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運用與發展
時間:2022-05-22 05:16: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運用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十分重視文化問題,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特別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論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中包括文化理論,但由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框架主要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而不是由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的,因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雖然對經濟、政治都有過論述,也多次談到文化問題,卻缺乏系統的文化理論,甚至對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也不一致。例如列寧在多數場合把文化理解為精神性的東西,有時也理解為物質性的東西。十月革命勝利后,針對有些人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列寧說:“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的人民呢?”在這里,列寧把文化水平理解為生產力水平。很多情況下文化與文明是不分的,既有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的概念,又有物質文明、物質文化的概念。
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采取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理論框架來考察中國社會,對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關系和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作了明確的規定,并對當時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現狀和前景作了分析,其中對中國文化問題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他接著分析了中華民族的舊政治、舊經濟和舊文化,又專門論證了中華民族應該具有的新政治、新經濟和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他特別分析了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化在政治和經濟的推動下從舊文化向新文化演變的過程,最后得出結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新文化。”應該說,《新民主主義論》是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的標志。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不再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理論框架來分析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我國理論界對于文化基本理論缺乏系統、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對許多基本問題的認識不是很清楚。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問題,無論是作為理論問題還是現實問題都受到廣泛的關注。1991年,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理論框架來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他說:“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在總結貫徹執行基本路線經驗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原則,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黨的基本路線和這十二條原則,總起來說,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他分別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作了具體說明。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地以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理論框架來闡釋鄧小平理論,分別詳細地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對每項建設都作了更為具體和詳盡的說明。在“三個代表”中,同志把文化問題擺到了重要地位,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應用于建黨學說。在“七一”講話中,再次詳細論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實踐是真理的源泉,運用一種理論往往會發展一種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過程,也是發展它的過程。這種運用無疑會完善和豐富理論本身,也會使長期爭論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或澄清。同志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運用于建黨學說,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論斷,是一種理論創新。
如何理解先進文化的概念?先進文化的存在邏輯地蘊涵落后文化的存在,因為沒有落后文化,也就無所謂先進文化。那么,先進與落后的標準是什么呢?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顯然,他是以時代的發展水平為標準來區分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主要是以社會制度為標準來劃分的。這就是說,社會主義文化比資本主義文化先進,比封建文化更先進。但是,一個國家的具體文化現象是復雜的。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文化不能等同。中國社會現代文化除了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先進文化,即社會主義文化,還有落后文化,即反映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封建主義制度的文化。中國文化之所以是先進文化,在于它的主流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并不是說它是純粹社會主義的。不僅如此,文化中還包含非意識形態的因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因素(如科學技術、文化設施)則比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因素先進。中國文化中的科學技術遠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即使就意識形態因素而言,社會主義文化是就整體上講比資本主義文化先進。中國的先進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有中國特色”就準確地表明了這種復雜性,這是由中國社會主義尚處于初級階段的國情造成的。
如何理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呢?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對什么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了明確的回答: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前進方向是由中國的先進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先進的經濟包括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先進的政治包括社會主義的國體和政體,就是這樣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的。由于先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建立健全,由于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成熟,由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完善,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旋律,即社會主義旋律無疑也將日益壯大。“三個面向”,也就是現代化方向。中國現代文化不等于現代化文化,而是在向現代化文化前進之中。可以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化就開始了從傳統文化向現代化文化過渡的過程,但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才取得了真正向現代化文化前進的條件,改革開放以后才加快了建設現代化文化的步伐,現在不能說這個過程已經基本結束了。而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其內容是不斷發展的,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更加突出、更加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籠統地說,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興旺發達和繁榮,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前進。
如何實現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呢?我們認為,同志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的研究,提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文化的源與流的關系。文化的源頭是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是改造自然的實踐、改造社會的實踐、人的自我改造的實踐,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而各式各樣的文化,包括中外古今的文化都是流,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因此,正如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總之,一定要使文化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如果離開社會主義建設談文化,只是研究各種文化的關系,只關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融,就會迷失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文化之流是很重要的,但更根本的是文化之源,必須正確處理源與流的關系。
第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關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文化建設中有爭議的問題。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體系,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因素,即指導思想,并不等同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現代文化建設能否排斥馬克思主義指導呢?保守主義文化理論認為,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是中國文化,中國現代文化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或者說是儒家文化的現代化。這就排斥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種觀點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部分,而中國現代社會是經過民主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固然是現代文化的歷史來源,但傳統的文化畢竟是農業封建主義文化,如何能與中國現代的經濟和政治相適應呢?全盤西化理論則認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化,中國應該按照西方模式創建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排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現代西方文化就是資本主義文化,當然不可能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需要。離開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的文化顯然不能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即社會主義文化。因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可見,建設先進文化不僅不能以西方思想或儒家思想的指導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不能以這三種思想來共同指導,不能以多元化指導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是繁榮中國先進文化不可缺少的,應該對它們進行鑒別、分析和吸收。
第三,正確處理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關系,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是多樣的,思想觀點是多樣的,文化也不可能不是多樣的,其具體表現就是社會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同時存在。但每種文化都有一種指導思想,即其根本原則或核心思想,這種文化由于有一個指導思想而形成為一個整體。社會主義文化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多元指導思想的文化不可能是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如此,由于中國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盡管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事實,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能動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多元化是互相排斥的,但文化的多樣化與文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則是互補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整體與部分、一元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任何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由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內容構成的,愈加多種多樣,愈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文化不能只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而沒有個體的生動的百花齊放的內容,社會主義文化要求有比資本主義更加多姿多彩的內容。要做到這點,就離不開認真貫徹“雙百”方針。沒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會聲音單調、色彩灰暗、觀念僵化、思想停滯,這樣的文化不是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不是廣大人民群眾所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