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聯村干部工作現狀及對策思考

時間:2022-05-02 09:16:00

導語:鄉鎮聯村干部工作現狀及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聯村干部工作現狀及對策思考

鄉鎮聯村干部處在農村工作第一線,直接面對群眾和服務群眾,他們的服務水平、精神狀態、工作作風如何,直接影響黨和人民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直接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如何通過加強鄉鎮聯村干部隊伍建設,使工作作風在一線得到轉變,工作責任在一線得到落實,具體問題在一線得到解決,干部能力在一線得到提高,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區加強了對鄉鎮干部及聯村干部隊伍的教育和管理,制定出臺了鄉鎮干部駐村聯戶制度、“村民考鄉官”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很多鄉鎮實行了對聯村干部的月末考核、季度考核;有的鄉鎮建立了聯村工作督查組,定期對聯村干部駐村工作進行明查暗訪;有的在村級建立了“365”便民服務站,進一步方便群眾辦事。大多數聯村干部除配合鄉鎮中心工作和自己線上工作外,把主要精力放到所聯系村工作中去,主動進村入戶,為群眾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糾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真正地融入了群眾,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特別是在重點工程、重點實事、矛盾糾紛調處等方面,聯村干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我區鄉鎮聯村干部隊伍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鄉鎮聯村干部的作風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

(一)聯村干部整體力量薄弱。由于各鄉鎮行政村數量與干部配備的不平衡,致使聯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較大的反差。據統計,全區各鄉鎮共有聯村干部389人,其中一人聯系1個村的227人,占總人數的58.3%;聯系兩個村的有105人,占27%;聯系3至6個村的27人,占6.9%。由兩個人共同聯系一個村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7.7%。不聯村的鄉鎮干部254人,與聯村干部的比例為1:1.5,其中黨政班子成員71人,黨政辦工作人員23人,365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8人,會計核算中心18人,有關部門借用11人,其他為計生、土管、財政、企辦等各線人員及開發區(園區)工作人員。

(二)聯村干部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現有的聯村干部中,46歲到59歲的達29%,聯村干部高齡化的問題較明顯。在文化結構上,大學本科學歷的僅占8%,專科學歷的占46%,中專學歷的占20%,高中及以下的占26%。聯村干部的專業結構不合理,真正懂專業尤其是懂農業科技、經濟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專業特長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聯村干部工作作風不實。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不深入,下村時間少。一部分聯村干部把本應下村工作為主變成“坐班制”,平時多數時間待在鄉鎮機關,聯村工作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村里有要求時也等村干部找上門來,很多時候是鄉鎮布置了工作任務,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聯系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書記或村主任作個交代,很少接觸群眾。某鄉鎮一位村主任反映,聯村干部新調整已有1個多月,而聯系該村的干部只見到一次,連姓名都不知道,聯村干部來的很少,來了也只和村書記一人接觸。二是服務意識不強,為民辦事不夠。少數干部缺乏事業心和責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層真正傾聽群眾呼聲較少,關心群眾疾苦不夠,作用僅僅停留在傳傳話、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個“通信員”、“聯絡員”。少數村反映,聯村干部“走在有權人家,吃在有錢人家,難得走進普通群眾家”。有個村的村民為吃水問題向聯村干部反映了幾次,要求鄉鎮督促村兩委抓好集資和管道修理工作,但每次都得不到解決。三是發展意識淡薄,促進農民增收不力。一些聯村干部聯村工作僅停留在一些事務性工作上,對如何促進村民增收,如何推動村級經濟發展等很少考慮。在調研中,很多群眾反映對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員非常歡迎,但現在的聯村干部懂得農技知識的很少,即使群眾有需求,也不會主動去做聯系科技人員等穿針引線工作,使群眾非常失望。如某農戶由于技術問題,綠化苗木在移栽過程中不能成活,而聯村干部看見了卻無動于衷,以“該農戶是外地來的”為由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四是組織建設不重視,制度執行不到位。少數聯村干部對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務、不出大事”上,而對書記主任不團結、黨員不發展、后備干部不培養、村務財務不公開、村民代表不開會等問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例如,區里、鎮里強調了多次的財務公開問題,有的聯村干部照樣不予過問,在4月下旬的一次村務公開情況檢查中,某村在2002年11月公布的內容都還沒有更換。五是綜治信訪未盡責,矛盾糾紛調處不及時。聯村干部處在農村第一線,本應在化解矛盾、促進農村穩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鋒作用”和“緩沖作用”,使一些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但是,由于聯村干部主觀上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靈、匯報不及時,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斷激化升級。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引發上述問題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由于受機構改革、編制控制、園區開發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從總體上看,主觀因素是問題存在的主要方面:

一是部分鄉鎮對聯村干部隊伍管理有所放松。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以后,特別是在跨越式發展進程中,大量的重點工程建設牽涉了鄉鎮很大的工作精力,有的鄉鎮因此削弱了聯村干部的工作力量,放松了對聯村工作的要求,甚至使駐村聯戶制度形同虛設。

二是對聯村干部的工作要求不明確。鄉鎮對聯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夠明確,聯村干部有哪些職權,該承擔哪些職責沒有設定,造成聯村干部認為只要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就算做好了聯村工作。一些鄉鎮就沒有把村級組織建設、村務財務公開、矛盾糾紛排查等工作,落實到聯村干部工作職責中去。

三是對聯村干部工作考核不到位。有的鄉鎮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剛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間民主測評為依據,而不是以實績論英雄。隨著時間的推移,民主測評的人為因素不斷增強,人際關系的作用日益明顯,測評結果的“群眾公認度”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狀況。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礎不同、聯村干部線上工作量不同,聯村工作難考核為由,沒有認真進行考核。對“村民考鄉官”制度,個別鄉鎮也只是應付工作檢查,組織幾次書面考試或簡單的現場考核走過場,起不到獎勤罰懶、促進工作的作用。

四是聯村干部的流轉機制不健全。由于聯村干部大都是鄉鎮一般干部,異地交流較少,在同一鄉鎮工作長了,一些干部就滋長了惰性,不注重創新,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減退;形成了慣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習慣于按照老辦法解決問題;產生了彈性,或礙于面子或親疏有別,導致在群眾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隊伍缺乏生機活力。

三、對策建議

在新形勢下,聯村干部要做好聯村工作,必須按照省、市委提出的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明確職責,強化管理,努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確保聯村工作落到實處,著重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明確工作職責,解決“干什么”的問題。

聯村干部從職責上來講,就是要當好“六大員”,即當好農村實情的調查員,黨委政府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矛盾的調解員,為農民謀利益的辦事員,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監督員和村級組織建設的督導員。概括起來,要求做到“引導、監督、協調、幫助”八個字。一是引導。及時宣傳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涉及“三農”的法律法規,傳達上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會議精神,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二是監督。監督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項民主制度的執行,監督和規范村務、財務和黨務公開等各項制度的執行;督促創業承諾項目和實事的確定、公開、組織實施,促進村干部依法辦事、按章辦事。三是協調。了解和掌握農民生產生活狀況和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向上級黨委、政府反映農民群眾的思想動態和社情民意。協調好村級組織之間的關系,增強村級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穩定因素,協調好村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化解村級矛盾,確保社會穩定。四是幫助。幫助村兩委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培育農民收入的增長點,促進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接受有關規劃、土地、征地后基本養老保險以及建房等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咨詢,為村民提供服務。協助鄉鎮、村黨組織選拔培養好村級后備干部,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和發展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明確工作制度,解決“怎么干”的問題。

要使聯村干部真正與所駐村“同呼吸、共命運”,體現黨委、政府的“民本”意圖,必須建立健全駐村工作日制度、《民情日記》管理制度、聯戶幫扶制度等一系列相應的工作制度,從而改變以往存在的“聯村不聯戶,聯村不聯心”的狀況。

一要保證足夠的駐村時間。在駐村時間上,除鄉鎮中心工作需要和線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則上都要駐村。應區別平原鄉鎮與山區鄉鎮,行政村多的鄉鎮和行政村少的鄉鎮,近郊鄉鎮和邊遠鄉鎮的實際,確定切合實際的駐村時間。對一人或多人聯系一個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3天時間開展駐村工作;對一人聯系多個行政村或線上工作任務比較重的,要統籌安排駐村時間,確保每月不少于8天的駐村時間。聯村干部在規定時間駐村的同時,還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開兩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等重要會議必到,村發生重大突發性事件必到,鄉鎮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舉行重要活動必到,村干部要求解決重要問題必到,確保特殊情況得到及時處理。

二要提高駐村工作的針對性。一是“坐診”。實行駐村工作日現場辦公,以村兩委會為主體,協助村兩委為村民解疑釋難,宣傳政策,接待群眾,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并為群眾提供咨詢服務。二是“出診”。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證走訪農戶的戶數,每年要基本走遍聯系村的所有農戶。通過走訪農戶,廣泛聽取村民反映的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制定解決方案提供依據。三是“會診”。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時間,召開村兩委會,共同商議,研究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要增強駐村工作的有效性。要通過建立幫扶聯戶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記制度,力所能及為村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強駐村工作的實際效果。在幫扶聯戶方面,一是要明確幫扶對象,把農村黨員干部戶、致富戶和特困戶作為走訪的重點對象;二是要明確幫扶職責,把為群眾服務的相關職責具體化,并建立聯系戶、重點戶幫扶臺帳,作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在深化民情日記方面,要加強督查和指導,真正體現一個“實”字,使其成為聯村干部“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幫百家富、聚百家心、辦百家事”有效載體,確保民情日記制度不流于形式。

(三)強化考核監督,解決“如何堅持”的問題。

一是要建立聯村干部監督制度。各鄉鎮、管理處都要建立有效的聯村干部督查制度,設立聯村干部監督考核記錄,安排專人對聯村干部下村情況進行督查。要推行聯村干部佩證上崗和去向公開制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要在各村設立駐村工作指導員辦公室,公開聯村干部的工作職責、去向安排及聯系電話、照片等,便于群眾進行監督。

二是要建立聯村工作例會制度。以鄉鎮或管理處為單位,定期(每周或每月)召開匯報會,由聯村干部匯報所聯系村的各項工作及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執行情況,由鄉鎮領導進行點評,并根據匯報進行督查。

三是要完善聯村工作考核制度。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內容,以“村民考鄉官”為重點,從村民代表、鎮干部和鎮領導三個層面加強對聯村干部的考核。聯村干部每年定期在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黨員會上進行述職,由村民進行無記名投票評議。同時,鄉鎮對聯村干部要從村級創業承諾、村務財務黨務公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村級組織建設等重點工作完成情況進行捆綁式考核,以提高聯村干部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是要探索建立一般干部交流和培訓機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鄉鎮一般干部的流轉機制,對長期在同一鄉鎮、地域工作的聯村干部實行異地交流。要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定期組織聯村干部集中“充電”,按照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對鄉鎮干部的本質要求,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幫助鄉鎮干部全面理解掌握黨和國家在農村的新政策、新法規,農業和農村經濟管理的新技術、新知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農村工作的新方法、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