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升華

時間:2022-07-13 04:26:00

導語:抗震救災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升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抗震救災是深化對以人為本理念認識的生動課堂。堅持以人為本,要以人的生命為“本”,人的需要為“本”,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以良性互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讓人們心目中的“人”字變得更加光彩奪目。

“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正在進行的抗震救災,是與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做斗爭的偉大實踐,也是深化對以人為本理念認識的生動課堂。

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為“本”,把尊重生命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救人,救人,救人!快、快、快!”這是地震發生后,舉國上下共同的心聲,共同的行動。在抗震救災中把救人放在“重中之重”,并設立全國哀悼日為震災中罹難的普通國民志哀,體現的正是“生命至上”的價值觀。

馬克思說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些論述從最普遍、最一般的意義上,指明了人與人的世界的內在的同一性以及人與自身的內在同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中,再也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為寶貴的了。因為人的生命是人的價值的基本載體,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所謂的價值也就成了空談。無論存在什么差異、什么區別、什么不同,只有生命至高而美好。只有敬畏生命,才會產生對生命的悲憫,進而守護良知,堅守靈魂。為了他人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更加彰顯了一種崇高的道德觀念。每一個生命都是偉大的,每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重塑生命的神圣性,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嚴放到最高位置,既是對生命價值的理性回歸,也是邁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這種對生命價值的承認,對公民生命的尊敬,就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既反映了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也體現了尊重公民生命、尊重人格尊嚴的普世價值。當救助人員為搶救同胞生命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時候,當國旗為地震死難同胞降下的時候,讓人們更加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中國人心目中的“人”字變得更加光彩奪目。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以“人”為目的,一切為了人,而不僅僅以“人”為手段。抗震救災從搶救生命到災后安置,從抓帳篷到抓過渡房,從重建規劃到具體設計,一切都圍繞人的需要展開,處處展示出人性化的光芒。正是在這樣的行動中,人民看到了信心,看到了進步,看到了新的希望。

早在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這一思想,表現了管子對人的作用和價值的重視與肯定。然而,這種重視與肯定烙上了明顯的工具性標記,因為在管子的心目中,霸主侯王的霸王之業才是目的,而人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毫無疑問,今天強調以人為本,揚棄了其單純的片面的工具性規定,而把目的和手段的相關性、統一性包含于其中。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結合起來,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而保證人民能夠和諧幸福地生活、自由全面地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標準,著眼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從抗震救災的實踐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大愛,也看到了人與國家、人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對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傳承、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國民素質的重塑、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座孤島”,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社會系統的建構與人的生存發展具有深刻的內在一致性。以人為本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人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統一。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互動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兩者相互促進、逐步提高,統一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之中。事實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從本質上講也就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要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中才能實現。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和諧從本質上來說是人的不斷發展所形成和表現的一種社會存在狀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空前規模的抗震救災,深化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和態度。總書記反復強調,抗震救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災后重建和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應當始終恪守以人為本的價值趨向,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