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安全生產工作要點

時間:2022-03-14 06:47:00

導語:加強安全生產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安全生產工作要點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安全發展的思想,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立足防范,明確責任,強化監管,突出重點,綜合整治,狠抓落實,努力創新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和保障機制,杜絕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促進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與好轉,為構建實力、綠色、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二、全區安全生產主要控制指標

1、工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12人以內,杜絕重大死亡事故,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人以內,建筑施工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指標控制在核定范圍以內;

2、工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重傷人數控制在24人以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重傷人數控制在——人以內;

3、廠長(經理)培訓、持證率和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復審率達98%以上;

4、建設項目“三同時”審查率100%;

5、重大危險源監控率100%;

6、特種設備檢驗率100%。

三、工作要點

1、進一步貫徹落實《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嚴格考核,重獎重罰,實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代表政府對全區安全生產和各行業管理部門實行綜合監管,公安、海上運輸、交通、建筑等行業管理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兵把口,按時完成與安全生產相關的工作任務。

2、健全完善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企業四級安全生產管理網絡體系,重點加強對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和已關閉礦山的安全監管和事故防范,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堅持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充分發揮四級網絡體系作用,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的力度。落實《區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規定》,做到及時發現隱患,及時整改。

3、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管理,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做好對重大危險源審查登記工作,實施動態管理,加強日常巡查,落實防護和監控措施,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做好演練工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防患于未然。

4、突出重點,嚴格把好“五關”。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嚴格把好非煤礦山、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的市場準入關,加強日常監管,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違法、違規的企業依法嚴肅查處。同時,要做好建設項目“三同時”核準工作。

5、做好安全大檢查工作。安全檢查是預防事故發生的有效手段。要在對重點行業開展專項整治的基礎上,做好重大節假日和季節性、專題性安全生產大檢查。要將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相結合,突出實效,認真排查事故隱患,落實整改責任,跟蹤整改措施和整改結果的落實。對重大事故隱患要實行掛牌制,責任到人,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隱患,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6、加大執法力度,嚴肅行政責任追究。對于一般性生產安全死亡事故,要嚴肅追究相關企業及責任人的責任;對性質及情節嚴重的生產安全事故,要從重處罰;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要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觸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門,追究其刑事責任。要按照省政府的規定,將道路交通事故納入區政府的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認真做好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責任的調查追究工作。

7、抓好“雙基”工作,推進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指導、監督企業建立自我約束機制,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結合行業規范,建立健全企業安全質量工作標準,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努力實現“零隱患”和本質安全、主動安全的目標。

8、加大安全投入。要落實安全生產投入的主體責任,監督企業按國家規定足額提取安全專項資金,加大安全生產的綜合投入,加快企業安全生產隱患的整治,提高生產的安全保障水平。區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對企業進行補貼,以鼓勵企業安全生產。各鎮、街對企業安全生產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的落實要早準備、早安排,加強監管,確保及早到位。

9、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工作。以全國安全生產月為契機,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在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生產教育活動,強化全民的安全意識,營造“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氛圍。同時要做好企業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企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外來務工人員是事故高發人群,要突出做好對外來務工人員上崗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材料要裝檔備查。

10、加強安全生產執法隊伍自身建設。要適應安全生產工作新形勢的要求,選調優秀力量充實基層安全生產監管隊伍,適當增加經費,強化保障措施,認真履行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安全服務的職能。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要加強政策、法規的學習培訓,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加強業務建設,強化內部管理,嚴格辦事程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廉政建設,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拒絕腐敗和廉潔執法的能力;加強隊伍的自身建設,注重專業管理人才的培養,提高改革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