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的指路明燈
時間:2022-05-21 05:20:00
導語:“三個代表”,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的指路明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5月27日晚,校黨委書記涂文濤在學校黨校第69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開學典禮上給我們做了主題為“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指導思想”的專題報告。使我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擔負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繼續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全面推進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目標,其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同時,黨既要勇于承擔責任,更要善于逐一化解威脅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瓶頸和社會正常運行的深層次矛盾及其潛在的風險。
現階段不論從國際社會的背景、國內歷史教訓來看,還是從黨的自身建設情況來看我國各項改革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整個中國社會仍在進行著異常艱辛痛苦的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和觀念更新。這種膠著、過渡的國家狀況,對我們黨執政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我們黨到了不得不加快理論創新的歷史關頭。“因此,正是這種新的經濟發展現實,熱切地呼喚著需要新的理論出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把握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條件下,立足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基于全局性戰略考慮而提出的。他從根本上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重大問題,為我們在新世紀迎接新考驗、羸得新勝利,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正確行動指南和強大的思想武器。“三個代表”具有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將隨著黨的建設、隨著改革、建設實踐的發展,全面而深刻地顯示出來。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的重大的實踐意義。
(一)“三個代表”思想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三個代表”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為黨的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方向。首先,體現在黨的性質理論的創新。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及列寧、等主要是從黨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兩大方面論述了黨的先進性。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最簡明而又完整準確地表述了共產黨的性質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志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用“三個代表”的思想深刻揭示了黨的先進性,把黨的先進性與當今世界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以及執政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等方面的內在聯系中,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作了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定位和概括。并從經濟、文化、政治三個方面,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本質特征,深化了黨的先鋒隊性質的理論,從最本質的意義上回答了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中一個基本而重大的歷史性課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為我們面向21世紀保持和發揮黨的先進性指明了方向。其次,“三個代表”為檢驗黨建實踐提供了一個更為科學客觀的衡量標準。“三個代表”強調的是黨的建設總目標的實現及其所達到的實際效果。黨的建設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不看別的,就是看是否真正做到了“三個代表”,如果黨組織的活動看上去是正常的,而實際上,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不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政府部門的黨組織不把精力放在為經濟建設提供服務上,學校黨組織不把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素質上,那就不能說黨的建設的成功;如果黨組織的存在,卻不關心群眾的冷暖,對損害群眾利益行為漠然視之,那就不能說黨的建設有正確的方向;如果黨組織在工作中觀點陳舊、甚至對改革開放持懷疑態度,那就不能說這樣的黨組織有活力;如果黨組織雖然做了一些事情,努力體現自己的“政績”,老百姓卻不認可,那就不能說黨的建設有成效。等等,一切都應該用實際效果來評價。這就是“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踐意義之所在。如同把“三個有利于”作為檢驗黨的各項工作的標準一樣,“三個代表”是衡量黨的建設搞得好壞的準繩。
(二)“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所謂立黨之本,是指“三個代表”是我們立黨的根本目的和本質體現。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新中國成立,我們立黨的根本目的有三條:一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是要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文化,建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三是要通過革命手段使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成為國家的主人。所謂執政之基,是指“三個代表”是我們黨執掌國家政權的基礎。從歷史經驗看,鞏固執政地位必須有三大基礎:即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群眾基礎。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三個代表”,才能增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礎,增強社會主義政權的群眾基礎。所謂力量之源,是指“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發展壯大和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我們黨從建黨初的幾十個黨員發展到現在有64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而轉危為安,走向新的勝利,其力量源泉在哪里?就是因為我們堅持了“三個代表”,才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力量,獲得了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得到了億萬人民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從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歷史合力。
(三)“三個代表”思想是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根本要求。大家知道,“三個代表”來源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黨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我們堅持“三個代表”是為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是為了保證中國現代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使我國的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進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只有堅持“三個代表”,才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中,密切關注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發展趨勢,用先進生產力帶動經濟的整體發展;才能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文化的促進作用,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才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因此,我們在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時,在從事的各項事業中,都要牢記“三個代表”的要求,看看我們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個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調整補充的就積極調整補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實事求是地糾正,以利于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不斷向前邁進。
(四)“三個代表”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統一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政治立場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黨性原則。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思想。因為我們黨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社會全面進步,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二是在理論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根本的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都建立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三個代表”思想同樣蘊涵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三個代表”中,先進生產力是基礎,先進文化是保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三者既是動態的發展過程,又是相互聯系的。三是在思想方法上。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活的靈魂,“三個代表”思想的靈魂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面對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探索中國共產黨怎樣加強自身建設,使黨保持旺盛生命力,以嶄新的面貌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局面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四是在基本原則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代表”思想蘊涵著四項基本原則的各項內容。四項基本原則與“三個代表”一樣都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其本質是一致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黨如果離開了“三個代表”,就不能堅持黨的領導,也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因為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堅持改革開放。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含著四項基本原則的各項內容,因為四項基本原則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始終堅持和實踐“三個代表”要求的根本保證,而始終堅持和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又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綜上所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之脈、世界觀方法論之脈、社會理想之脈,是與時俱進而又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
(一)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做到四條:①必須履行第一要務。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②必須履行重要職責。即“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③堅持改革,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即要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指引下,繼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打開更廣闊的通途。④立足實際,創造條件,改造、改進和提高那些不適應先進生產力和時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方式,逐步使它們向先進適用的生產方式轉變。
(二)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本要求體現在四個方面:
①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表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要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教育和科學兩項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氣。要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努力掌握和發展各種現代傳播手段,積極推動先進文化的傳播。
②要認真貫徹落實同志關于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并以此為指導,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使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平等互利、共同發展,成為人們的內在覺悟和自覺行為。要在干部群眾中堅持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倡顧大局、講風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培養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要在全黨繼續加強黨的優良傳統的教育,加強反腐倡廉的教育,加強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共產主義道德修養。通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道德,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和道德感化作用,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他們為振興中華而不懈奮斗。
③要積極改造落后文化,努力防止和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和錯誤思想觀點對人們的侵蝕。我們要正確分析和認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之所以發生的根源,對之開展正確有力的斗爭。對于那些宣揚全面否定黨和人民歷史功績的東西,攻擊和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東西,散布腐朽思想、頹廢情緒以及傳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東西,都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抵制和批評,決不能任其泛濫。要積極發展先進文化,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在不斷滿足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要通過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強教育和管理,逐步縮小和剔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借以殘存和滋生的土壤。
④要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文化,用世界眼光,結合時代精神進行文化創新。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傳統、學習借鑒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目的是要立足于中國現實,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和發展具有巨大思想感召力和藝術感染力的先進文化,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旗幟下。
(三)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點:
①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是因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一條做好了,就能贏得人心,贏得全局,使改革和建設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②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這是因為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做到這一點,同樣能夠贏得民心,贏得主動,從而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
③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們黨能否很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分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能否處理好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了。把關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首先落到實處,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無往而不勝。
(四)“三個代表”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統一整體。“三個代表”是統一的整體,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對此,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這是因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不同集中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而不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所以,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發展社會事業,改善群眾生活,理應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第二,發展先進文化,將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身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一起抓,就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基本規律制定的黨的工作方針。實踐還說明,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合格的公民,就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這些,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第三,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要經得起改革開放和執政的考驗,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三個代表”作為統一的整體,概括了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強領導核心的要求,它將統一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也將統一于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深層次矛盾的挑戰,就能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把深化經濟改革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巨大成就轉化為新時期人民群眾相信、擁護和支持黨的執政合法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