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時間:2022-12-18 04:45:00

導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共中央把握發展趨勢、遵循發展規律,面向新世紀、新階段而提出的重大戰略。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是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深刻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人類社會要不斷前進,經濟要持續發展,客觀上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系統的破壞。1962年,鮑爾丁提出的著名“宇宙飛船理論”,可看作是循環經濟思想的萌芽。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世界性能源危機,引發人們對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標志著循環經濟的誕生。循環經濟是以循環利用的物質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即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擴展成為一個綜合性概念,發展循環經濟也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問題。、、等領導同志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符合我市實際的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選擇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標準的增長方式;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選擇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增長方式;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就是遵循生態學規律,把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在物質高效利用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就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產業等途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為目標的新型價值體系,變革社會公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扎實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就必須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把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從實際出發,理清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思路,以優化資源利用和提高資源生產率為核心,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并在規劃中明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切實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重點,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狠抓工作落實,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動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形成合力。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結構調整既是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產出率的關鍵之舉,也是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做好規劃指導,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建設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形成單位企業內小循環、園區(塊狀經濟)中循環、區域大循環,并逐步納入省、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總循環體系。工業集聚區要按照循環經濟模式進行布局、規劃、建設,形成支柱產業之間高關聯度,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努力在集約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中求發展,在提高質量效益中求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使原來那些“被放錯位置的資源”在產業鏈中適得其所、變廢為寶,提高資源產出效率。逐步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大力推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綜合利用秸稈,大力發展沼氣工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健全政策機制,為循環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要以國家政策為指導,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規范、引導、鼓勵和支持為主要內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政策,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多元投入機制,引導民間資本投入,幫助企業拓寬項目投融資渠道。開展循環經濟的統計核算,加強對循環經濟主要指標的分析,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推動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提高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企業管理,完善各項激勵和約束機制,堅持節獎超罰,推進循環型企業建設。

加快技術創新,提高循環經濟效益。降耗增效是科學發展的核心,更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而效益的實現和提高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撐,循環經濟目標就無法實現。要按照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要求,積極組織和引導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決發展循環經濟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爭取在一些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共性技術的攻關力度和產業化示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作用,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鼓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實現循環式生產。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積極建立循環經濟信息交流平臺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推動交流與合作。各級各類企業要確立循環經濟理念,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企業和產品競爭力。

實施示范工程,帶動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需要試點推動、典型引路。從實際出發,敢于實踐,大膽創新,從生產、消費、回收環節,從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從城市到農村,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實踐形式。樹立先進典型,及時總結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通過交流會、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示范區,實施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爭創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積極創建生態城市和村鎮,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發展循環經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最終目標。在發展思路上,將發展循環經濟貫穿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結合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與特點,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污水與垃圾處理能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積極實施農村改水、改廁、改灶和環境治理,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與生態環境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諧的、節約耕地的生態型村莊。在全社會樹立資源節約型價值觀、消費觀,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著力搞好資源節約,杜絕資源浪費,真正實現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相統一。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手段,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普及循環經濟知識,使全社會都樹立循環經濟的新觀念、新思維,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思想基礎。加強循環經濟教育和培訓,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對發展循環經濟迫切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