模以及與其他城市的關聯情況等。城市定位在中心戰略上,著重的是發展目標;明確定位,有明確的競爭力城市作為戰略參照物,識別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選擇一個有利的定位,采用相應的保護性策略;獨特而準確的目標定位具有城市競爭優勢。城市品牌創新著重培養城市獨特的競爭力,沒有戰略參照物,關注的是自身過去成功模式;戰略步驟上,積累戰略資源和培養核心能力,在不同的環境和機遇情況下,運用獨特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能力進行爭奪;獨特、不易模仿的戰略資源和競爭能力是城市的競爭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品牌創新是城市定位的依賴路徑。

二、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城市品牌創新特征

有什么樣的城市創新觀,就有什么樣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戰略,就會對城市的創新實踐產生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影響。科技部信息研究所、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聯合課題組最近公布的《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提出從品牌建設投入能力、品牌發展環境和品牌競爭力三個方面對城市品牌創新能力進行評測。這個主要針對城市范圍內的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等進行的城市品牌創新評價,是一種量化的技術指標體系,從戰略高度來看,城市品牌創新能力的強弱,取決于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市品牌創新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所謂“全面”,就是要著眼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不是只及一點不及其余;所謂“協調”,就是城市各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適應、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體現在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人口的和諧演進,城鄉、代際公平與產業的協調發展。

城市可待續發展是指在一定時空尺度上,以長期持續的城市增長及其結構變化,實現高度發展的城市化和現代化,從而既滿足當代城市發展的實現需要,又滿足未來城市的發展需求,它包括城市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系統,具有區域性、綜合性與層次性。其中,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強調城市建設發展進程中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有效協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城市可持續發展,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是城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三、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品牌創新理念

當前,城市品牌建設從總體上看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制造業總量居世界第四位,可是在世界經濟論壇最近公布的2004年-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僅排名第44位。這其中自主品牌匱乏是造成上述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品牌建設作為城市發展、建設、規劃的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品牌發展環境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等,又包括品牌競爭力如品牌數量、知名品牌數量、品牌知名度等。城市品牌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中做出努力。

1、人本意識

堅持以人為本,尋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及其關系的合理性存在,是科學城市發展觀的理論核心。人是城市的主體,也是城市目的。城市不僅是建筑、交通、生態等系統在空間上的構成形式,而且更主要的是人的社會關系的構成。城市的任何部分離不開人,城市發展不僅僅是物質實體的發展,更是人的發展,其實質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協同進化。城市是人居環境,這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價值之一。城市的發展應以人的發展為取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城市的“人”不僅包括原城市居民,也包括外來人口,不僅包括富裕較富裕居民,也包括相對貧困居民,還有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的弱勢群體。城市本質是由人的需要驅動,是城市環境與人的互動協調關系。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城市不斷演化的過程,也是人的需要結構層次隨社會財富增加變化的過程,城市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滿足人的終身需要,不僅要保證人的衣食住行,而且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城市的發展還要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在城市的發展中,帶動倫理規范、道德感召等人類意識的覺醒,并構建法制約束、社會有序、文化導向等人類活動的有效組織,逐步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包括代際之間關系)的調適與公正。

2、協調思想

從城市內部而言,城市的發展,是城市各要素的協調發展。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綜合體,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以增長取展,以破壞換取建設。目前,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重物輕人,只求增長不求發展,只求利潤不求公益,“視覺污染”嚴重,導致城市環境惡化,固體廢氣物、水污染等增多,破壞了城市發展的基因以及與自然的和諧,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大問題。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實現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才能有實力有后勁,沒有協調就不可能有未來的持續。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還應尊重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還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任何片面強調或突出某一單一指標的行為都會影響協調,影響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人居環境,城市空間應該是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空間。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指導的城市經濟中,生態環境對成為競爭中取勝的絕對性要素,這是一種戰略性資源。科學城市發展觀強調城市發展既要綜合考慮社會發展需求、資源承受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又強調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展程度相適應。科學城市發展觀強調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就是在城市建設、發展中既注重經濟效益和當前利益,更注重社會效益和長遠發展;既充分開發經營資源,更強調永續利用保護,從而實現城市的整體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獲得最大的政治、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的選擇。

從城市外部來看,城市的發展,是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中心城市,實施以城帶鄉戰略,以中心城市的發展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鄉發展規劃,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城鄉規劃編制的指導方針,統領城鄉建設的各項規劃,使各項規劃的內容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處理好城市擴容與提質的關系,在城市容量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則應以提質為主,適度擴容,防止粗放型的城市建設,防止城市發展脫離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在大力推進中心城市發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的同時,切實加強縣(市)城區和小城鎮建設,重點支持一批中心鎮、邊貿鎮、旅游鎮的發展,構建完善的城鎮發展體系。

3、系統評價

城市以往發展的不協調,大量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出現,與對GDP的片面追求及與其相應的干部考核標準分不開。如果能夠設計一個新的更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評估標準體系,以代替單純的GDP,無疑可以有效地遏制城市發展中的偏差。牛文元教授提出,要用五大綠色標準來衡量干部政績:看經濟發展效率和質量改善了沒有,能源資源消耗速率下降了沒有,區域生態質量改善了沒有,社會經濟是否協調發展,義務教育成果鞏固了沒有,環境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水平達標沒有。新的政績觀,必須淡化單一對GDP增長數量和速度的追求,注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總協調,注重三大文明的整體推進,注重人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建設部對城市管理、建設和規劃的評估標準則包括:供水、污水處理、排水系統、園林綠化、城市中心區綠化、城市綠量、生物多樣性、燃氣、能源、公共交通、垃圾處理、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等。這個十分全面的評估系統,為從技術上解決目前存在的城市生態設施、基礎設施雙缺乏的狀況具有重要的指導性,對防止出現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推動城市步入全面協調的發展軌道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廣西農業發展研究報告[M].內部資料,2003

[2]王俊霖:“早期收獲”計劃對我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及我國農業的影響[J].東南亞,2004(2)

[3]詹晶:對中國-東盟果蔬產品貿易及競爭力的思考[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